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桥区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9-01-06朱迪
朱 迪
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白对虾)是目前我区水产养殖业中的主导与优势产业,自二十一世纪初引入我区以来,由于生长迅速,市场需求大,养殖经济效益突出而得到迅猛发展,短短几年内养殖面积从几十亩发展到最多两万多亩,有许多养殖农户因此而发财致富。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区白对虾养殖风险频现,不少养殖户怀揣发财梦而来背负高额债务而回,从当初的“发财虾”正在演变成为“破财虾”。认真分析当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面临的困境与原因,寻求对策,值得各级政府、技术推广单位、养殖户自身引起重视与思考。
一、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1.发展过程。我区(原绍兴县)最早引入试养白对虾是2000年,当时因马鞍、滨海地区的甲鱼河蟹养殖效益很差,有养殖户试养了50亩左右的白对虾,实现了当年试养成功且获亩净利润四千元的好结果;2001年面积扩大到约300亩,也获得亩净效益四千多元;由于白对虾养殖效益突出,以后的几年被广大养殖户普遍接受并广泛养殖,马鞍与滨海的池塘几乎全都用来养殖白对虾,到2006年全区养殖面积最高达到2.8万亩左右。最近几年由于滨海工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建设等原因,白对虾养殖面积逐年缩小,据调查,2017年白对虾养殖户为100多户,养殖面积1.6万余亩,其中大棚面积2000亩左右,2018年基本保持稳定。
在白对虾的引进与推广过程中,经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与广大养殖户的共同努力,养殖产量与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最高的养殖亩产超过1000kg,好的年份全区平均亩产达300~400kg,亩均利润达5000元左右。在养殖面积维持在2万亩左右的时候,全区白对虾年产量在6千至8千多吨之间,产值在1.3亿元至1.8亿元之间,白对虾成为我区渔业的主导优势产业,养殖白对虾也成为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2.养殖模式。随着养殖年数的增加,白对虾病害日益严重,而且受不利天气、市场价格等影响,风险增大、效益减少。为此,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与养殖户一起,不断探索与推广新的养殖模式,最近几年,相继推广了虾鳖混养、虾鱼混养、大棚养殖等模式,取得一定效果,尤其是白对虾大棚养殖技术,对于抵御自然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3.养殖现状。目前,我区白对虾养殖主要有二种方式,即大棚养殖和外塘养殖,面积分别约为2000亩与14000亩。大棚养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养殖模式,因为能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成品提早上市,曾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最近四年,由于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这二种模式表现各有千秋,时好时差。2015年、2016年全区大棚养殖都取得较好收益,但2017年以及今年大棚养殖普遍失败,周边的萧山与上虞等地也出现同样情况。如绍兴天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目前有大棚养殖面积500亩,在2015与2016两年里均取得每年近600万元的经济效益,但2017年、2018年连续二年大棚养殖失败经济亏损。与此相反,往年效益普遍不太好的外塘养殖,在2017年养殖形势普遍较好,全区有90%以上的养殖户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平均亩产在230kg左右,亩效益在6千元左右,亩收益在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亏损的只占极少数,结果令人无法捉摸。接下来2019年的外塘养殖结果会如何,目前任何人都无法预测。
二、南美白对虾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每个水产品种在引进养殖的头一两年内都不会出现问题,但随后几年会陆续出现各种病害,这是一个共性问题。而在我区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一些面上共性问题外,还存在着自身面临的特殊问题与困难。
1.养殖风险不断加大。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虽明显,但也伴随着高风险,而且随着养殖年份的增加,风险不断加大,犹如渔船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间来回切换,既可以让你满载而归,也可以让你倾家荡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天气,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忽冷忽热、台风、高温、长时间雨天,都会导致不同的养殖结果;二是病菌病毒,除了苗种自身携带的可能性,池塘与水环境中也不同程度地被感染而存在各种病菌病毒,而且不断出现新的病种,导致养虾失败;三是市场,这是不确定的因素,如果销售不畅,那么价格就会下跌,利润下降,对养殖户只能是好梦一场。总体看是白对虾让大部分养殖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让一部分养殖户回到了贫穷的状态。
