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农业质量年”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9-01-06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接上期)
五、开展产地环境净化工作
2018年,吉林省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列入省级重大财政专项,目前新增测土面积超过2000万亩,基本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手机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全覆盖。
一是2015年~2017年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收尾总结工作已经结束,已启动第二批黑土地试点9个县项目建设,各地正在制定实施方案,将于近期进行确定后实施。
二是开展《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宣传。我厅协调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由省农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永林介绍《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有关情况,省农委农业处处长邬晓东、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靳锋云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香港商报、香港大公网、北方法制报、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中国吉林网等17家媒体的20余名记者参会。
三是组织召开东辽河流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推进会议。会议提出下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和中办督查组关于辽河流域污染问题的整改意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东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落实整改措施。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于强出席会议,听取两市五县工作汇报,并就进一步做好辽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尤其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进行了部署。按照《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化肥使用情况调查统计的通知》(吉农科发〔2018〕19号)要求,目前省农业农村厅正组织各地开展化肥使用量摸底调查。
六、开展农业品牌提升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同杭州农本咨询团队合作,继续对吉林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进行品牌建设战略规划,推出品牌标志和宣传口号。争取资金谋划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经与省财政厅积极沟通协调,2018年新增域外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和品牌建设专项资金1800万元,谋划了天津、北京、浙江三场域外宣传推介活动,启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时段广告、闫学晶品牌代言、长吉高速公路广告、专业演艺公司专场推介等10个项目的政府采购,目前已完成长吉高速公路160万元、吉林日报60万元、编制吉林玉米发展规划70万元等三项政府单一来源采购和演艺团队130万元、农博会55万元两项政府公开采购。同时,还谋划了“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
二是创新举办了第十七届长春农博会。围绕组织市(州)筹展参会、邀请农业部和部分省市前来观摩指导和参展参会、策划并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和协调推动“一主多辅”筹展办会等四个方面谋划品牌展销与经贸交流等五大板块36项展示和活动内容,重点展示了宣传“吉字号”农产品品牌。
三是实施创建引领,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组织编制吉林省特优区建设发展规划,会同省发改委等9个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会同省发改委等5个部门联合制定《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等五大类别,重点创建一些产业基础和融合度好、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优势集聚度和标准化程度高的省级乃至国家级特优区。
四是突出关键领域,大力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围绕扩大吉林优质农产品向域外市场的供应、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科技与人才交流合作等4个重点领域合作先后于3月1日、4月24日、5月27日、5月29日分别与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农业部门签署农业合作协议。8月26日,为期十天的第十七届长春农博会圆满完成各项展会日程落下帷幕,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组委会通报了展会成果和有关情况。省农机中心主任卢景斌出席发布会。此次农博会成果丰硕。展会吸引了21个国家160多家农业及食品企业参会,集中展示国内外3500多个农业新品种,30多项新技术和新模式,30个国家驻华使节、20余名国家部委领导、国内20余个省、市领导莅临展会,广大农民市民云集现场,累计观展人数达到142万人次,先后举办吉林省乡村振兴高峰会议等9场论坛峰会,成功举办长春市招商引资推介会等7场大型推介洽谈活动,达成27项经贸合作,意向性签约金额95.8亿元,现场交易额2.8亿元。
五是“三品一标”认证规模持续增加。截至目前,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的产品总量达到1758个,其中:绿色食品892个,有机食品135个,无公害农产品8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6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7个。“三品一标”环境监测面积1214万亩。今年,全省绿色食品新获证产品160个,续展产品76个,另受理新认证产品90个;有机食品受理新申报产品10个;无公害农产品受理新申报产品114个;完成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3个,新受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5个。“三品一标”通过落实“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实施标准化生产,在严格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管控的同时,实施企业年检、产品质量抽检、标志市场监察、退出制度等确保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品牌。吉林省的知名农业产品品牌,比如皓月、天景、大荒地、北显、查干湖、天一、二马泡、万昌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成为吉林省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言产品。
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上线运行。目前,全省应用平台开展网上监管和追溯的有9个市(州)59个县(市、区),加入平台的“三品一标”企业有400家,占“三品一标”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追溯产品涉及粮食、杂粮杂豆、果蔬、西甜瓜、食用菌和人参等六大类。
七、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工作
