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综述
2019-01-06杜建兵
杜建兵
甘肃省永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永昌 737200
近年来,永昌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来抓,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永昌县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从产地管理到准出准入有效衔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目前,永昌县标准化生产面积和养殖规模分别占农产品生产总面积和养殖总规模的67%和61.8%,农产品质量抽检年均合格率均在98%以上,2016年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保障要素供给,全力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永昌县坚持多方联动,着力夯实基础保障,切实增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整体合力。一是组织领导体系。为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永昌县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副县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将“农安、食安”同安排同部署,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解决了长期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力量薄弱、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在财力保障方面,县财政已累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等工作列支经费560万元。在机构及队伍建设方面,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特色产业办公室等监管机构,分别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农业投入品监管、“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推广等工作,县检测中心在原有编制基础上新增5个编制,工作人员达到12人,并在10个乡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中心,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专职监管员22名,聘用了111名村级监管员,为每个乡镇调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用车一辆,为10个乡镇、10个村级服务站和6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设备,建立了一支“上下贯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监管力量。二是网格监管体系。永昌县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将111个行政村、88.57万亩种植面积、268家主要生产经营主体、180名监管员全部纳入网格监管体系,严格落实“一图(监管区域图)、二书(责任书和承诺书)、三员(县监督员、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四定(定区域、定任务、定要求、定考核)”的网格化监管制度,将责任到岗到人,消除了监管盲区,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痕迹化的全覆盖监管。三是考核奖惩体系。永昌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核范围,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专项考核,县、乡镇和相关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和承诺书,在生产经营主体下发告知书,形成了政府考核监督、业务部门指导服务、乡镇政府抓落实“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机制。
(二)突出产管并举,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从生产、监管两端发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是生态环保体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残留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尾菜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五项治理工程,切实提升农业生态环保质量。通过轮作、休耕等措施,使污染土壤得到修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农药化肥实现了零增长;制定了《永昌县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了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8%;引导企业加强尾菜处理研发和集中处理,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了38%;督促各养殖场(户)积极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了94%。二是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永昌无公害高原夏菜、胡萝卜、玉米制种和优质肉羊等优势农产品农业地方标准,将36个地方标准简化为简明、实用、操作性强的技术规程,积极在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追溯管理、安全间隔期等制度;大力发展(胡萝卜、啤酒大麦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养殖大户通过产权入股等方式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养殖联盟,加强畜禽标准化养殖。三是农资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瘦肉精”、私屠滥宰、水产品禁用物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对全县152家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全部实行登记备案市场准入投入品经营诚信体系,对全县农资经营门店实行“黑名单”监管名录制度、购买索证索票、经营台账管理,经审核合格取得《登记备案证》后允许在全县范围内销售。同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和监测抽查制度,将农业投入品100%纳入了平台管理。四是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升县、乡镇、经营主体三级检测人员能力,通过强化培训、开展技术大比武、宣传现场操作演示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检测能力。2016年,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取得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三级监测机构充分发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风险监测和预警分析作用。五是品牌认证体系。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突出其质量安全基础保障作用,全面推动快速发展;突出绿色食品全程控制,立足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体现精品品牌形象;坚持因地制宜和生态安全,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持续发展有机食品;彰显地理标志农产品地域特色,加大合格资源产品登记保护力度。目前,永昌县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3个(其中绿色食品49个,无公害产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六是质量追溯体系。依托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积极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执行追溯管理制度,将追溯系统规范运行作为日常监管重点,确保产品信息和生产过程的数据录入完整、及时、准确、真实。加强追溯系统管理使用人员教育培训,大力普及追溯知识,畅通公众查询、投诉渠道,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透明度,提高公众对可追溯产品的认知度。目前,永昌县的85家种植主体、95家养殖主体、122家农资门店、3家屠宰场等重点区域已进行实时动态监管。
(三)凝聚社会力量,全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建设体系
2016年,依托蔬菜产业协会和肉羊产业协会,永昌县成立了食用农产品诚信联盟,吸收了75家成员单位进行“诚信星级”综合评定,并授权使用“永昌高原夏菜”和“永昌肉羊”等区域公共品牌,实现“诚信与产业品牌”互促增效的共赢目标。2017年底,永昌县率先对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农资经营主体建立了诚信档案,将企业的自律生产行为作为资金扶持、补贴、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申报的必要条件。同时,制定出台了《永昌县农产品质量举报奖励办法》,聘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乡居民等社会人士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义务监督员,全方位、多触角倾听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建议,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了社会共治的局面。
二、存在问题
尽管永昌县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体系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是由于种植结构的单一性、地域发展的不均衡性、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性不强等突出矛盾,农产品监管中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从产地环境治理来看,由于永昌高原夏菜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尾菜处理困境仍然困扰着产业的健康发展,生产基地的面源污染还主要依靠政府保洁员统一处理,生产经营主体还不能主动作为。二是从生产环节来看,标准化生产推行还不够到位,生产经营主体缺少懂农技、懂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依赖农药、化肥的生产模式短期内还未改变。三是从监管环节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仍是监管难点,规模性农业生产主体发展不强、经营分散,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四是从流通环节来看,缺乏统一性的市场准出标准和准入要求,很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从质量追溯管理来看,生产经营主体对质量追溯还认识不足,在质量安全溯源方面不愿或不主动进行生产信息完善、产品包装附码等工作,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六是从品牌创建来看,永昌县高原夏菜、优质肉羊等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占有率小。
三、应对措施
一是积极加强与院所企业合作,破解尾菜处理瓶颈,采取强制措施要求企业对产地的保护,加强废旧农膜、尾菜、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模式,农技部门加强对标准的转化宣传指导,对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三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健全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监管检测强度,及时排查风险隐患,认真推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带动散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破解散户监管难题。四是加强对农产品准出准入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准出准入对接要求,确保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带“身份证”上路。五是加强对农产品追溯管理的宣传,鼓励和引导纳入追溯管理的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包装上市,附加追溯二维码,确保产品可溯源。六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品牌经济,持续做强绿色无公害高原夏菜、“永昌胡萝卜”等特色优质品牌。推动涉农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扩大永昌蔬菜、肉羊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