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点叉尾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

2019-01-06祭仲石李传慰殷志强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8期
关键词:鱼种消毒剂斑点

韦 艳 祭仲石 李传慰 殷志强

斑点叉尾鮰属于鲇形目,鮰科鱼类,原产于北美,其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肉质鲜美等有点,广受市场喜爱。自1984年由湖北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我国后,经过多年的推广养殖,现已在我国多地养殖。但是随着斑点叉尾鮰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苗种退化严重,导致其病害暴发严重,给鮰鱼养殖造成重大损失。现将鮰鱼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及主要的病害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 池塘准备

最好选择小型塘口,方便管理,水深1.5m以上,冬季排干水后,使用强氯精、漂白粉等杀灭野杂鱼,然后曝晒塘底至龟裂。检查进排水系统,修理池塘护坡、清除杂草垃圾等杂物。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150kg/亩,全塘泼洒,以杀灭底泥中的病原微生物。在鱼种放养前两周,池塘进水,在进水口用60目网片过滤,防治野杂鱼进进入池塘。进水后根据塘口条件,使用化肥或有机肥调节水质。

二、苗种放养

选择鱼种时,提前了解目标鱼种的发病情况,有条件可以将鱼种送研究所、推广站和有实验室的企业进行检测,确认是否携带相关病原,多寻找几家鱼种,根据检测结果综合考虑。鱼种放养前,在鱼车上使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浸泡消毒,同时添加抗应激产品,以减少刺激。养殖模式为主养斑点叉尾鮰,套养其他品种鱼类,并投放花鲢和白鲢50尾/亩进行调控水质。

三、饲养管理

每天巡塘,观察鮰鱼吃食情况、发病情况和水质状况,做好相关记录。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根据水温及鮰鱼长势调整投饵率,合理调节饲料粒径和档次,缓慢增加投饵量。定期使用二氧化氯、碘制剂、戊二醛等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定期使用底改产品调节底质状况,及时使用EM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调节水质,保障池塘水质处于嫩活的状态。

四、常见病害防治

1.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斑点叉尾鮰病毒主要感染小于10.0 cm左右的斑点叉尾鮰鱼种,该病流行适温为28~30℃,死亡率高达90.0%。患病的鱼种,头上尾下浮于水面,受惊后痉挛或旋转游动。病鱼的腹鳍基部、腹部和尾柄处出血,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解剖可见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肠道内无食,有淡黄色黏液。该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斑点叉尾鮰,而且只有1龄以下的鱼种会发病,结合鱼种腹部膨大、有腹水和在水中的旋转游动等症状可初步地诊断。

对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目前只能做好预防,预防工作做好,将大大降低发病几率。放养斑点叉尾鮰苗种前进行检疫,检测鱼种是否携带病原,避免投放携带病原的鱼种,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增强免疫保健,适时添加免疫多糖类物质,增强鱼体抵抗力,对预防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有很大益处;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检测疑似病毒病的鱼,发现斑点叉尾鮰吃食和活动异常,及时捕病鱼检查,送至相关单位检测,当诊断为病毒病时,应严禁排水,严格防止池塘间交叉污染,病死鱼应销毁,不能在池塘边随便乱丢。

2.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

鮰鱼肠道败血症是由鮰爱德华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不同规格的鮰鱼都会感染发病,主要在春末秋初高发,死亡率较高。该病一般有慢性和急性两个表现型,慢性型患病鮰鱼两眼之间的头部发红,严重的会腐烂成一个洞;急性型患病鮰鱼腹部肿大,眼球突出,鳃盖、腹部、下颌和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肠道发红,内含大量黄色黏液,常伴有套肠症状。

防治措施:彻底清塘消毒,杀死池塘底泥中的病原;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消毒;定期使用改底产品改善底质环境,定期使用EM菌调节水质;确认发生鮰肠道败血症后,根据药敏实验,选择内服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或强力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外用消毒剂消毒,一般5~7天可见死亡量大大减少直至没有死亡。

3.斑点叉尾鮰柱形病

该病由水体中的柱状黄杆菌引起,患病鮰鱼下颌出血发红,体表出现棕色或棕黄色的病灶,随着病情恶化,病灶部位皮肤溃烂,露出皮下肌肉组织;鳍条末端溃烂,尤其是背鳍和胸鳍,出现蛀鳍现象;鳃丝末端黏液增多,后出现坏死腐烂,导致鳃丝末端软骨外露,池塘中的淤泥吸附在鳃丝的黏液上,形成明显的淤泥边界,患病鮰鱼由于鳃丝受损影响呼吸,导致死亡。一般在20℃以上开始流行,鱼种和成鱼都会感染发病,由于该病损伤鮰鱼皮肤,导致其他致病菌有机可乘,该病常与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

防治措施:彻底清塘消毒,杀死池塘底泥中的病源;勤调水,定期使用EM菌、光合细菌等改善水体环境,保障鮰鱼生活环境舒适;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戊二醛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确认发生鮰鱼柱形病后,及时将鮰鱼送至检验机构进行药敏实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最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外用消毒剂消毒,隔天消毒一次,一般7天左右即可痊愈;痊愈后,根据水质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使用EM菌等调水产品。

4.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患病鮰鱼体表和鳍条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腹水,肠道充血发红,肠内无食。该病在每年7-9月暴发,同池塘的其他品种鱼类也会感染发病,传染速度快,死亡量大。

防治措施:该病防控与其他细菌性疾病相似,一般通过内服抗生素搭配外用消毒剂可快速痊愈。该病容易反复,痊愈后还需继续拌服抗生素3~5天,保持水质稳定,增强鱼体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5.小瓜虫病

该病是由多子小瓜虫的寄生引起,感染小瓜虫的鮰鱼体表有许多白色小点,将白色小点刮下用显微镜观察,可见虫体内有U型核。该病一般流行于春初和秋末,主要危害鮰鱼鱼种,感染死亡率高达80%。水温在25℃左右时,小瓜虫细胞分裂快,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增上千倍,导致鮰鱼大量感染,鮰鱼头部、身体、鳃等处都布满白点,表皮糜烂、脱落,游动异常,呼吸困难。

防治措施:目前对于治疗小瓜虫病还无特效药,重点还是预防。冬季清塘后清除池底淤泥,严格消毒;加强水质调控,保障水质的稳定;平时注重鱼体保健,适时投喂免疫增强剂,减少小瓜虫感染几率。发生小瓜虫感染后,全池泼洒福尔马林,使福尔马林达到15mg/L左右,或使用干辣椒和生姜熬制药液,用干辣椒和生姜各2kg加水10L煮沸30分钟,然后全池泼洒使药液达到1mg/L,隔两天使用一次,连用3次;在治疗小瓜虫病时,必须将打捞工具进行消毒,避免工具上携带小瓜虫孢囊。

猜你喜欢

鱼种消毒剂斑点
可爱的小斑点
涨疯了!碘涨50%,三氯涨超30%,溶剂涨超250%……消毒剂要涨价了
斑点豹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含氯消毒剂,别仅凭名字辨别
正确使用消毒剂
消毒剂会引发哮喘吗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冬放鱼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