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放线菌病的症状、诊断及防治
2019-01-06李春宵
李春宵
(辽宁省鞍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4000)
羊放线菌病是一种对养羊业危害不大的慢性疾病,发病多呈散发情况,传染性不强。但其发病后可以对羊形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发育受到阻碍,给养殖场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其全面剖析可以为羊养殖场提供一些参考。
1 流行病学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不仅在被污染的土壤、饮水和饲料找到,还在动物口腔、扁桃体、咽部黏膜及皮肤等部位存在[1]。本病传播途径是通过破损的皮肤感染,易感动物为羊。
2 病原
本病病原为林氏放线杆菌和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兼性厌氧性,菌体常表现为多种形态,没有荚膜,也不形成芽孢,不能运动。病原在动物组织中能形成菌丝。病原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常规消毒药物能将其杀死。牛放线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呈现出紫色,为阳性杆菌,菌体呈现出无规则形态,通常不形成芽孢,不运动,能生成菌丝。牛放线菌对环境抵抗力较低,也能用常规消毒药杀灭。
3 临床症状
羊在感染放线菌后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甚至是废绝,反刍减少或停止,有轻度发烧,在呼吸时表现困难。随着病程发展,在病羊面颜、下颌、唇、颈部、鄂及乳房等部位形成肿块,大小呈栗子到鸡蛋不等[2]。这些肿块与周围的皮肤界限明显,不能活动,触摸较硬,也有的结节较软,触摸时有波动感,但通常没有热痛感。逐渐在脓肿部位的皮毛出现脱落,而后脓肿也会出现破溃,有的脓肿会逐渐与外界相通,形成瘘管,从瘘管里能排出一些脓性物质。发病严重病羊表现为全身感染或脓毒败血症。有的病羊舌头症状明显,变的坚硬,这种症状大多是由于病羊舌部感染林氏放线菌。
4 病理变化
羊放线菌病的病羊受到侵害部位会有扁豆到豌豆大的结节,这些结节逐渐会形成较大结节,而后继续发展成脓肿。如果病原侵入的是病羊骨骼,如鼻甲骨颌骨等部位会导致骨骼增大,外观看上去如同蜂窝。切面通常呈现白色,在里边具有各种细小脓肿。如果形成瘘管的部位会将脓液导出到皮肤和口腔内。有时在口腔黏膜有生成物,通常是呈现出圆形或蘑菇状。
5 诊断
病羊诊断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才能达到。发病羊身体表面的脓肿是一个症状,如果脓肿破溃或是已经形成瘘管,并有脓液从中流出,可以怀疑是放线菌病感染。实验室检查时使用注射器从病羊的脓肿内抽取少量脓液,将其滴出几滴到载玻片上,而后通过与少量氢氧化钠混合后加盖盖玻片,镜检,如果从中发现有菊花样病原菌,大小约为3mm,可以确认为放线菌病。本病诊断在临床上还需要和其他病原形成脓肿加以区别。通常本病形成的为结节状或大疙瘩,羊口疮主要是形成红疹和脓疱[3]。在外边结痂。干酪样淋巴结炎常发于一些淋巴结。结核病的病灶很少会发生在羊头部,并且结节较羊放线菌生成的结节小。普通的脓肿组织较软,外观常呈现出黄绿色。
6 防治
6.1 预防
本病预防是需要提升饲养管理水平,羊舍需要保持干净卫生,需要常消毒。羊舍需要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要注意防寒保暖。饲喂应以青绿多汁的饲料,并给予充足的饮水。病羊需要确保全面营养。避免给羊粗硬的饲料,这可能会损伤口腔黏膜,放线杆菌很容易从受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引起感染发病。
6.2 治疗
本病治疗有4 种总体方案,分别是使用碘制剂进行治疗、用抗生素治疗、中药治疗、手术治疗。
(1) 碘剂治疗是通过静脉注射10%的碘化钾溶液,使用20~25ml,每周一次。同时需要给病羊患病部位涂抹碘酒。也可以使用内服的方式,使用1~1.5g 的碘化钠,每天服用3 次。还可以采取对患病部位的注射,使用碘化钠2g 兑1ml 水,配合2ml 的含量为5%的碘酒。
(2) 抗生素治疗是使用青链霉素注射,青霉素使用量为160 万单位,链霉素使用100 万单位,混合注射每天2 次。连续使用3d 就可以见到效果。还需要肌注长效土霉素配合治疗。
(3) 中药治疗主要是使用蒲公英、赤芍、连翘、川芎、金银花、龙胆草、生地、当归、山枝、甘草等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加水煮后给病羊灌服。每天使用1 次,5d 即可见效。
(4)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脓肿使用手术方法切开,排出脓汁后用碘酒清理,缝合。每天消毒伤口,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