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治疗牛虱病

2019-01-06彭加林

中兽医学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牛体生姜皮肤

彭加林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动物卫生监督所,731800)

虱属于虱科食毛目昆虫。在牛体上吸血为食者,称为血虱。以被毛、皮屑或皮肤表面血液、淋巴液为食者,称毛虱。虱各有其宿主特异性,互不感染,寄生于牛的常见种类有:牛血虱、牛颚虱、牛管虱、水牛血虱和牛毛虱等,遍及我国各地。在饲养牛的管理过程中,养牛户一定要注意牛虱病,牛虱病虽不是什么大病,但是牛一旦患牛虱病,就会影响牛的正常生活,提高疾病发生率,因此做好牛虱病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作者就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对该病的中西医治疗法做一论述,供大家参考。

1 病原

1.1 牛血虱又称短鼻虱。雄虫长2mm,雌虫长4.75mm。虫体头部略呈五角形,刺吸口器,胸、腹部黄褐色,胸宽于长,腹部椭圆,8~9 节,每节有短毛一行,气门在旁背板中央,主要寄生于牛背部、头顶部、前胸和尾椎等处。

1.2 牛颚虱雄虫长2.5mm,雌虫长3mm,体细长,棕色,头长而尖,故称牛长鼻虱,主要寄生于犊牛。

1.3 牛管虱雄虫长1.3mm,雌虫长2mm,体灰色而小,故又称小灰牛虱。头长宽几乎相等,胸近正方形,腹每节近中线处和边缘有长毛,气门在腹节边缘突出似结节状。

1.4 牛毛虱头扁圆,比胸宽,体长1.5~1.8mm。虱的发育为不完全变态,经卵、幼虫、成虫3 个阶段。虱只能在动物身上发育,全部经过约需1 个月,成熟雌虫一昼夜产卵1~4 个,一生产卵50~80个,以胶质牢固地黏在动物被毛的下部。卵经20~25日(毛虱为5~10日)孵出幼虫,吸血或食毛,再经2~3 周蜕皮3 次变为成虫。一年共繁殖数代至十余代。

虱离开宿主常因得不到食物,于1~10日内死亡。阳光对虱有杀伤作用,食物充足时耐寒力很强。

虱病大多由于病畜和健畜接触引起。此外,也可通过被風污染的护理工具、褥草而感染。牛舍不卫生,牛体不清洁,饲养管理粗放的牛群最易生虱。一般在秋、冬季舍饲期间最易蔓延,因此时牛的被毛长而密,皮肤湿度增高,牛只挤在一起所致。及至夏日,阳光充足,牛群又转为放牧,虱就大为减少。

2 症状

虱刺吸牛血时,分泌毒液,使牛发生痒感而不安。牛咬啮痒处,又使皮肤发生创伤,创伤可引起细菌感染,夏季可招致蝇蛆。由于虱长期骚扰、吸影响牛的休息和采食,奶牛产奶量下降。病牛往往贫血、消瘦,幼牛则发育不良,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也大为降低。

3 诊断

细心观察,在牛体上发现虫卵、成虫,即可确诊。

4 治疗

4.1 百部60g,浸1 斤烧酒(50C 以上为佳)中,24小时后,滤出百部渣,用滤液擦患处。

4.2 鲜核桃叶捣成糊状涂擦虱处。

4.3 烟叶1 份,水10 份,煮成汁,温涂有虱处,每天1 次。

4.4 百部根、雷丸等份,煎汁洗患处。

4.5 用150~200g 猪板油,使劲遍擦牛身,数小时方可见效。

4.6 辣椒水煎,洗牛体表,可除去牛虱。

4.7 烟叶80g,百部75g,苦楝皮40g,石榴皮43g,混合后研成末,撒在牛体表,每天1 次,可消灭牛虱。

4.8 芫花全草700g,水煎6000ml,加进棉籽油140ml,混合后搽牛体表,每天1 次,连用4~6 天。

4.9 食盐50g,溶于100 毫升温水中,再加煤油500ml,振荡均匀,涂擦牛体。

4.10 鱼藤粉8g,肥皂粉2g。将上药加水100ml 混合,振荡成乳剂,外擦虱部,防止药液入眼。此为民间古方,鱼藤粉含鱼藤酮,是良好杀虫剂,本方治水牛虱有良效。

4.11 取生猪油(熟的效果差些)100g、生姜100g,将生猪油剁烂,生姜先切碎后再捣烂,然后把生猪油和生姜混合并捣成泥状,在傍晚时分均匀地涂在有牛虱生长的部位,一般只需1 至2 次,牛虱就会被全部消灭,还能将牛虱卵基本消灭。

4.12 用0.5%~1%敌百虫水溶液,对牛体进行喷洒。

4.13 硫磺粉直接向牛体撒布。

4.14 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200 微克,配成1%溶液,皮下注射。

5 小结

该病是由寄生在牛皮肤的虱子引起的一种皮肤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农村牧区多见。虱子的传播主要靠直接接触,有时梳刷工具能引起间接传播。牛虱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主要在冬、春、秋三季多发,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就尤为重要,文中结合一些民间验方,对该病的综合防治做了论述,希望对该病的诊疗有一定作用。

猜你喜欢

牛体生姜皮肤
第二层皮肤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夏吃生姜益健康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夏季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措施
夏季奶牛饲养六注意
立秋后养牛三注意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文武小生姜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