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
2019-01-06陈璐,陈灿,黄璜
陈 璐,陈 灿,黄 璜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
“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是通过人工调控的水稻与鳖、鱼共生的稻田养殖复合生态系统,能够保证食物安全,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效益[1]。“稻—鳖—鱼”复合种养中鳖、鱼能摄食稻田中的害虫、杂草、水稻老叶病叶和病鱼,可为稻田清除杂草和抑制杂草生长、驱除害虫、减少鱼病的交叉感染,鳖和鱼的活动可以增加水体氧交换的频率,提高饲料利用率;鳖和鱼的食物残渣和粪便能被水稻吸收,稻田的环境有利于鳖和鱼的生长活动,水稻和鳖、鱼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2]。现将“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的技术介绍如下。
1 稻田准备
1.1 稻田选择
用于“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的稻田,应该选择溶氧量大于3 mg/L、氨氮含量在0.05 mg/L以下、pH值7.5~8.5的无污染的水体[3]、水源方便、土质良好、土壤肥沃、保水和保肥性好的水稻田,单块稻田面积控制在0.1~0.5 hm2,便于管理。
1.2 挖田间环沟
为方便鳖和鱼活动、投饲、防盗,根据田块形状大小沿稻田周围开设上宽2.5 m、下宽2 m、深1.2~1.8 m的梯形环形沟。环形沟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9%。环形沟周围可种植适量桑树和苎麻,以为环形沟遮阴,控制水温,为鳖提供避光的场所,桑叶和苎麻叶又可以作为鳖和鱼的青饲料。
投放鳖、鱼之前10~15 d,以1050 kg/hm2的生石灰撒田,以灭菌及中和土壤酸碱度。撒石灰时应该排干稻田中的水,撒施7 d后再灌水,再过7 d放养鳖、鱼种。养殖过程中使用石灰要少量多次,每公顷用量不超过60 kg。用量过大,水中氨氮含量过高,会导致鳖和鱼死亡。
消毒处理后,每公顷投放1500~2250 kg活螺蛳、适量沉水海藻(伊乐藻、轮叶黑藻)及适量浮萍(面积小于水面积的三分之一,零星分布为好),即可作为鳖、鱼的饲料,也可提供鳖、鱼栖息和活动场所。
1.3 建立防逃防偷设施
为防止鳖攀爬和掘穴逃走,用瓷片(石棉瓦)在稻田四周做成防逃墙,瓷片(石棉瓦)入土约25 cm,高出地面约60 cm,每隔1.5 m打一个固定用的金属管。在防逃墙转角处的顶部固定一块塑料或者金属片,以防止鳖逃走。进出水口均用50目双层钢丝过滤网隔离,以免鳖、鱼逃逸及敌害生物进入。在防逃墙外侧约1.5 m处设置防偷墙,每天进行田间巡查,晚上增加巡查密度。
1.4 完善进、排水系统
“稻—鳖—鱼”复合种养必须具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分别设置在地势高处和地势低处,进出水口最好设置成对角,利于水体交换。
1.5 设置饵料台
设置饵料台是为了给中华鳖提供定点取食和晒背(甲)的场所,可根据田块大小在田间沟中设置若干个饵料台。台宽1 m,长2.5~3 m,将饵料台的一端放在田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下5~10 cm处并固定,形成一个利于鳖爬行的斜面。
2 鳖、鱼养殖技术
2.1 鳖、鱼种的选择
选择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裙边宽厚、肌肉有弹性,活动迅速敏捷的中华鳖。要大小均匀,身体完整清洁,体色正常,无异味。
共生鱼可选择鲫鱼、鲤鱼和草鱼。鲫鱼和鲤鱼为杂食性,适应性强,能够适应高温或者低温,在浅水、低氧的环境下也能生长;草鱼可在较浅的水面活动,能够吃食各种青草,且食量大、生长快,活动能力强,鲫鱼、鲤鱼和草鱼都是适合稻田养殖、能与鳖共生的好品种。共生鱼要选择活泼健康、鳞片完整、体态均匀、无异味的鱼种。
2.2 鳖、鱼种的投放时间及密度
水稻移栽后15~20 d,每公顷放养平均重量为300~500 g的中华鳖2000~3000只、平均体长为8~12 cm的共生鱼种1500~2500尾较好。鳖、鱼放养之前用浓度2%~3%的食盐溶液浸泡5~10 min,去除鳖、鱼种携带的病毒、病菌、寄生虫。中华鳖性成熟后,雄鳖会因求偶相互撕咬,所以雌雄鳖分开饲养较好,避免鳖体受伤感染,影响商品鳖品质。第1批成鱼收获后再投放第2批鱼种。
2.3 饲料投喂
