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系统对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修复效应及应用前景
2019-01-06沈佳健徐军
沈佳健,徐军
(平湖市渔业技术推广与海洋资源服务中心,浙江平湖314200)
我国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淡水养殖也因此成为长三角地区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淡水养殖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淡水养殖产品也占据着这一地区人们饮食结构的主体地位。然而,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工业产业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这一地区的淡水系统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产值的提升。但浙江省青田县的淡水养殖没有受到淡水资源富营养化的影响,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农业产值,这得益于流传至今的稻鱼共生系统。
1 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概述
长三角地区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是因为水环境中营养物质过多造成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造成了长三角地区整体水系统的富营养化,引入池塘的淡水本身就存在着富营养化的现象;二是随着淡水养殖池塘养殖时间增长,饲料的投放量变大,而池塘中的微生物降解能力较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会造成水中的含氧量降低,有毒物质沉积,寄生虫增多,对于养殖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常见的会引起养殖池塘中养殖的水产大规模死亡或者水产体重增长缓慢,此外,还会造成危害物质积累在水产体内,影响水产的口感和食用安全等。总之,对淡水养殖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淡水养殖池塘的富营养化是现代养殖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生态环境破坏和高效养殖不可避免的后果。
2 稻作系统对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修复效应
淡水养殖池塘的富营养化是现代养殖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生态环境破坏和高效养殖不可避免的后果,因此,只能通过建立生态修复系统来改善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情况,从而降低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危害。我国目前研究出来的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修复技术较多,常见的有浮床种稻、稻田湿地、转变水产养殖方式等,其中,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包括稻鱼共生系统的种养模式。鉴于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在农业示范中的成功表现,建议长三角地区借助稻鱼共生系统来修复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问题,并且促进水稻与水产养殖的共同发展。
稻鱼共生系统实际上是一种我国南方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浙江省青田县保留了稻鱼共生系统来进行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条件内获取更高的生产价值。这种系统是将水稻与田鱼安置在同一环境中,通过水稻与田鱼之间的共同作用来维持池塘中的水生态平衡,水稻和田鱼在同一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生长需要,最终达到了良好的收益效果。据研究,利用稻鱼共生系统种植的水稻,土壤中的营养能够为水稻提供丰富的营养,使水稻的亩产量提高了5%~15%。水稻消耗了池塘环境中大量的营养,也为田鱼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环境,使得田鱼品质得到了提升。
3 稻鱼共生系统的应用前景
我国现在提倡“绿色发展”的理念,因此,保护生态系统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此外,我国长三角地区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问题,该地区的养殖池塘迫切的需要生态修复以获得更好的养殖条件。这既是生态环保的发展需要,也是长三角地区生态养殖条件的需要,而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世界各国强烈要求联合国保留的农业文化遗产,在浙江省青田县的成功应用表明了该系统在长三角地区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该系统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4 结语
稻作系统对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有着显著的修复作用,而稻鱼共生的系统在修复养殖池塘水系统生态平衡的时候还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充分利用水稻种植与养鱼的互补作用,增加水稻土壤的营养成分和土壤的含氧量,而水稻在消耗土壤营养成分的同时也化解了池塘富营养化的现象,为田鱼提供了良好的养殖环境,降低水产养殖的死亡率,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因此,稻作系统修复淡水池塘富营养化的过程属于一种生态共生系统,在未来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嘉兴地区水产养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