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以湘潭市曙光小学R.综合课程为例
2019-01-06吴梦婷
吴梦婷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全国各地小学掀起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学校和学生的现实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湘潭市雨湖区曙光小学作为一所学风浓厚、文风蔚然的百年老校,并没有止步于历史传统,而是直面教育改革的浪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了极具特色的R.综合课程。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曙光小学R.综合课程的实施情况,探究当前小学校本课程实施面临的困境,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实施
1.1 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研发的符合学校宗旨,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强调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估。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民主决策过程。
1.2 校本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就是把编制好的新的课程计划具体化,使其达到预期课程目的的过程,即将新的课程计划在教学活动中付诸于实践。
校本课程实施唯一区别于课程实施的地方在于“校本”,“校本”的意义在于它是立足于学校学生需要与发展的,基于学校本位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将新的校本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更是学校立足于自身实际,以学校和学生现实需要为本的校长、课程专家、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一起进行课程民主决策的过程。
2 曙光小学R.综合课程开发现状
2.1 R.综合课程介绍
2.1.1 课程含义。R.综合课程是由曙光小学陈校长领头下的课题组依据本校优势自主研发的综合实践类课程。“R”是英文单词rainbow的缩写,表示着缤纷七彩的课堂。这门课程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辅助科学、艺术、人文、体育等学科。它具备综合课程的性质,打破了原有学科间的界限,使各个学科相互渗透,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点,实现多种学科知识的汇集,意图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能力。
2.1.2 课程宗旨。打造每一个孩子的七彩童年,课程目标是“全科”、“全人”,即通过全学科的全方位渗透,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2.2 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
2.2.1 课程安排。R.综合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均有开设。一到四年级为每周四上午上课,五年级也是每周四上午上课,但是隔一周上一次,六年级没有开设该课程。
2.2.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学校课题组通过借鉴其他学校经验,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开会讨论得出来的。每个年级分别确定一个主题,一年级的主题为四季,二年级主题为昆虫,三年级主题为竹,四年级主题为十二节气,五年级主题为电影。然后各科老师根据这个主题共同分工协作完成一节课。如四年级的主题是十二节气,三月春分时节,正是花草茂盛的季节,课题组就将这周R.综合课程的主题定为“花开花落知多少”,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根据主题制作了故事 《春神跳舞的森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既能提高审美能力,又能提高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第二堂课,数学老师又带领大家探索 《植树节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学会简单的乘法。第三堂课,就由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去学校周围认识花草树木,简单介绍花的结构。最后是手工老师在课堂给学生介绍什么是“装饰画”,教学生制作“装饰画”,并布置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装饰画”,互相评比。
2.3 课程实施方式与课程特点
2.3.1 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方式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方式,又有学生动手实践、实验观察、小组交流讨论、户外实践等形式,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灵活选择。但是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它更加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平时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实践,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能够在生活中不断感知自然,感知社会,感知自我,完成知识的不断建构,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2.3.2 课程特点。R.综合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堂,它具备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亲自实践,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感知生活之美,不断亲近自然,面向社会,完善本我,切合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该课程强调“教学做”合一。学生做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另外,该课程活动的开展重视小组分工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而且该校本课程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在此过程中专业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3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困境
3.1 国家课程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校本课程权力分享不足,课时数过少。如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随着“三级课程”政策的提出,地方和学校都拥有了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然而,我国课程发展仍然遵循着“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实际上,校本课程权力分享仍然不足,仅仅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与强调学生一体化能力培养的国家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关系。因此,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依然有限,而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乃至教材在内的国家课程仍然是学校课程的主体。以曙光小学校本课程安排为例,曙光小学一至四年级是每周四上午开设R.综合课程,五年级是每隔一周上一次综合课程,六年级没有开设该课程。校本课程安排课时数本来就不多,又受到小升初的升学压力的影响,高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时数还在一减再减,势必会影响到校本课程实施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而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兴趣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应该系统且贯穿到整个义务教育过程中。
此外,学科本位思想依然盛行。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科本位的思想依然十分盛行。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依然重视学生国家课程的学习成绩。如曙光小学的R.综合课程开发方案中依然标明是以语文、数学为主,外语、科学、美术、体育等为辅。除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外,许多主题下的课程更像是对学科知识的延伸和补充。
3.2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薄弱。一方面,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模糊。教师是校本课程的直接开发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校本课程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明确了校本课程的概念,才能知道怎么样去开发这门课程,怎么实施这门课程。然而,在对曙光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有80%的教师表示并不了解校本课程这个概念,甚至还有2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作用,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还十分薄弱,没有形成新课改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和课程观,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模糊,对其理解也还停留在简单浅显的层面,教育观念没有推陈出新,没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另一方面,教师专业能力不强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发展。由于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所以在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程专业能力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然而,我国对职前教师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中都没有把教师的课程专业能力发展纳入视野,而且只重视某一门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视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造成了许多教师“只专不博”的局面。在对曙光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在问到“你认为目前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60%的教师认为是经验不足,能力不够,课前准备工作吃力。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多名教师表示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备课困难。如语文老师不仅要准备语文材料,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手工、美术等,导致教师压力过重。因此,为了促进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
3.3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不强。由于受到国家课程开发中传统的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很难发生变革。校本课程的实施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体现学生本位的思想。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的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该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然而,为了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曙光小学彩虹课程的内容都是由课题组讨论决定,并没有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征求学生意见。在课堂上,还是教师领导着整个课堂。由课题组统一规定课题,依旧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障,主人翁意识依然不强。
4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4.1 处理好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4.1.1 处理好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校本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其校本性,即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学生个性需要的特性。只有正确处理好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校本特色的凸显。必须针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安排校本课程,不对高年级学生搞特殊化,使校本课程开发持续的进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1.2 做好校本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的相互渗透与补充。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既不能一味的偏重学科类知识,使校本课程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又不能仅仅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学术性。而是要将校本课程资源和国家课程资源相互渗透和补充。如在上R.综合课程“植树节”这一主题课时,就可以与数学课中刚学的乘法的计算结合起来,重新确立“植树节中的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将数学课中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4.2.1 引导教师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加强其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所教的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自己所教的学科与学校的整体目标和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培养其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形成结构的课程观和整体的课程观,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不断建构。如曙光小学R.综合课程的实施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语文老师不仅要积累语文知识,还要懂美术、会手工等。另一方面,应该召开专门的有关校本课程的专题会议,并呼吁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要让教师意识到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其自身的专业能力会不断的提高,以增强其专业信心,调动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4.2.2 加强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学校应该树立“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请进来”即与当地的师范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讲座,组织全校师生集体学习,加强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形成课程意识。“走出去”即让本校部分教师出门培训,使其形成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后再到本校内分享经验,开展自培,让更多教师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4.3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模式,使得教师保守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习惯性的领导着课堂,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根本无法调动,个性得不到发扬,主人公地位也无法体现。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因此必须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学校领导应发挥好领头作用,利用召开会议以及带领教师观摩学习等形式号召教师转变观念。此外,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主题自行讲解和展示,成为课堂的主人,形成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最后,课程组在选择校本课程课题时,应该适当放手,给出选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例如在曙光小学校本课程R.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征询学生意见,让其自由选择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