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樱桃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9-01-06强辉
强 辉
成县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站,甘肃 成县 742500
成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山脉南麓丘陵河谷地带,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海拔在750~2 377m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11.9℃,无霜期212d,年日照时数1 795h,年均降雨量650mm左右,相对湿度74%,是樱桃发展适宜区。
一、樱桃产业发展现状
樱桃是成县的传统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繁多,在1970年版《成县新志》果属中已有樱桃的栽植记载。成县栽植的樱桃主要分为中国樱桃(又名本地樱桃)和欧洲樱桃(又名大樱桃)。
中国樱桃起源于我国,成县地处秦岭山脉西南端徽成盆地,中国樱桃在成县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尤以红樱桃、紫红樱桃和黄樱桃享誉周边市县,早在1988年甘肃省樱桃鉴评会山上,成县樱桃因色鲜、味浓、颗大等优点,一举囊括了前3名,80年代成县曾创办樱桃罐头厂,产品曾远销国内外多地,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和消费者喜爱。目前,本地樱桃在成县17个乡镇245个村均有分布,但主要以散生树和“四旁树”为主,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园。
欧洲樱桃起源于西亚的里海和黑海之间部分地域,后逐渐扩大到欧洲、美洲。成县是1987年引进栽培,近年来,成县引导农民发展樱桃产业,成立了小川西峡樱桃协会,引进了大樱桃,主要有意大利早红、早红宝石、红灯、岱红、抉择、大紫、艳阳、先峰、美早、那翁、拉宾斯等品种,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先后建成小川镇西峡村、抛沙镇光华村、索池乡寨子村大樱桃种植基地,2013年广华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大樱桃获得全国绿色食品认证。目前成县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1 334hm2,已有设施大棚100多座,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在销售方面,本地樱桃由于保鲜期一般不超过24h,主要是果农采收后直接拿到附近市场销售。甜樱桃大部分在本地市场销售,因其保鲜期较长,且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上销售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产品已远销甘肃、青海、陕西、青岛等地。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地樱桃种质资源模糊不清,缺乏开发规划
成县樱桃在成县栽培历史悠久,栽植广泛,但长期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没有人对其种质资源进行过详细清查,对具体种类、分布情况、储量都不甚清楚,目前对本地樱桃的研究开发还未引起重视,没有形成产业发展规划。由于该县樱桃保鲜期太短,因此每年都有大量腐烂,造成资源浪费。
(二)资金不足,制约樱桃产业发展
虽然近几年由于樱桃价格较好,果农对发展樱桃尤其是大樱桃热情很高,由于缺乏资金,大多后续投入资金不足,樱桃产业发展裹足不前,并且大多数樱桃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整,不配套,从而制约了樱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科技人才与技术指导
目前,成县樱桃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扩大规模,由于陇南成县大樱桃需要配制授粉树,而大多果农缺乏科学技术指导,盲目栽培且管理粗放,从而导致部分大樱桃园品种混杂,管理粗放,结果不多,效益不高。
(四)发展樱桃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小,科技含量少
长期以来,成县樱桃没有产后处理,由于缺乏相关加工企业,包装水平低,大部分采收后为该县及周边地区销售鲜果,只有小部分通过网上销往周边地区及其他省。因此尽管成县樱桃口碑很好,但市场竞争力不强,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五)全县樱桃园普遍存在重栽轻管的现象
大部分樱桃园管理粗放、缺水缺肥,部分群众仍存在传统的栽培观念,管护意识薄、管护不到位、修剪不及时、杂灌杂树多、密度过大、光照不足致使樱桃病虫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
三、建议
第一,成县中国樱桃种质资源丰富,但是近年来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呈现不断流失现象。今后应加强本地樱桃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工作,这今后是育种的原始材料,也是研究果树分类、起源、发展和演变的物质基础。
第二,以樱桃产业变大为强为目标,针对该县樱桃产业发展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品种混杂,机械化程度低的现状,今后要转变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组织专业合作社抱团经营,
第三,以科技培训为重点,培养形成乡土人才技术队伍,完善科技培训机制,整合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技术力量,采取各种有效方式,重点培养果树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紧抓精准扶贫、科技特派员等契机,以嫁接改良、综合管理、技术培训为重点内容,更好的开展技术培训,加快推进樱桃产业转型发展。
第四,以项目建设为引领,通过培育本地合作社和招商引资,倡导樱桃新产品研发,如樱桃酒,樱桃果汁等,打造成县樱桃名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扶持力度,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品位,增加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