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19-01-06李春艳
李春艳
(柳河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柳河135300)
柳河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北纬41°54′~42°35′,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火山岩地貌,使其生产的稻米远近闻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34万亩,由于科技种植水平较低,导致水稻产量不高,使得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介绍柳河县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
1 品种的选择
气温是影响水稻生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选择水稻品种的成熟期是争取高产、稳产的关键。安全成熟期应定为常年平均枯霜期之前的45~50天的时间。柳河县的枯霜期一般在9月23号,因此,水稻安全出穗期应为8月5日前。由于农民栽培、施肥水平不同,出穗期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参考以往品种熟期,选择比其早点或晚点的品种。
2 选种
选种是指水稻浸种前,在水中选除秕粒的工作。一般水稻种子利用米粒中的营养可以生长到2.5~3叶,因此,2.5~3叶期叫离乳期。如果用清水选种,只能选出空秕子,而没有成熟好的半成品选不出来。如果用这样的秧苗插秧,比完全成熟的种子长出的稻苗减产6%左右。所以,选种时要用盐水,可以把成熟差的稻粒全部选出来,为出苗齐,育好苗打下基础。
3 稀播育壮秧
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壮苗的标准是移栽后发根快而多,返青早,抗逆性强,分蘖力强,易早生快发。一般播种时期在4月5日~20日是育苗最佳时期,播种量为旱育苗150~200克 /平方米,盘育苗 120克 /盘,抛秧盘苗每孔 2~3粒。
4 合理施肥
肥料中的氮磷钾被称为营养三要素。这三种营养在水稻体内的作用不尽相同,缺一不可。一定要按土壤中对三要素的亏缺程度和产量目标,适当配合施用。水稻吸收氨肥量最多的时期是分蘖开始到穗分化期,占吸收总量的65%~70%,吸收磷肥高峰期在水稻分蘖到成熟期,吸收钾肥的高峰在分蘖到抽穗期,从抽穗到成熟钾的吸收基本停止。根据以上规律以及品种间的需肥情况,氮肥施用原则为底肥∶分蘖肥∶补肥∶穗肥为4∶3∶2∶1;磷肥全部做底肥;钾肥50%做底肥,50%做穗肥。粒肥出穗后看水稻长势施用。
5 草害的药剂防治
药剂除草是一项效果高、成本低,而且是防治及时有效的措施。但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用量、防除对象、防除时期、苗情、土壤状况及气候变化等。切忌盲目乱施药,以免造成药害等损失。柳河县的水田杂草有40余种,其中,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有10科17种,根据田间杂草的发生特点,对水稻移栽本田杂草化学除草策略是狠抓前期,防治中、后期。通常是在移栽前,采取毒土处理,以防治稗草及一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为主;中期(移栽后10~25天)则以防治扁秆蒝草、眼子菜等多年生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为主。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插秧前1~3天,选择质量好的噁草酮乳油200毫升/亩兑水撒施。
插秧后缓苗后,针对前期封闭不好的地块,稗草在2.5叶以下,可用稻优(五氟磺草胺+丁草胺)每亩133毫升,保水5~7天,具有触杀和封闭双重作用。
对于后期出现的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可用48%苯达松水剂100~200毫升加20公斤水喷洒。喷药前排干水层,喷药后1天复水。
6 水分管理
水田灌水应因地制宜,看地、看天、看长势灵活掌握。灌水的总原则是分蘖期浅灌3.3厘米左右,增加地温,促进分蘖。7月份孕穗期开始以后,气温高,土壤中细菌活跃,有机质分解加剧,土壤中的氧气消耗大,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杀伤稻根,造成水稻底部叶片枯死的过早、过多,这是水稻成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7月到撤水前,黑黏土、河淤土等通透性差的稻田,采用先灌3.3厘米水,等到水落干后再灌3.3厘米水的间断灌水方法。低洼地等极端排水不良栽野的地块,采用灌水落干,等到地表裂细纹后再灌一遍水的灌水方法。沙土地应始终保持3.3厘米水。7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达到17℃以下时,容易受低温影响,造成障碍型冷害。因此,遇到这样的天气时,应灌20厘米以上的水以避免冷害的发生。
7 适时收获
水稻在出穗后50天整米率最高,收割早或晚,整米率降低,加工品质下降,为确保稻米商品性,当85%以上籽粒黄熟时及时收货。收割越晚除直链淀粉含量没有差异外,型白率、平白度、蛋白质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