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东昌区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9-01-06通化日报
2018年以来,东昌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调结构,全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创新效益,着力优化种植业、扩大养殖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业态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绿色农业、特色农业,重点发展人参、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2018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7.35亿元,加工量1.56万吨。棚膜蔬菜发展到3000亩,平地参和果树种植近6000亩。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全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3户、市级13户。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新型生态乡村旅游,完善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成功列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现有经营主体112个、采摘园11个、休闲山庄41家。2018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1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3亿元。开展农村综合改革。高标准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全面铺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开展清产核资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抓扶贫,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依托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做到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重点围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服务加工等13个产业项目,加强调度、统筹推进,基本实现村村有项目。全区落实了25名区级领导带头,57个包保部门积极参与,研究产业项目94个,带动贫困户361户、599人,征求群众意见176条,帮助解决问题141个。医疗救助方面,提高区域内医疗机构贫困户报销比例至90%;教育救助方面,对贫困户在校子女给予生活补贴;就业帮扶方面,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招聘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建立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衣动山城”项目,设立爱心衣物回收箱220个,累计回收闲置衣物15吨,受捐人数达3000余人。开展“吉心工程”等系列活动30余场,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扶贫,进一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强基础,着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整区推进工作,围绕先进村“六化”“六有”标准,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成功列入全省美丽乡村整体推进县(区)试点和全省首批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县(区),现有省级美丽乡村4个,评选“美丽庭院”2340 户、“干净人家”2711户,修建旅游公厕111座。乡村道路95条,共276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推进乡风文明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作用,建成休闲广场15个、农家书屋12个。建好用好“新时代传习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村入户,高标准建成“新时代传习所”69个,实现14个行政村、31个社区全覆盖。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基层党建全域提升示范工程,深化“星级评定”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实施“只跑一次”改革,升级便民服务体系,梳理群众和企业办事事项547项,占比96.3%。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