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眼轴白内障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变化及相互关系
2019-01-05赵海亮
赵海亮,张 健
0引言
随着白内障进入屈光手术时代,为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需要在术前进行精确的眼生物参数测量,并且合理选择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随着IOL Master等的应用[1],术前眼生物测量精确度提高,而对正常眼轴来说,现有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预测较好,对于超长眼轴(眼轴长度>27.0mm)则较差,现有常用的SRK Ⅱ、SRK/T、Haigis、Hoffer Q、Holladay 1公式预测误差在-1.02~0.84D之间,且随眼轴增长,准确性降低[2]。本研究通过分析超长眼轴和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旨在更为准确地预测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减少术后屈光误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3-09/2015-03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确诊为白内障,且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44例61眼,根据眼轴长度分为超长眼轴组和正常眼轴对照组,其中超长眼轴组20例29眼,正常眼轴对照组24例32眼。超长眼轴组,男8例11眼,女12例18眼,年龄53~80(平均66.97±8.68)岁;正常眼轴对照组,男11例17眼,女13例15眼,年龄51~79(平均69.59±8.4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纳入标准患者年龄50~80岁,经散瞳后裂隙灯检查见晶状体混浊,最佳矫正视力<0.5;超长眼轴组:眼轴长度>27.0mm,屈光度≥-6.0D,眼底除高度近视引起视网膜退行性改变外大致正常;正常眼轴对照组:22.0mm≤眼轴长度≤24.5mm;术前IOL Master测量信噪比(SNR)≥2.0[1]。
1.1.2排除标准手术前IOL Master测量信噪比(SNR)<2.0;屈光性手术后或曾有其它内眼手术史;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黄斑裂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疾病等眼底病变;患者有手术禁忌证;患者及家属不能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剔除标准出现手术中、术后并发症,如后囊破裂、重度角膜水肿、黄斑水肿及眼底出血等;术中植入多焦点与可调节人工晶状体者;术后屈光度与术前目标屈光度误差≥2.0D;术后晶状体位置异常,晶状体未植入囊袋内;术后炎症反应重,瞳孔粘连,围手术期眼压异常。
1.1.4仪器设备裂隙灯显微镜(Haag-Streit,BM 900型),IOL Master(Zeiss,500型),UBM(Quantel Medical,Aviso型),眼科手术显微镜(Zeiss,OPMI VISU 140型),超声乳化仪(AMO,SOVEREIGN)。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散瞳后裂隙灯检查、眼底镜检查、眼部B超、角膜内皮镜检查、泪道冲洗等,排除手术禁忌证。未散瞳状况下,应用IOL Master进行术前眼生物测量,信噪比(SNR)≥2.0,眼轴长度测量5次以上,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测量3次以上,取平均值,以上检查由同一检查者操作。
1.2.2治疗方法由同一资深技术娴熟术者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表面麻醉下,于术眼110°轴做3.0mm透明角膜缘切口,长度1.5mm,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5~6.0mm,水分离,囊袋内乳化晶状体核,注吸抽出残余皮质,囊袋中植入软性后房型三片式人工晶状体。
1.2.3术后检查未散瞳状况下,由同一检查者于术后3mo应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方法同术前。应用UBM进行术后前房深度测量,采用UBM进行测量,动态下采集瞳孔直径最大的切面图像进行测量,水平和垂直方向各测3次并贮存图像。应用原机自带直线距离测量工具,测量位置位于角膜最高点的中轴线上,测量角膜后表面的强回声带到人工晶状体前表面的强回声带之间的距离,最后取平均值作为中央前房深度。
时间眼数眼轴长度(mm)角膜曲率(D)前房深度(mm)术前2929.11±1.6544.56±1.623.42±0.33术后2928.96±1.6144.70±1.664.28±0.28t5.613-2.140-13.663P<0.0010.041<0.001
时间眼数眼轴长度(mm)角膜曲率(D)前房深度(mm)术前3223.40±0.5844.54±1.723.07±0.36术后3223.31±0.5844.46±1.753.92±0.26t8.7891.343-12.060P<0.0010.189<0.001
2结果
2.1一般资料所有计量资料做K-S拟合优度检验,除超长眼轴组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不符合正态分布外,其余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见表1、2。
2.2超长眼轴组
2.2.1术后眼生物测量参数相关关系术后眼轴长度与术后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无相关性(r=-0.251,P=0.190;r=-0.160,P=0.407),术后角膜曲率与术后前房深度无相关性(r=0.048,P=0.804)。
2.2.2术后前房深度与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前前房深度相关关系术后前房深度与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角膜曲率无相关性(r=0.030,P=0.877;r=-0.150,P=0.438;r=0.060,P=0.758)。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402,P=0.031)。将术前前房深度设为x,术后前房深度为y,作一元、二元、三元拟合,一元拟合方程y=0.3354x+3.1346,R2=0.1618;二元拟合方程y=0.3x2-1.7966x+6.8851,R2=0.2;三元拟合方程y=-0.4079x3+4.7729x2-17.964x+26.155,R2=0.2106,见图1。随术前前房深度增大,术后前房深度有增大趋势。
2.2.3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变化超长眼轴组术后3mo与术前相比,眼轴长度术后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3,P<0.001),术后较术前缩短0.52%。角膜曲率术后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0,P=0.041),术后较术前增加0.31%。前房深度术后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63,P<0.001),术后较术前增加25.15%,见表1。
2.3正常眼轴对照组
2.3.1术后眼生物测量参数相关关系术后眼轴长度与术后角膜曲率呈负相关(r=-0.628,P<0.001),术后眼轴长度与术后前房深度无相关性(r=-0.096,P=0.600),术后角膜曲率与术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523,P=0.002)。
