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越冬死亡症 的 防治
2019-01-06韩喜东
李 顺 周 姝 韩喜东
鳖的越冬死亡症,又称为苏醒死亡症或冬眠死亡症,是指在冬眠前,鳖的体质弱,加之冬眠期的气温、水温偏低,越冬环境不良,鳖难以忍受长期的低温;也有部分鳖在秋季产卵后,没有及时补充营养,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冬眠期的需要,导致鳖在冬眠期尤其是冬眠后的死亡。
一、病因
鳖越冬死亡症是一种综合性疾病,致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营养不良。后期(8月中旬或更晚)出壳的雌鳖,个体小,只经过短暂的摄食阶段,尚未积累充分的营养,就要进入漫长的越冬期,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冬眠期的需要,抗病、抗冻能力十分差,因此冬眠期内和冬眠后就容易死亡。
2.亲鳖产卵后,体质极度疲劳和虚弱,抗逆能力减退。亲鳖(雌鳖)经过8-9月份产下最后一批卵后,产后消耗大,体内营养未得到充分的补充,体质已极度疲劳和虚弱,而接锺而来的是气温逐渐下降,摄食能力降低,如果再加上投饲营养不充分,雌鳖的体质得不到完全恢复就要进入长达6~7个月的冬眠。冬眠后因要维持生命,体重再减少10%~15%,这样它们的体质就更弱,抗逆能力减退,难以忍受长期的低温,容易感染死亡。冬眠和冬眠期后死亡的亲鳖几乎都是雌性。
3.越冬前或冬眠时鳖体受伤、受冻或者已被病原体感染。这类鳖可能在冬眠期内就会死亡,即使有幸免死者,也会在冬眠后短期死亡。
4.池塘底质污染较大,池中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烷等)太多,鳖处在恶劣环境下越冬,引起鳖中毒。
5.池塘泥沙深度或软泥厚度不够,水太浅,未能为鳖冬眠造成良好的越冬环境,导致鳖受冻不能安稳冬眠。
6.生物致病体的侵袭和感染。
7.外界干扰了鳖的冬眠。如在鳖越冬池中放养了大量的大规格底栖性鱼类,或在越冬期间放养了新鳖,搅动了池水等,影响了鳖正常的越冬生活。
二、症状
鳖体消瘦,背甲颜色呈深黑色,失去光泽,有时还呈现出肋骨的外形;鳖的裙边柔软不坚硬,并出现皱褶,有的略上翘,底板失血苍白;鳖摄食能力差,消瘦,活动力减弱,四肢乏力,用手拉住后肢,其回缩力极弱;摄食力差,常衰弱无力地躺在岸边或晒台上,不久便死亡。
三、发病规律
该病发生于11月份至次年5月中下旬鳖的越冬期或越冬后,死亡者大多是雌鳖和体重10g以下的稚鳖。该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现,死亡率可达20%左右,严重影响了鳖养殖的经济效益。
四、防治方法
1.创造优越的越冬条件,打造良好的越冬环境。
选择背风向阳、环境安静的地方建越冬池,池底部要有一定厚度的细沙。清除敌害生物,严防敌害生物的侵入。
2.清塘消毒。
放鳖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如在冬眠前,将鳖捕出,放干池水,按100~120g/m3的生石灰全池泼洒,耕耘曝晒3~4d后将水加至1.5m,毒性消失后可将鳖放入冬眠。
如不能进行干塘消毒,在冬眠前的饲养过程中要加强池塘消毒管理。当水温降到20℃左右后,用1mg/L漂白粉或0.6mg/L的强氯精泼洒2次,每隔10天左右一次。
3.强化培育,增强鳖的体质。
利用冬眠前的适温期进行强化培育,增强鳖的体质。一方面越冬前多喂些动物性饲料,尤其要加喂动物肝脏等;另一方面在配合饲料中添加鲜活饵料、水解乳蛋白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还可增加一些高脂肪的能量饲料,如鱼油、玉米油(1∶2)等,使其占饲料总量的5%~6%。在越冬前水温30℃左右时进行强化投饲,即每天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一次,因为这段时间饲料利用率高,增肉率大,有利于鳖体质的增强。
4.保温养殖,延长鳖越冬前的生长期,缩短越冬时间,降低越冬风险。
秋后气温下降时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温养殖,在9月底至10月底,水温降到25℃以下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加温,使其增加到30℃,保温养殖1个月,让鳖(特别是刚孵出不久的稚鳖和产卵后的雌鳖)积蓄较多的营养后进行越冬,这样可避免越冬后的大批死亡。稚鳖培育时可搭建塑料大棚保温,延长摄食和生长时间,增加抵抗力,或转移至室内越冬。对体弱的鳖,单独饲养,并加温,使鳖正常进食,让鳖暂时不冬眠,延长鳖越冬前的生长期,缩短越冬期的时间,降低越冬风险。
5.鳖体消毒。
进入越冬池前,用10mg/L漂白粉对鳖体进行浸泡消毒。当水温10~15℃时,浸泡时间为20~30min;当水温15~20℃时,浸泡时间为15~20min。
6.加强冬眠期的管理。
保持良好的冬眠环境。保持足够的水深,水位要保持在1.5m以上;冬眠期间不搅动池水,不放新鳖或大规格鱼类入池,不泼洒药物,减少外界干扰,以免使鳖受惊,干扰冬眠;冬眠期严禁购买新鳖入池,以免冻伤;水温在16℃以下时,不要清池盘点。在越冬期后期,水温回升后,定期用漂白粉、强氯精或生石灰进行常规池塘消毒,可每亩用生石灰15~20kg全池泼洒,也可用1mg/L漂白粉或0.6mg/L的强氯精全池泼洒消毒,每隔15天左右进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