(一)提升农机装备能力,深化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制定印发了《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2018年~202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吉农机发〔018〕7号)。截至2018年11月5日,全省总补贴达到92515万元,受益户数达到36471户,补贴机具46731台套,全省农机装备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继续实施“敞开、普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8年,吉林省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敞开普惠”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品目由2015年~2017年重点围绕粮食生产的8大类14小类22个品目机具,较往年进一步扩大。新增加4大类12个小类25个品目,达到12大类26个小类47个品目。按照“自主购机、敞开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操作方式,实行全省“总量控制、专款专用、动态调剂管理、据实结算兑付、连续滚动使用”的资金管理方式,按照惠民公平、便民高效的原则,实施补贴工作,促进全省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聚焦“三大目标”,适应多样化发展需求。适应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农业发展方式多样化需求,将补贴重点向农民增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目标”聚焦,在保障粮食生产所需机具的同时,同步推进其他产业机械化发展。适应棚膜经济发展需要,将田园管理机、蔬菜清洗机、果蔬烘干机纳入补贴范围。适应白城等西部地区燕麦、杂粮、杂豆等产业发展需要,将条播机、翻转犁纳入补贴范围。适应山区半山区机械化、特色产业发展和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将支持山区半山区机械化发展的微耕机、履带式拖拉机,将支持东部干坚果产业发展的干坚果脱壳机,将支持西部辣椒特色产业发展的辣椒收获机,将支持种植结构调整的花生收获机、花生摘果机、花生脱壳机和马铃薯播种机、马铃薯收获机等纳入补贴范围,对这些产业应用机械,能补尽补。适应畜牧业发展要求,将饲料作物收获的打捆机、青饲料收获机,饲料加工的饲料粉碎机、颗粒饲料压制机和饲养机械的喂料机,全部纳入补贴范围。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机械化农田建设需要,将整地机械的筑埂机、平地机械的平地机,纳入补贴范围。
三是突出绿色发展政策导向。推进农机化发展由“数量型”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将免耕播种、高效植保、高效施肥、秸秆利用、残膜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农业用北斗导航终端等机具全面纳入补贴范围,加强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精准高效和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农机产品推广应用。
四是推动创新驱动率先发展。在全省首次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对报废更新农机具给予报废更新补贴,鼓励支持农民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首次开展植保无人飞机购置补贴试点,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统筹安排不超过1000万元,用于对从事植保作业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作业组织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购置植保无人飞机予以补贴。首次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统筹安排不超过1000万元,用于支持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及区域性较强的适用机具应用。首次开展区域特色机具补贴,鼓励地方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所需和小区域适用性强的机具。
五是深化管理服务机制创新。为方便农机生产企业,吉林省首次分两批次面向农机生产企业开展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自主投档工作。同时,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归档系统开展网上投档,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今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分类归档工作共1027个农机生产企业参与申报,产品总量达到7691个,最终通过专家评审的产品有6987个。
(二)转变传统耕作模式,推行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2018年吉林省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春旱、伏旱,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的地块,玉米苗情和长势明显好于传统耕作地块,呈现出苗全、苗齐、苗壮的景象,在全省抗旱保苗夺丰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省委、省政府对推行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景俊海、省委副书记高广滨、副省长李悦分别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并提出明确要求。巴音朝鲁在视察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时指出:“要总结推广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积极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有效措施。”景俊海对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作出“很好,请持续加大力度推广”的批示,在视察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时,指出“科学耕种、轮作及秸秆还田,要形成系列制度政策安排”,在全省农业农村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交流座谈会上,强调要将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全省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模式之一,加以推广应用,明确要求“建立长效机制,以新技术引领新农业,用新模式促进新发展”。高广滨副书记专题听取推广保护性耕作情况的汇报,并要求召开全省现场会认真推广。李悦多次研究推广应用工作,提出加强宣传引导,加快推广应用的明确要求。
二是积极开展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按照2018年省委、省政府有关一系列安排部署,吉林省大力推进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按照主管副省长指示,省农业农村厅先后举办了三期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培训班。7月10日,在双辽市举办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培训班,总结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工作,交流经验,参观典型,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推进工作。7月30日,在和龙市举办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在高寒山区实地讲授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经验,座谈交流工作推进情况。10月10日,在农安县举办2019年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工作落实推进培训班,开展了现场观摩和集中培训,部署了2019年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推进工作。
