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分析
2019-01-06马永超
马永超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726002)
近年来,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肉品需求量逐渐增大,进而带动养殖业发展,养羊户数量增多。但由于部分养殖户在进行羊群管理与防疫过程中未能进行科学的防范与管理,加之不同地区羊流通性增大,导致羊布病呈现出高发趋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1 羊布病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症状表现
1.1 发病机理
羊布病主要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细菌类慢性传染病,直接伤害羊群的生殖系统与淋巴系统,一旦发病将对整个羊群产生严重影响。羊布病由患病家畜进行传播,当养殖区域的布鲁氏杆菌超标后将导致抵抗力较差的羊群患病,逐渐通过不同传播方式感染其他健康羊只,最终造成大面积感染。与此同时,布鲁氏杆菌病原还具有较强的潜伏能力,可以长时间在羊只体内潜伏,当其病原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使羊只患病。
1.2 临床症状表现
当羊群感染羊布病后,将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呈现长期发热症状,并且羊关节疼痛,行动较为困难,甚至出现走路跛行不稳情况,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妊娠期母羊来说,其发病率较高,一旦发病将引起母羊胎膜发炎与生殖器器官发炎,最终造成母羊流产,同时,流产情况在羊群中逐渐加重,流产一般发生在母羊怀孕的3~4 个月,在母羊发生流产前2~3d,病羊体温逐渐升高,并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情况,部分病羊长卧不起,口易干,在阴道中排出黏液物质或者其他分泌物,最终引发慢性阴道炎与子宫炎,甚至造成母羊终身不育,同时部分病羊还呈现出乳房炎、关节炎等症状。对公羊来说,患病后主要产生睾丸炎与附睾炎,公羊睾丸肿大,呈现出局部发热状态,造成公羊不育,甚至部分病羊因为食欲不振而导致饥饿死亡。奶羊在患病后将出现乳房炎,乳汁中含有凝块,通常情况下母羊患病几率远高于公羊,并且成年羊患病几率大于幼羊。母羊患病流产后,其病症逐渐自愈,但其自愈过程较为缓慢,但感染较为严重的病羊可能会终身不愈,造成严重的影响[1]。
2 羊布病的传播途径与流行特点
2.1 传播途径
羊布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其病原由病羊携带,可以通过母羊汁液传递给羔羊,同时病羊排泄物、生殖道分泌物及伤口等均可以造成传染,最终污染整个羊群的活动场所,将病原传递给其他健康羊只。羊群饮用水、饲料也可以进行传染,病原传播途径较多,羊群造成严重影响。羊只早交配过程中,如果一方携带病原,可以通过交配过程对其造成感染,同时蚊虫叮咬也可能将病原进行感染,甚至传递给其他动物。
2.2 流行特点
羊布鲁氏菌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但其在高温季节发病较为严重,尤其是每年5~9 月份,温度较高,属于羊布鲁氏病的高发期。同时,受区域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发病存在一定差异,如农村地区发病率高于城市,受区域卫生状况影响。通常情况下,羊布病的潜伏周期为半个月,部分特殊病羊潜伏期可达半年甚至一年,主要原因在于病羊体内的病菌数量、感染能力及羊只自身的抗病能力等因素。羊群感染后,首先从怀孕母羊开始,少数出现流产情况,并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能出现大批量流产,甚至高出一半以上,造成整个羊群感染[2]。
3 羊布病的诊断
在进行羊布病诊断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诊断,以保证其诊断结果的精确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3.1 病原学诊断
实际上,病原学诊断主要是利用当前羊布病菌的培养进行,将羊布病菌适合生产的环境条件检验其是否有病菌产生,进而诊断其是否患病。相对来说,该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当前存在的疑似病羊个体,通过对病羊血液进行检测分离,通过合理的诊断与定性分析达到诊断目的。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实验性,影响其检测效果,因而应用较少。
3.2 细菌学诊断
细菌学诊断主要是利用当前病羊流产胎儿或其他与流产相关的内容物进行诊断,甚至是病羊病变的肝脾等组织,通过无菌获取的方式将其制作成涂片,对涂片干燥处理后利用2%的沙黄进行加温染色处理,经过上述步骤后进行1%的孔雀绿水溶液复染流程,最后对涂片进行干燥镜检,如果其存在羊布病菌呈现红色,如果存在其他病菌呈现蓝色,达到最终的检测目的。
3.3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检验方法,在实际诊断过程中,灵活利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充分发挥该实验的便捷性与准确性。实验材料主要包括阳性血清、抗原、阴性血清、储液器、干净玻璃板及吸管等实验器材。首先,将羊布病菌的虎红平板与血清滴至玻璃板上,并用牙签混合均匀,分别与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对比,经一段时间后诊断,如果血清出现凝聚情况则表示为阳性,如果血清呈粉色,则表示其不凝聚,为阴性。
