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田生态种养在日本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启示

2019-01-06丁姣龙

作物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养共生

丁姣龙,陈 璐,陈 灿,黄 璜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随着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生态农业在近几年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如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1]。稻田生态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动物养殖相结合的重要生态农业技术之一。该模式通过优化稻田生态系统,利用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替代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的功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2]。同时,养殖动物的加入,也能大幅提高水稻生产的附加值,从而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优的战略目标。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发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现在已经发展出稻+鱼、稻+鸭、稻+虾、稻+蟹、稻+鳖等多种模式,在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孟加拉等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1989年,日本的古野隆雄发现在稻田中饲养鸭子可以有效地控制杂草,减少除草剂的使用[3]。此后诸多日本学者对稻田养鸭的机制及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如直播稻鸭共作技术、稻鸭萍共作模式、笤稻鸭共作模式等许多突破性成果。日本在稻田养鸭模式上,不断追求高质量的技术标准化,为其国家的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取得卓越成效。

中国的农业与日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受到小农经济的历史影响,面临着人均可耕作面积少、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小、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等问题。而日本农业如今已经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特色农业。日本在小农户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可以为中国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启示[4]。

1 稻田生态种养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稻田养鸭模式,并在国内进行大面积推广。在借鉴中国稻田养鸭的基础上,改进革新,发展出一系列稻鸭共生技术,推出合鸭米、生态鸭等有机农产品。使逐渐退出现代农业的稻田养鸭模式重获新生,成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直播稻鸭共作技术充分利用了动植物特性,在杂草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实现了稻田生态种养的机械化。直播可以省去整秧田、育秧苗和移栽等生产过程,一般可减少20%的田间劳动时间,降低10%左右的生产成本[5]。省时省力的农田管理为稻鸭共生技术的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零日龄鸭也是日本在稻鸭共生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之一。此前,稻田养鸭通常是放入1~2周龄的幼鸭,鸭苗从孵化场到稻田,农户要进行保温育雏和驯水,不仅加大了稻农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对稻农综合能力的要求[6]。零日龄鸭的推行,在提高鸭的成活率的同时,增加了稻鸭共生的时间,减轻了农户的负担与生产风险。

除了技术上的改良,日本在稻鸭共生的生态学机理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岸田芳朗发现绿萍可以增加鸭的采食量、排粪量,并且提高水田的供氮量,将绿萍引入稻田养鸭模式中,形成稻—鸭—萍的新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下,鸭子不仅能为水稻控草、除虫、施肥和中耕浑水,还可以为绿萍除虫、施肥、分萍、倒萍,使稻田养萍难、利用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在无农药、无化肥、无有机质肥料、不烤田、不间歇灌溉条件下,实现水稻的优质、高产、低耗,做到了养分的循环利用和水稻的持续生产[7]。

日本的稻鸭共生技术不仅在学术界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技术的推广方法、思路上也有创新。日本于1990年成立全国稻鸭协会,并成立地方组织,每年召开研讨会交流各地稻鸭共作的经验。还成立了稻鸭事务局,出版发行《合鸭通讯》[8]。通过全国稻鸭协会的组织活动,加强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联系,解决了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除了稻鸭共生技术,日本近年在稻鱼共生上也进行了探索。位于日本滋贺县的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湖泊,是淡水鱼的宝库。岛民在湖边造田,使琵琶湖中的鱼到稻田产卵,孵化后再从稻田洄游至湖中生长。沿岸的稻田成为鱼类的理想繁殖场,人为干扰的减少使琵琶湖水质、物种得到保护[9]。

2 日本生态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1 加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机理研究并应用于生产

2016~2018年连续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规划均明确表示支持发展稻田综合种养。2017年,首批33个基地获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国的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87万公顷[10]。稻田综合种养大面积推广的同时,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产的需求使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机理研究要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目前,我国对稻田综合种养基础理论研究仍显不足。第一,种业发展落后于产业发展。与丰富多样的种养模式相比,专门的水稻品种和相应的水产品种严重缺乏。第二,稻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不足,目前的“生态”仍停留在模式上,缺乏创新性的生态管理技术,尤其是病虫害的生态防治上未取得突破。第三,多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生产应用仍停留在经验水平,缺乏理论支撑,稳定性不佳,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种养模式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稻田的产量,稳定农民的收入,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2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为生态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

日本有健全的农业服务系统,许多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在农业的生产组织、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有: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与生活协同组合、日本有机学会。有机农业研究会是推动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柱力量,将农民、消费者和研究人员相联合,引领农业发展的方向。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与生活协同组合则是“产消结合”理论的成功产物。日本有机学会,则是为研究者、生产者、消费者在理论与实践上提供一个学术支撑的组织,由相关学者组成。日本的各个农业服务组织构成了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实现了产销研结合的创新体制,有力的推动了日本农业的发展[12]。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现象,使得在农业各个生产环节中,社会服务需求程度较高。稻田生态种养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无形中提高了对农户自身能力的要求,因此更需要有专门的服务机构,生产前开设培训班,加强农户的理论学习;生产过程中下基层实地考察,为农户答疑解惑,及时解决问题;生产完成后,为农户提供销售建议,各区域创立特色销售渠道。引导经营性服务主体进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服务领域的规模经营[13]。

2.3 健全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规范生态农产品市场

产品认证既能推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又有助于建立龙头品牌,是生态农产品市场推广的有效手段之一。日本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健全的管理监督制度,JAS是由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发的生态农产品认证资格,只有在连续3年以上未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农业用地上栽培出来的农作物才能通过资格认证[14]。

稻田生态种养的宗旨是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稻米和养殖动物均是在绿色无公害的环境下生长,与有机农产品的要求相切合,二者的发展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目前中国生态农产品市场较为混乱,“假生态”抢占“真生态”的生存空间,只有规范生态农产品市场,才能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问题。

3 小结

日本与中国都处于东亚地区,地理位置、农业文明、种植作物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也与中国的分散式小农户也有许多共同点[15]。其萌芽于消费者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需求的生态农业,在完善健全的市场环境下日益发展壮大。

稻田生态种养等生态农业技术,在前期农田修整管理上投入较大,对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而言存在较高的风险,所以科研工作提供的技术支持变得至关重要。农业科研机构应深入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成为生态农业的坚强后盾。科研机构应与政府联合组建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咨询和服务,确保生态农产品的稳定产量和优良品质。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种养共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