2.苗种质量问题突出。南美白对虾自然分布区主要位于东太平洋沿岸,我国沿海没有白对虾自然种群的分布,因此,国内目前南对虾亲虾主要由海外调入,而且大量冒牌SPF南美白对虾的种虾及虾苗由海外进入国内。据了解,我国的虾苗质量存在一定弊端,一是从海外调入亲虾、幼体及虾苗的同时,极容易带入病毒,继而引起传染疾病的暴发;二是国内大部分繁育场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用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亲虾被无节制地多次产卵、在育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高温培育、不重视幼体的营养需要和活饵料的应用等,导致虾苗先天不足,体质弱,抗病力差,从而使苗种质量严重退化,生长速度慢,养成周期延长。这个问题不仅全省存在,而且全国至今也没有突破,已经多次向省水产主管部门反映,目前在国家层面正在全力攻关。
3.外界因素复杂多变。白对虾养殖除了优质健康的虾苗与良好的技术管理水平外,外界因素也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天气、水质与病害。天气因素只能听天由命,观察这十来年的养殖情况,只要哪一年晴热少雨这一年就普遍养殖成功,在上天关照的年份里若养殖失败只能归咎于自己的养殖水平。养殖水源没有达到渔业水质标准,使白对虾生长水环境受到影响。由于甲壳类的特殊构造,虾的病害问题一直难以攻克,只能以预防为主。由于部分养殖户无公害生产意识淡薄,随意排放养殖水,导致外河水源被污染,轮番使用,疾病交叉感染,虾病泛滥成灾等等,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单一的,但究其原因却是相互关联的,产生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原因是综合交叉而十分复杂,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4.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白对虾产业是我区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引进养殖到现在,养殖范围经历了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由于城镇化推进、工业向滨海集聚等原因,一口口池塘被征用推平,养殖空间日益缩小。根据滨海开发区的统一规划,未来五至十年内将有近三分之一的池塘被征用,到2030年再缩减三分之一。在这个经济大发展背景下,要稳定渔业生产、稳定白对虾养殖显得越来越难。
三、对策与建议
要使白对虾产业能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两大方面提供支撑,一是在政策上确保养殖空间的稳定,只有稳定了,业主才会舍得投资改造池塘条件,应用或改进新的养殖设施;二是在技术上要加大白对虾健康养殖的研究,尤其是苗种选育、白对虾营养及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些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去着力,有些需要科研院所去努力,有些则需要技术部门与养殖户自身去用力。
1.要稳定养殖空间。养殖空间在不断缩小,为了确保白对虾产量与产值的不减,需要加大投入改进养殖设施与技术手段来支撑。但现状是因为大经济发展需要,白对虾养殖池塘每年有不少被征迁填平,这给白对虾产业持续发展带来致命伤,广大业主无法安心于投资建设应用新技术新设施,处于养一年算一年的状态。为使这个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首要的是先稳定养殖面积,目前我区已编制完成《柯桥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要依法依据地划定滨海池塘养殖面积底线,稳定养殖水域面积。
2.要加强产业扶持与引导。白对虾之所以成为我区渔业的优势主导品种,得益于当时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要使一个产业能延续长久,政府部门要适当加以扶持与引导。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应用物联网智能化技术。要逐步淘汰小散户,培育发展新型规模化的养殖主体,懂技术懂经营。同时要积极扶持发展加工销售业,使产品有销路,可以远销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使南美白对虾的前景继续向好。
3.要加强虾苗质量监控。我区白对虾养殖分为早期的大棚养殖与常规的外塘养殖,大棚养殖的虾苗基本从外地苗场购入,而外塘养殖的虾苗一部分由本地苗场供应,一部分购自外地,但幼体均来自外省,供苗时间在五六月份。这样的一种供苗体系,作为虾农必须靠自己提高辨别能力,到正规的、信用好的苗场里购买,同时要主动向苗场索取许可证、检疫证明、发票等。作为技术推广与行业管理单位的区水利局要加强对本地苗场的技术指导与执法检查,开展虾苗病毒检测,完善生产记录,努力为虾农提供优质虾苗。
4.要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尽管养殖户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养殖技术与经验,但仍然会碰到不少新问题,需要技术推广部门继续做好服务指导,帮助虾农及时应对。要利用短信、互联网、培训等方式为虾农提供技术服务,在生产旺季邀请省内外专家到现场指导。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沟通,为虾农提供及时、实用的气象预报服务。要帮助虾农改变养殖观念,积极采用轮作模式来改善池塘环境。同时,要拓宽视野,积极尝试寻找可替代的养殖品种。
5.要强化白对虾养殖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追求养殖产量的同时,必须加强白对虾质量安全。技术推广部门要继续深入宣传与引导虾农依法依规用药,科学用药,做好养殖三项记录。执法部门要增加日常检查与产品抽检频次,督促虾农安全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产结束后的养殖尾水须处理后达标排放,确保环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