3.3.1 诊断液
诊断液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防控所提供,并保证其在诊断液在有效期内。
3.3.2 羊血清液
源自于某养殖场的羊群,采集100 只绵羊血清。
3.3.3 诊断方法进行血清液监测,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重复监测,通过两次实验结果对病羊数量进行诊断。
3.3.4 诊断结果分析
在进行血清液监测过程中,第一次监测呈阳性的病羊为15只,其中疑似病例为2 只。第二次血清液监测中阳性病羊为16只,疑似病例为1 只,由此进行结果分析,根据两次监测结果可以确定其中17 只羊感染羊布氏杆菌病。
4 羊布病的有效防治
4.1 积极进行宣传提升养殖户的病菌防范意识
对养殖户来说,羊群的健康生长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同时影响肉类质量,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养殖户提升自身的病菌防范意识,明确羊布鲁氏病产生的危害,正确认知检疫与防疫的重要性,加强自身重视力度,保证羊群健康生长。如相关部门可以积极进行宣传,通过互联网、宣传手册、电视、大字报等方式积极对其病理知识进行宣传,促使养殖人员提升对病菌的防范意识,从整体上避免疫病出现。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重视羊群的营养供给,为羊群提供优质的饲料,提升羊群整体抗病能力,降低羊布病的发生概率。定期对羊群进行检验,保证养殖户一年内最低进行两次以上的整体检测,不断优化羊群养殖环境,为羊群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严格对检测出的病羊进行无害化绿色处理,从根源上杜绝传染源传染,避免感染健康羊群。如果发生疫情,应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备,并将病原进行送检,以确定病株,此时还应对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禁止易感染动物流通,并对周围进行消毒处理,无公害扑杀感染的牲畜,并对养殖场进行整体消毒,防治疫情扩散。
4.2 加强羊群管理积极做好免疫与消毒工作
对于杨布鲁氏菌病来说,可以通过消毒工作进行预防,进而降低其发病几率,保证羊群健康。因此,养殖人员应定期对羊圈进行消毒,优化羊群生长环境,对饮水槽、饲料槽等进行消毒,清除羊圈垃圾,如利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保证羊圈无杂物,提升整体卫生标准。注重对病羊与病羊分泌物进行处理,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免疫工作也是防止疫情出现的有效措施,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建立完善的免疫体系,定期进行检测,从根本上杜绝羊布鲁氏病菌。如当前常见的布鲁氏杆菌羊型五号疫苗可以有效地对当前病菌进行防疫,降低病菌对羊群的危害,以满足当前需求。每年春秋是防疫工作的重点,因此,养殖人员应做好春秋防疫工作,灵活利用O 型灭活油佐剂疫苗等进行免疫,明确其免疫期,定期检验,以满足当前需求。
4.3 合理对市场进行监管建立完善的检疫制度
对现有的牲畜交易市场进行监管,保证其牲畜的登记册与免疫合格证符合当前的标准,严格禁止存在问题的牲畜流入市场,保证市场牲畜健康。如果存在跨省流通,应严格对其进行检验,并保证其具备检疫部门的合格证与健康证,待隔离检查符合标准后进行混群饲养。同时,建立完善的检疫制度,对现阶段的布鲁病菌进行防控,对羊群进行检疫,实现防检结合,优化养殖的各环节,如产地、运输、环境及屠宰等进行合理的检疫,淘汰病羊群体,无公害扑杀病菌携带群体,集中处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避免疫情出现扩散。
4.4 强化疫情监测组建优秀的防疫队伍
羊布鲁氏病菌在患病前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病症,因此,养殖人员可以在早期养殖过程中对羊群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其出现疑似病症,应立即处理,及早作出判断,加强对羊布鲁氏病菌的控制,为羊群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优秀的疫情监测队伍,提升整体疫情监控手段,定期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出防疫工作人员的作用,确保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防疫中,提升疫情控制力度。加强对外来羊只的检疫监控,尤其是在引种过程中,必须经过检疫部门的检验,在保证其无疫病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入,购进优良的品种,逐渐淘汰病种弱势羊群,为民众提供优质的羊肉制品,从根本上避免出现人畜共患病情况,科学进行规范,促使我国畜牧业稳定发展。
5 结论
综上所述,受羊布鲁氏杆菌病自身的性质影响,在感染病症后治疗较为困难,在羊群养殖过程中多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羊必须进行及时隔离,并进行合理无公害灭杀,避免疫情病菌进一步扩散。同时,养殖人员应加强养殖环境的优化,定期进行消毒与检疫,建立完善的检疫制度,提升疫情防范意识,满足当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