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坏死杆菌病的防治
2019-01-06汪宏峰
汪宏峰
(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畜牧兽医站,748100)
坏死杆菌病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它是由坏死杆菌(杆菌科梭杆菌属)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引起坏死杆菌性皮炎、坏死杆菌性口炎,坏死杆菌性肠炎和坏死杆菌性鼻炎。病猪和健康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破损的皮肤、黏膜,吸血昆虫也可传播,在潮湿、污秽、拥挤的环境中加快加重本病的发生。病原体经皮肤、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局部坏死,经血液扩散引起脓毒败血症而死亡。多数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1 病原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常继发于其他感染或创伤之后。特征为患病组织的坏死液化,病菌大量存在于土壤、粪便、厩肥、水洼地,通过损伤的皮肤和消化道侵入动物体。仔猪吃食粗劣饲料,营养不良,体表损伤等均易感染本病。猪舍潮湿、护蹄不良、小猪牙齿生长过度而引起母猪乳头损伤都是诱发本病因素。此外,在感染口蹄疫过程中也能诱发四肢的坏死杆菌病。
本菌为严格厌氧菌,最适培养温度为37℃,最适pH 为7.0。普通琼脂和肉汤不适宜生长,加人血液、血清、葡萄糖、酵母浸出液、肝块则生长旺盛;加入结晶紫或亮绿可抑制杂菌生长,获得纯培养。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48~72h,呈β 溶血;在血清琼脂或葡萄糖琼脂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菌落;在肝块肉汤中,肉汤混浊,有云絮状生长,培养8~10 天,生长物全部沉淀,肉汤变清。本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如杀白细胞素、溶血素,能致组织水肿,将外毒素给家兔皮下注射,可引起组织水肿,静脉注射时,可使之数小时内死亡。内毒素能引起组织坏死。
2 症状
猪的坏死杆菌病,有下述四种类型:
2.1 坏死性口炎
在唇、舌、咽和附近的组织发生坏死,同时呈现食欲消失,全身衰弱,经5~20 天死亡。
2.2 坏死性鼻炎
在鼻软骨、鼻骨、鼻粘膜表面出现溃疡与化脓。病变可延伸到支气管和肺。
2.3 坏死性皮炎坏死病灶可发生于哺乳仔猪身体的任何部位,有时发生尾巴脱落现象。
2.4 坏死性肠炎
胃肠粘膜有坏死性溃疡,病猪出现腹泻,虚弱,神经症状,死亡的居多。
3 病理变化
猪坏死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与临诊上所见的症状相似,不再重复。如死亡猪只有转移性病灶时,则见受害器官上有数量不等、大小不同的灰黄色坏死结节,切面多干燥。如有猪瘟、猪副伤寒并发或继发时,会出现相应的肠道的病理变化。
4 诊断
从发病部位及所呈现的溃疡、化脓等特殊的坏死症状,可以作出诊断。确诊可采取坏死组织和健康组织交界处的病变组织,作病原菌检查(为多型性杆菌,小者呈球杆菌,大者为50 微米以上的长丝体,染色时因着色不匀,犹如串珠状,无鞭毛,无芽胞,也不产生荚膜,呈革兰氏阴性)。
5 预防
5.1 隔离病猪,受病灶部污染的用具、垫草、饲料等进行消毒或烧毁。
5.2 坏死杆菌的抵抗力不强,60℃30 分钟,100℃1 分钟都可以杀死。2.5%甲醛10~15 分钟;5%石炭酸或来苏儿、1%克辽林在10~15 分钟内也可杀死。
5.3 注意保持猪舍内干燥,粪便应进行发酵处理。
5.4 加强管理,合理饲养,饲养密度要合理,每头育肥猪占面积0.8~1.2 平方米,避免由于打架造成皮肤损伤;保持圈舍卫生,减少蚊子、苍蝇等吸血昆虫。
6 治疗
6.1 全身治疗,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静脉、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家畜2.5~5mg;一日2次,连用2~3日。恩诺沙星注射液,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猪2.5mg,一日1~2 次,连用2~3日。盐酸土霉素注射液:肌注,每千克体重5~10mg,每日2 次,连用2~3日。长效盐酸土霉素注射液:肌注,每千克体重10~20mg,每日1 次,连2~3次。
6.2 本病的治疗,在清除坏死组织后,用0.1%高锰酸钾冲洗患部,然后用木焦油、三磺软膏或5%碘酊涂抹;坏死性肠炎宜口服磺胺类药物。
6.3 清理创伤首先彻底清除患部坏死组织,充分暴露出新鲜创面,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然后用以下任何一种药物涂擦或填充。雄黄30g、陈石灰100g,加桐油调成粥状,填满疮口。用豆油或各种植物油烧开后趁热(温热)灌入疮口内。用灭菌脱脂棉拭干创面之后,撒布高锰酸钾、木炭末(等量)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