为了促使鳖、鱼白天觅食,每天只在16∶00投喂1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鳖重的5%~10%,以2.5 h内吃完为宜。记录鳖和鱼的吃食情况,以便调整投喂量,掌握鳖和鱼的活动情况。饲料要荤素搭配,由小鱼、小虾、玉米粉、豆渣、麦芽、麦麸、动物内脏等配制而成,为促进鳖和鱼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还可以在饲料中加入复合维生素和益生菌。当水温降至18℃以下时,鳖钻进淤泥进入休眠状态,可以停止饲料投喂。
2.4 适时捕捞
在稻谷将熟或晒田收获前捕捞。可根据销售需要分批起捕,捕大留小,分批上市。捕捞前先放水,使中华鳖和共生鱼进入环形沟中,放水速度要慢,避免降水太快共生鱼在田面搁浅死亡。捕鱼网可放在出水口处,将鱼赶至出水口处,将鱼捞起。中华鳖可以在夜间用灯光进行照捕[4]。
3 水稻栽培
3.1 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要选择分蘖力强、叶片直立、株形紧凑、茎秆粗壮、抗倒、耐肥、耐盐碱、耐淹、抗病虫、适合机械化的高产优质品种。一季稻、双季稻栽培都可。
3.2 秧苗移栽
水稻秧苗在4月底或者5月上旬进行移栽,机插或者手插。为便于鳖的活动,种植密度较常规低,移栽规格一般为25 cm×20 cm。
4 田间管理
4.1 肥水管理
水稻移植后灌水,使水稻秧苗返青。为防止鳖和鱼进入稻田田面啃食水稻,前15 d环形沟水面不高于稻田田埂。水稻移植15 d后按照正常水稻水分需求进行管理。为方便鳖和鱼爬上田面吃食害虫,可以将稻田水面灌至15~20 cm深,深水也有利于抑制害虫的生长和危害。收获前15 d,将田间水位控制在稻田面以下晒田,鳖和鱼回到环形沟内。水稻收获后立即灌高于稻田田面30 cm的深水,鳖和鱼会啃食稻株残茬、杂草植株和种子以及害虫虫卵。
稻田以施基肥为主,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基肥占全年施肥的80%左右,在耕地时施入。一般每公顷施用有机肥量约6750 kg。稻田养鳖、鱼基本不用追肥,必要时可适当施尿素。
4.2 日常管理
定时巡查稻田,检查并记录稻田水质、水温、鳖和鱼的进食情况。及时清理食物残渣、病死鱼和环形沟内的漂浮物。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换水,一般1周左右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环形沟水的三分之一,水要控制在微碱性(pH值7.5~8.5),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5~35 cm为宜,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换水后均匀泼洒复合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以免环形沟水温、水质变化太大,影响鳖和鱼的健康生长。日常检查田埂、防逃防偷设施、进排水口的防逃网,如有漏水或破损应及时修补或更换。
4.3 病虫害防治
“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的水稻种植密度较小,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较轻,鳖和鱼能摄食稻纵卷叶螟和褐稻虱,所以不需要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特别防治。如若实在需要施用农药,为保证鳖和鱼的质量,应严格控制用药量并减少用药次数,不连续用药或不连续施用同一种药剂。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尽量选择生物农药。注意施药方法,不采用泼洒和撒施的施药方式,可采用喷雾的方式,在进行喷雾时要使喷雾器的喷头朝上,使农药尽量喷洒在水稻植株上,尽量减少农药落在田面以及水中。施农药后要及时排水,减少田中水体的农药残留量,并及时灌新水降低水体污染,保证鳖和鱼安全生长。
鳖、鱼病害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冶结合”的原则,保持饵料台和水体洁净,养殖沟每半个月用15 mg/L生石灰或2 mg/L漂白粉再添加高效低毒的中草药消毒1次。夏季天气突变、雨水多、温度高,要增加消毒次数,适当加深稻田水位,根据水质、鳖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换水,减少鳖、鱼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