羊口炎的综合防治
2019-01-06祁国雄
祁国雄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红泉镇畜牧兽医站,731600)
羊口炎是羊只口腔黏膜及深层组织的炎症,临床上以口腔流涎及黏膜潮红肿胀为主要特征,伴有采食、咀嚼障碍。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腭炎、唇炎、齿龈炎等。如按炎症性质可分为卡他性口炎、水疱性口炎、溃疡性口炎等。虽不是什么大病,也不会导致羊只死亡,但是患病羊只由于疼痛不敢吃草,会导致羊只逐渐瘦弱,严重影响羊只的生长发育,特别对羔羊的危害更大,对养羊业造成一定危害。
1 临床症状
临床上患羊一般有流涎,并且口腔内附有白色泡沫,以及口黏膜潮红肿胀、疼痛、口温升高等。临床上一般有卡他性口炎、水疱性口炎、溃疡性口炎3 种。
1.1 卡他性口炎
病羊口黏膜呈现弥漫性或斑块状潮红,硬腭肿胀;唇部黏膜黏液腺阻塞时,有散在的小结节和烂斑出现;舌苔呈灰白或草绿色。重症病例,可见唇、齿龈、颊部、腭部黏膜肿胀甚至发生糜烂,大量流涎。
1.2 水疱性口炎
该型特征症状是出现大小不一的透明水疱,主要分布在唇部、齿龈、颊部、腭部、舌面等。患病后2~4 天水疱破溃形成鲜红色烂斑,间或有轻微的体温升高。患羊5~6 天可痊愈。
1.3 溃疡性口炎
该型患羊齿龈部分肿胀、出血。且病羊口腔恶臭,流恶涎,并常混有血丝。严重时,牙齿会松动和脱落,有败血症症状。
2 诊断要点
以采食、咀嚼缓慢甚至不敢咀嚼,选择性采食,流涎,口角附着白色泡沫;口黏膜潮红、肿胀、疼痛、口温升高等共同症状,再分别依据其不同临床特征进行鉴别诊断。血常规诊断法:若是细菌感染的口腔炎,则炎性白细胞总数升高;对水疱底部组织染色观察,出现多核巨细胞,且细胞核内有嗜伊红病毒颗粒,电镜观察,在细胞核中央可见六角形单纯疱疹病毒。
3 药物治疗
3.1 西药治疗
3.1.1 将清凉油1.5g 放入甲紫溶液5ml,搅拌充分混合后涂抹病畜的口腔黏膜,每天2 次,2~3 天即可痊愈。
3.2 中药治疗
主要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
3.2.1 青黛15g,薄荷5g,黄连、儿茶、黄檗、桔梗各10g,人中白10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内,在水中浸湿,噙于口内(也可吹入或涂牲畜口腔病变部位),给食时取下,吃完后再噙上,每天或隔天换药1 次;也可在蜂蜜内加复方新诺明和冰片各5g噙于口内。
3.2.2 煅石膏、黄檗、煅人中白、雄黄、生蒲黄、枯矾各50g,冰片、青黛、黄连各20g,研为细末,过筛后吹入口腔。
3.2.3 口疮散50g,蜂蜜100g,10%碘酊50ml,调成糊状。病畜患部先用10%盐水冲洗,除去疮痂覆膜,再涂口疮散,每天2 次。一般用药2 ~3 天即可痊愈。
3.2.4 冰片15g,大黄15g,硼砂150g,芒硝20g,研成细末,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口腔后,吹入冰硼散,每天2 次,用以治疗传染性口炎。
3.2.5 用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取蜂蜜黄连药膏(鲜蜂蜜500g,川黄连100g 研成粉末熬制)适量,涂擦患部,每天早晚各1 次,连用3~5天即可治愈。若病情较重或体温升高,可配合肌内注射5~10ml 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天2 次,连用2~3 天。
3.2.6 加味黄连解毒汤:黄连20g、黄柏40g、黄芩30g、栀子30g、大黄30g、芒硝80g、金银花50g、连翘25g、甘草20g。加水1500ml,煎至500ml,每只羊灌服15ml,每天2 次,连用3 天。用本方结合西药、局部处理治疗幼绵羊弥漫性坏死性口膜炎,多数在2~3 天内痊愈。
3.2.7 硼砂15g、冰片10g、薄荷10g、苏打10g、青黛10g。薄荷、冰片分别研末,再与硼砂、苏打、青黛混合拌匀。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口腔,把药末吹入患部,每天早晚各1 次,连用2~3 天。此方清心泻火,消肿止痛。一般用药后2~3 天痊愈,病情较严重并伴有溃烂者,用蜂蜜调入药末后涂之。
4 预防措施
4.1 注意科学喂养,供给青绿多汁饲料,提高抗病能力。
4.2 保持口腔卫生,特别在有急性感染时应注意用10%生理盐水、2%硼酸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等清洗口腔。
4.3 注意羊只日常用具的清洗、消毒,减少腹泻发生。
4.4 可用中药预防,服用板蓝根汤,每天1 次,连服3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