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美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研究

2019-01-06刘均王府京

吉林农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绿地园林景观村庄

刘均,王府京

(宜昌市园林绿化植物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

1 “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内涵

追溯园林的历史,可以看出园林起源于远古农业社会,囿、台、园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三大源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乃是园林雏形的原初功能。所以,古园林是一个多功能综合体,不仅是栽培植物的田地,还是圈养动物的地方,同时也是祈求神灵的场所。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有园林的地方一定是人丁兴旺、物产富饶的乡村。

从当前看,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发展阶段,完整的山林、农田、河道、道路、建筑,农业生产活动、文化传承痕迹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园林景观画卷,园林绿化景观将与美丽乡村相互融合,每个美丽乡村将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传承发展,具有诗意的栖息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地园林化。

2 宜昌市乡村园林建设的现状

2.1 蓬勃发展的乡村园林

宜昌下辖枝江市、宜都市、当阳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8个县(市),有1367个行政村,分布在高山、丘陵、平原地带。近几年,通过新农村的建设,约有10%的乡村获得各级政府命名的“宜居乡村”“重点示范乡村”“特色乡村”等殊荣。本次调研以这些乡村为基础对象,选择有典型代表的村庄实地调查。调查发现,通过这几年乡村建设,取得以下成效:生态自然的乡村园林效果凸显;乡村文化与乡村园林共生特色凸显;乡村园林支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作用凸显;生态保护创造乡村绿水青山成效凸显。

2.2 亟待规范指导的乡村园林

园林绿化建设目前普遍是中等城市仿效大城市、小城市仿效中等城市、乡(镇)仿效县城、乡村仿效乡(镇)的做法。因此,不可避免地在美丽新农村的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中,出现建设形式城市化、植物品种同质化、规划设计过度化、园林绿地管理虚化等问题。例如,花坛、模纹绿带的广泛运用,树木草坪千篇一律的园林布局,不能突出各乡村的个性,使得本应承载乡愁的“村口的那棵古树”没有了落脚处,降低了乡村自然景观的生态效益。规划设计过度化,美丽乡村建设完全按照公园的模式,有的按照艺术装饰景观节点的模式,虽说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但不符合乡村的实际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的园林小品粗制滥造,建成即成为建筑垃圾。

3 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规划思路

宜昌地势复杂,高山、丘陵、平原共存,乡村范围大小不一,村民聚居度有高有低,植物品种丰富度和地域特征差别较大。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提出以植物景观建设为主,围绕高山、丘陵、平原县都存在的村委会,村民房屋、道路、河道、水利设施、农田、民风民俗痕迹、特色植物等主要景观元素开展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思路。

3.1 因地制宜,确定本地主要景观特征

各村在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把乡村景观特征分为三个等级;每个村都有的两点一线建设;每个村都有村委会,村民房屋,进村道路。围绕两点一线安排基本园林景观建设;根据不同情况,把河道、水利设施、农田作物等次级景观规划建设;发掘本地历史传说、民俗痕迹、特色植物确定建设重点和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3.2 政府统一规划,设定景观规划建设范围和深度

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将陷入无序状态。各村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把村委会、村民房屋、道路、河道、水利设施,农田等作为基本建设目标;再根据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植物特色挖掘景观亮点,打造地域特色风貌;最后要结合观光旅游和特色产业建设更高等级的特色美丽乡村。

4 宜昌乡村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分类

4.1 按地形分类

宜昌地形比较复杂,高低相差悬殊,海拔从2427米(兴山县仙女山)至35米(枝江市杨林湖),形成山地(高山、半高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三大基本地貌类型。根据宜昌地形特点,将宜昌1300多个村庄分为山地村、丘陵村和平原村,对不同地形特点的村庄植物配置模式提出建议。

4.1.1 平原村庄的植物配置建议

平原地区居民居住较集中,农田呈较规则的形状分布,农田景观四季更替,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植物配置重点在于居民区和主干道路,道路边可种植竖线条通透性较好的乔木,具体可根据当地特色植物和习俗来选择。

4.1.2 丘陵村庄植物配置建议

居民较平原区分散,房屋农田分布不规则,较矮的山体分布较多,植物配置应结合当地的地形特色,绿化重点应放在居民房前屋后,小路及田地山脚,植物种类宜选择当地特色植物。

4.1.3 山区村庄植物配置建议

宜昌特色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山区村庄的植物配置重点应该体现当地特色性,因地制宜的选择植物,忌用城市园林树种。

4.2 按功能区域分类

一般村庄功能较为简单,规模不大,按照不同的功能区域可分为:村口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宅前屋后绿地、道路绿地、滨水绿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等,按照不同的功能绿地提出植物配置模式建议。

4.2.1 村口绿地植物配置建议

村口是一个村庄的形象标识,提示入口或者空间转折,建议以孤植大树作为主景,例如,色彩明快的高大乔木,具体应根据不同村庄特色选择植物种类,例如,五峰产红花玉兰的村庄可种植红花玉兰、当阳部分村庄可种植红果冬青,枝江部分村庄可选择榆树等,夷陵区选择刺冬青,再配合其他低矮的植物种类营造比较宽敞的植物空间。

4.2.2 村委会广场绿地植物配置建议

村委会广场建设以一亭一廊道一树为基本特征,即每处村委会广场都设置一座亭子,一条长廊,一棵高大乔木,其他植物配置宜在周边点缀;休闲交流区域要做到能聚集村民,植物栽植可适度密集,配合休闲桌椅等村民休闲设施,栽植观赏花吸引村民聚集以及高大常绿乔木遮阴纳凉。

4.2.3 交通主路植物配置建议

在保证行车行人安全的情况下,重点打造道路两旁的植物景观。交通主干道两边可种植当地特色乔木,例如楠木溪村,主路两边栽植的宜昌楠、黑壳楠等楠树,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植物特色。

4.2.4 宅前屋后、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宅前屋后包括村民房屋周围的庭院用竹、乔木或适合当地做绿篱的小灌木将庭院围合,东南面宜种小乔木或生长不高的果树,冬季不遮阳、夏季能遮阴。西南面可种植常绿树木,夏季可乘凉。空间较大的庭院可种植庭荫树或花、果树。在植物选择上宜根据当地民俗和特色植物种类选择种植。

4.2.5 滨水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小河、池塘周围可选择当地耐水湿的特色植物,例如桃、水杉、垂柳、枫杨等,水体内植物以保护为主,很多生态环境好的村庄,池塘里自然生长着荷花、茭白、水芹、香蒲等,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水体则应该以修复为主,植物选择也应以原生水生植物为主,还原原本的水景风貌,重现乡村记忆。

5 设置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指标

主要道路:种植本地特色乔木、立体绿化和节点绿化为主。具体指标为:≥3m2空地,种植乔木;≥30m2裸露山体,立体绿化;≥100m2空地,节点绿化。

村委会:方式以一亭一廊道一树为主,乔木、灌木、地被与文化景观结合。主要指标为:绿地率≥35%。

住宅庭院:方式以庭院绿化为主。主要指标为:每户不低于三棵有传承价值的乔木,一处花坛。

河流与河道:方式以生态护堤为主,沿河道栽植乔木、灌木。建设简易道路,节点绿化。主要指标为:生态护堤范围为河道两侧≥5米,绿化覆盖率≥90%。

农田;重整农田,形成标准田块,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达到整齐划一效果。主要指标;田坎整洁。

节点景观打造标准;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在保持乡村特色以及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把生态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个环节。

猜你喜欢

绿地园林景观村庄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