三是加强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制度保障。2018年9月,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实施意见》(吉农机发〔2018〕22号),确定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为引领,以统筹规划推进为主线,以强化科技支撑为基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保障,按照“村建示范点、乡建示范片、县建示范区”“规划引领,补贴驱动,滚动发展”的方式,推进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力争到2025年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玉米播种面积的45%左右,作业区作业成本比传统耕作方式平均降幅10%~15%。同期,会同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下达2019年~2020年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补贴作业面积和资金安排指导性计划的通知》(吉农机发〔2018〕29号),下达了作业面积,加强了资金统筹,强化了责任落实,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
2018年,吉林省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有望达到87.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大型先进适用农机具数量进一步增长,机械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一是加强农机强社引领农机化发展作用。2015年~2018年,在全省新建全程机械化主体数量有望突破500个,形成了以机械化,促进规模化、引领现代化、提升组织化、发展市场化的局面。一支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铁军”正在崛起,印有“吉林省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标识的机具库,已经成为乡(镇)地标式建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亮丽风景线,展示着用机械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崭新风貌,“县县都有主力军,乡乡都有领头羊”的全程机械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发展形成。
二是加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示范作用。在全省14个县(市、区)创建单个集中连片面积不低于3000亩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区30个,按照建设机械化耕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田、农机农艺融合科技田、绿色生态耕作田、标准化生产田和农事休闲体验田的要求,探索适宜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新模式,通过试验示范,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是加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扎实组织开展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申报工作。推荐九台、梨树等9个县(市、区)申报2018年度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数量创历年最多,经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有望达到17个。
四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培育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探索建立全程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机化服务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开展农机安全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机安全生产。全面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进一步稳定县、乡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队伍。
八、开展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生产经营主体培训。制定了《吉林省2018年现代青年农场主省外培训实施方案》,举办了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各地农业部门130人参加了培训。遴选196名优秀青年农场主学员分别赴湖北武汉、江西南昌、浙江嘉兴、北京昌平、黑龙江望奎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进行为期5天的学习交流活动。在湖南隆平培训中心举办了“2018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信息员培训班”,50名信息员参加了培训。举办了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检查员及企业内检员培训班,近300人参加了培训,启动了吉林省改革过渡期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工作。组织经营主体负责人参加中组部、农业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三期200人。
二是创新管理。全面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实现上线认证1244家。组织开展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制定工作,已列入2018年省人大立法计划,目前草稿已起草完成。
三是下达农业生产专项资金。组织下达2018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安排4450万元,拟扶持178个农民合作社项目,目前,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
四是组织开展了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创建行动。明确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必须建立并遵守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通过建立资格认定制、分组创建制、动态监测制等方式,开展省、市、县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联创,提高运行质量和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五是将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列为省长粮食安全考核重点工作任务,纳入省政府对各地政府的考核内容。为推动各地认真落实好这项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将其列入绩效延伸考核中,并细化了评分内容,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六是组织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于2018年7月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月”活动,同时开展了新型经营主体典型模式推荐活动。(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