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三峡茶

2019-01-06张伶俐陈卫星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神农百草三峡

张伶俐,陈卫星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20)

三峡地区,指以长江三峡为核心的长江流域地区,包括从重庆以下至湖北恩施、宜昌以及神农架林区等沿江区域。这一地区气候温和温润,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适合各种动植物繁衍生息,自然也适合茶树的生长。从现存的文献来看,三峡地区的人们种植茶树,发现和了解茶的功效、制茶和喝茶的时间都非常早,积累了非常丰厚的三峡茶文化。

1 三峡茶的早期种植

最早关于三峡茶的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的异体字。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晋干宝《搜神记》、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等文献材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据史家考证,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今天三峡地区的神农架一带,今天的神农架林区不仅留存有许多相传为神农活动的遗迹,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农尝百草的历史传说。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说明神农不仅通过亲自尝试,知晓百草的性质,并将其传授给老百姓,让百姓知道趋利避害,那么神农所知茶的功效,也一定告知了当时的人们。按此推论,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迄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这足以说明,三峡地区应是中国最早发现茶的功用并饮用茶的地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明陆羽也认为,中国茶的发现和饮用,最早起源于三峡的神农架地区。

神农得茶解毒之事,虽然说明当时的人们初步了解茶的功效,但茶树是来自于大自然,而三峡地区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最早见于周朝。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园有芳弱香茗”。这里的“香茗”,就是茶叶,而且明确说明茶树是园栽的。这一文献材料记载,是现所见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树栽培的文字记载,说明中国栽培茶树在周武王时期在巴地已经开始,至少已有3000多年。巴地,夏禹王分华夏为九州,梁州所属就有“巴”即以今天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华阳国志》又有记载:涪陵郡“无桑蚕,少文字,惟出茶、丹、漆。”说明涪陵郡(今重庆涪陵区及周边地区)是巴地园栽茶叶的主要地区,而且茶叶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农作物。

三国张揖《广雅》中提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是说,在茶叶之中添加米汤和米糊等物,再将茶叶压缩成饼状,以便于保存和运输。这一历史文献资料说明,当时的三峡人民不仅开始采摘茶叶,并且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加工茶叶的经验,可以把茶叶进行加工以便于长途运输。

通过以上历史文献史料,可以得出关于三峡茶的种植一些基本结论:在5000多年前,神农就在三峡地区发现了茶的解毒功效,三峡地区的人民在这个时期就能够利用自然界的茶叶。而至周朝时,三峡地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载培和种植茶叶,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物产。至三国时期,有了比较丰富的茶叶制作经验,而且还有能够把茶叶制作成茶饼,满足长途运输的需要。

2 三峡茶的饮用

早在5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三峡地区人们就已经知道茶叶解毒的功效,开始了茶的饮用。《淮南子·修务训》的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说明当时三峡地区的人民,在神农氏的指导下开始了解茶叶解毒的功效,茶叶主要用于药用,饮用茶水主要是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不是作为日常的饮用。

上文述及,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时期,巴渝地区把“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茶)、蜜”作为给朝廷进贡的贡品,说明在三峡地区,直至周朝,茶仍然是一种比较贵重的物产,并没有完全进入寻常百姓家中,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情况仍未有改变。出生于三峡库区腹地秭归的屈原,在其所创作的楚辞中写到了许多的香草和各类植物,却也没有写到茶,或可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这一情况。

而茶作为日常饮品,应当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茶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开始出现有意识较大规模的茶树种植。在三峡历史文献中,留下了不少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的种植和饮用的文字记载。如《夷陵图经》记载:“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均在今宜昌境内。《桐君采药录》载:“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归州志·物产》也记载:“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曰荈。州东南四十里王家岭产者良,烹贮碗中,经夜不变色。”

三国时期张揖《广雅》载:“荆巴间……欲煮茗饮,光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西晋的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峡地区,不仅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饮茶,而且还有花茶或药茶的出现。

唐代以后,三峡地区饮茶、品茶之风相当盛行,也出产上等茶叶。唐代陆羽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茶说专著《茶经》,故被后人推崇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三峡地区茶叶生产旺盛,饮茶之风盛况空前,“巴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足以看出饮茶的风行程度。他还把峡州茶列为上品,与淮南道光州茶、浙西道湖州茶、剑南道彭州茶、浙东道越州茶等相提并论。他认为,峡州出产的茶比许多地方的茶要好,“山南,以峡州为上,襄州、荆州次之,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峡州,即在今天宜昌一带的三峡地区。据《通典》载,“峡州,春秋战国时,并楚地,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汉并为南郡地。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后刘备改为宜都郡,吴改夷陵为西陵……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为峡州……大唐为峡州,或为夷陵郡,扼三峡之口,故为峡州。”唐时峡州所辖夷陵、宜都、巴东、远安、长阳等县郡,都是出产名茶之地。

宋代诗人陆游在其《入蜀记》中则谈到了三峡茶叶贸易的情况:“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卖茶者甚众”,可见其时茶叶的种植和贸易在三峡地区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这更进一步说明,茶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茶的种植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

3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文献记载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三峡地区的人民最先了解茶的功效,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三峡地区就开始种植茶树,是中国最早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在周朝以前,三峡地区的所种植的茶叶主要用于朝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进入寻常百姓家中,茶成为了日常饮品,并开始出现药茶和花茶。唐宋时期,是三峡地区饮茶、品茶的鼎盛时期,茶叶的种植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

猜你喜欢

神农百草三峡
神农尝百草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神农尝百草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