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设计措施探讨
2019-01-06付丹官娜
李 硕,付丹官娜
(1山东省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66100;2青岛市园林环卫技术学校)
1 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参照 Sim van der Ryn 和 Stuart Cowa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景观设计形式,都可称为生态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是对传统城市道路景观的继承与深化,其核心内容是生态原理,在完成美化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调节城市道路系统生态环境的目的,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景观,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措施
2.1 增加植物绿化空间
传统的城市道路以快速通行为主要功能,忽略了植物绿化对城市道路的作用,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绿化空间被用于城市道路中,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化带等模式正在广泛应用,植物绿化宽度根据道路等级或道路设置宽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绿化宽度充足时,植物搭配可以乔灌草相结合,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丰富道路景观,创造道路景观的生态系统。道路宽度狭窄时,则根据绿化空间所在位置,选择满足规范要求的植物进行植物搭配。
2.2 海绵措施的应用
随着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海绵措施应运而生并应用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
2.2.1 新型透水材料的应用。传统的路面铺装材料大多不透水,这样会增加雨水的地表径流量,增大城市道路雨水汇水面积,同时也会产生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新型透水材料替代了原有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陶瓷透水砖、硅砂透水砖等)、透水地坪(透水混凝土、珍珠岩露骨料等)、多孔沥青混凝土等。雨水通过材料自身的孔隙下渗到地下,快速降低地表径流和汇水面积,同时也能补充地下水源。
2.2.2 结合城市道路景观形成的海绵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与利用的同时,结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建设具有一定景观价值的下渗、存储、净化等功能的海绵设施。目前主要的设施包括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树池、渗透塘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海绵设施没有明确被归结于哪类海绵设施,而是根据项目需求,相互配合,相互连通成为一个有效的海绵设施体系。
3 富源二号路景观的生态措施设计
3.1 项目概况及建设意义
项目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生态园东侧,道路为南北向城市次干路,红线宽度22m,两侧绿化带各4m,全场约540m。富源二号路作为园区海绵城市设计的实践项目,其建设意义在于:①将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实践化,验证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实用性;②项目中采用的景观生态设计措施可以应用于青岛市的其他地区,在同等级的城市道路中得以推广应用;③落实园区建设的绿色指标,尝试实现雨水“零外排”的目标,实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的推广与应用。
3.2 总体方案
富源二号路最终的道路断面形式为:2m人行道+1.5m绿篱+1.5m非机动车道+1.5m绿篱+7.5m机动车道+2.5m绿篱,两侧各4m绿化带。
富源二号路机动车道采用排水降噪路面,提高道路性能的同时,过滤初期雨水。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则采用透水路面铺装材料,提高雨水渗入速度。东西两侧绿化带各不相同,东侧绿化带为下沉式绿地,每隔20m设置透水材料的阻水带,西侧绿篱分为A、B两组,内设渗井、渗管及阻水带。绿篱A主要收集机动车道雨水,多余雨水溢流至渗井及渗管持续下渗,绿篱B主要收集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雨水,多余雨水溢流至渗井。通过以上技术措施的结合,可以较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延缓暴雨进入河道的时间,同时涵养地下水。
3.3 具体设计
3.3.1 新型透水材料。本项目的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都应用了相应的新型透水材料促进雨水的下渗。在机动车道沥青面层内增设了穿孔钢管。钢管管径60mm,壁厚4mm,表面梅花形布置直径8mm的透水孔。机动车道雨水通过穿孔钢管的透水孔收集进入绿篱内的渗透集水井。人行道的铺装材料选用了透水性能较高的陶瓷透水砖,铺装结构层也为透水型结构,使行道上的雨水有效下渗,有利于行道树的生长,同时可以涵养地下水,净化初期雨水。非机动车的铺装材料则采用了规格较高的防滑型透水地坪,同时考虑景观效果,面层中增加了可在夜间发光的荧光石,增加了骑行人的骑行乐趣。
3.3.2 不同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本项目东西两侧绿化区域根据不同设置形式采用了不同的生物滞留设施。东侧绿化带负责收集东侧机动车道雨水,采用了下沉式绿地的生物滞留设施,并根据道路纵坡每隔20m设置透水砖形式的阻水带。雨水通过路边平石排至绿化带,为避免机动车道杂质流入绿化带,在雨水入口地面处设置椰棕过滤层过滤,绿化带内雨水首先渗入土体,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速度时,形成径流,经绿化带后及阻水带阻挡后逐级溢流,最终排至道路低点处沉泥井,雨水经沉泥后经DN600过路雨水管道向西排至储水池。西侧绿篱分为2部分:一部分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绿篱A),一部分位于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绿篱B)。绿篱A负责收集机动车道雨水。机动车道雨水经路边平石排至绿篱A,雨水首先渗入土地,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速度时,形成径流,经绿篱及阻水带阻挡后溢流至渗井及渗管,多余雨水可通过渗管溢流至绿篱B内渗井及渗管系统。绿篱B负责收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雨水。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雨水经路边平石排至绿篱B,雨水首先渗入土地,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速度时,形成径流,经绿篱及阻水带阻挡后溢流至渗井及渗管,多余雨水同绿篱A溢流雨水一起通过渗管排至低点沉泥井。本项目还对机动车道路沿石进行了设计,路沿石局部做下凹段,下凹段长度为1m。路面上汇集的雨水流入下沉式绿地或绿篱内部,从而进行下一步对雨水的净化、下渗或是存储处理。
4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在顺应时代不断前进,生态设计措施的应用也已经逐渐从公园、园区等相对独立的城市开放空间发展应用到城市道路景观中来,通过城市道路具有的连通功能,真正将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连为一体,最终形成人、城市、自然三者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