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结核病的诊治
2019-01-06孙立贵黄美玲
孙立贵 黄美玲
(1湛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广东 湛江 524094;2湛江市动物疫苗供应站 广东 湛江 524038)
副结核病又称作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此病的流行范围广,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发生过此病。近年来,随着养牛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畜产品以及家畜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大,副结核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人食用了被副结核分枝杆菌污染了的牛奶或奶制品,也会出现溃疡性肠炎或过敏性肠炎,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目前,对于此病没有有效的疫苗,也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做好预防措施和检疫检测非常重要。
1 病原
诱发此病的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氏阳性菌,没有荚膜,没有芽孢,不能运动,形态多样,多呈细长、球杆状、短棒状。病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强,在泥土中可以存活数月至1年以上。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也较强,5%的克辽林2 h,3%的甲醛溶液30 min,20%的漂白粉20 min才可以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诱发副结核病的传染源为发病或带菌动物,其中牛最易感,偶见羊、骆驼等发病。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中,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健康牛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病原菌还可以侵入牛的血液,经乳汁、尿排出体外。种牛的性腺中也发现过副结核杆菌,当母牛患有此病时,可以通过子宫传播给犊牛。
此病的潜伏期很长,可长达1~2年,幼龄牛感染后,往往要到2~5岁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母牛在妊娠、哺乳期,机体的抵抗力弱,发病后症状比较明显。高产母牛比低产母牛的发病率高。饲料中缺乏矿物质、饲养密度大都可以促使此病的发生。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牛群中一旦发现有明显症状的病牛,整个牛群就可以都感染了,但大多数的牛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在发病初期,病牛出现间歇性的腹泻,排软便或稀便。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转变为顽固性腹泻,粪便呈水样,喷射状排出,有恶臭味,带有气泡和黏液。病牛的精神颓废,没有食欲,逐渐消瘦,常因衰竭而死亡。病程较长的,病情时轻时重,可以拖延半年至两年。
4 病理变化
肠道、肠系膜淋巴结的病变比较明显,尤其回肠的变化明显,肠黏膜变厚,形成弯曲且较硬的皱褶。淋巴结肿大,切面湿润。
5 诊断方法
5.1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是指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分离培养,生产中最常用的就是采取病牛的直肠黏膜做成涂片,然后用抗酸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副结核杆菌呈红色短棒状或球杆状,成堆或者丛状排列,其他的细菌呈蓝色。肠道中其他的腐生抗酸菌也呈红色,但是较粗大,多单个或者成对存在,不呈菌丛状排列。由于病牛间歇性排菌,应该间隔一定的时间后再进行检查。必要的可以将病料进行集菌处理,提高检出率。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做细菌分离培养,然后再镜检。
5.2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方法主要有变态反应、全血γ-干扰素ELISA、胶体金检测技术、补体结合试验等。变态反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检测方法,用禽型结核菌素或提纯的副结核菌素在被检牛颈中部上三分之一处进行皮内注射,观察注射后72 h和120 h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根据炎性反应的程度来判断被检牛呈阳性还是阴性。据报道,用副结核菌素检出率可达94%,用禽型结核菌素检出率为80%。变态反应对于极度消瘦或者症状较重的病牛的敏感性降低,检出可能会呈阴性,要引起注意。
5.3 分子生物学检测。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也应用到了动物疫病的检测中。应用常规技术检测副结核分枝杆菌,时间长,步骤繁琐,而PCR技术需要的时间短、敏感性较高、准确,是一种比较实用、可靠的检测方法。
6 防控
目前对于此病没有有效的疫苗,也没有理想的药物进行治疗,防控此病的关键还是要做好预防措施。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定期进行检疫检测,及时淘汰阳性病牛,净化牛群。科学调制饲料,饲料的品种要多样化,营养要全面,尤其是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要丰富,以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其次,对于发病牛要及时淘汰,一般不再进行治疗。价值比较高的也可以进行隔离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氯苯吩嗪、异烟肼、氨基羟丁基卡那霉素等,这些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阻止排菌,治疗过程一定要做好消毒、隔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