2.3.2术后前房深度与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前前房深度相关关系术后前房深度与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无相关性(r=-0.146,P=0.424;r=-0.080,P=0.66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角膜曲率呈正相关(r=0.538,P=0.001),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前房深度无相关性(r=0.196,P=0.283)。将术前角膜曲率设为x,术后前房深度为y,作一元、二元、三元拟合,一元拟合方程y=0.08x+0.3541,R2=0.2899;二元拟合方程y=0.0148x2-1.2294x+29.303,R2=0.3343;三元拟合方程y=0.0048x3-0.6289x2+27.277x-390.97,R2=0.353,见图2,随术前角膜曲率增大,术后前房深度有增大趋势。
图1超长眼轴组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后前房深度拟合图。
图2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前角膜曲率与术后前房深度拟合图。
2.3.3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变化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后3mo与术前相比,眼轴长度术后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89,P<0.001),术后较术前缩短0.38%。角膜曲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3,P=0.189)。前房深度术后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60,P<0.001),术后较术前增加27.68%,见表2。
2.4超长眼轴组和正常眼轴对照组比较
2.4.1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术后眼轴长度-术前眼轴长度)/术前眼轴长度×100%。经K-S拟合优度检验,超长眼轴组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呈非正态分布(Z=1.387,P=0.043),中位数为-0.459%(-2.600%~-0.103%)。正常眼轴对照组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呈正态分布(Z=0.696,P=0.719),平均为(-0.381±0.244)%(-0.930%~0)。两组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8,P=0.220)。
2.4.2角膜曲率变化百分率角膜曲率变化百分率=(术后角膜曲率-术前角膜曲率)/术前角膜曲率×100%。经K-S拟合优度检验,超长眼轴组角膜曲率变化百分率呈正态分布(Z=0.771,P=0.591),平均为(0.316±0.799)%(-1.028%~3.275%)。正常眼轴对照组角膜曲率变化百分率呈正态分布(Z=0.908,P=0.382),平均为(-0.191±0.798)%(-2.523%~1.135%)。经独立样本t检验,角膜曲率变化百分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9,P=0.016),超长眼轴组相比正常眼轴对照组角膜曲率变化更大。
2.4.3前房深度变化百分率前房深度变化百分率=(术后前房深度-术前前房深度)/术前前房深度×100%。经K-S拟合优度检验,超长眼轴组前房深度变化百分率呈正态分布(Z=0.760,P=0.610),平均为(25.929±11.962)%(7.848%~54.110%)。正常眼轴对照组角膜曲率变化百分率呈正态分布(Z=0.797,P=0.550),平均为(29.386±17.101)%(0~88.559%)。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前房深度变化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6,P=0.369)。
3讨论
眼生物测量误差、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误差及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离等均可导致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测误差。自从IOL Master应用于临床以来,眼生物测量更为精确,由此造成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测误差逐渐减少,而因为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不精确造成的误差逐渐显现出来[3]。我国高度近视人群较多[4-5],相应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也较多,现有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对于超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测性较差,因此为超长眼轴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研究更为适合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就尤为重要。
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分为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两类,理论公式是通过标准眼模型,经几何光学原理推导而来;经验公式则是通过回顾分析大样本量患者术后的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统计分析得来。而应用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适用于长眼轴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主要是第三、四代公式,推导时主要考虑人工晶状体焦平面位置,也就是术后前房深度,而术后前房深度又与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角膜曲率和术前前房深度相关[6],因此发现不同人种(人群)上述生物测量值与术后前房深度的关系,从而准确预测术后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是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准确性的关键。本研究中超长眼轴组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角膜曲率与术后前房深度均无相关性。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402,P=0.031)。而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前角膜曲率与术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538,P=0.001),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后前房深度均无相关性。该结果说明超长眼轴组术后前房深度预测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的不可预知性。
超长眼轴组术前生物测量参数与术后前房深度一元、二元、三元拟合R2,特别是二元、三元拟合R2,超长眼轴组明显小于正常眼轴组,说明超长眼轴组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眼生物测量参数的关系小于正常眼轴组,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用三代公式预测超长眼轴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时更加不准确。因此考虑高度近视患者眼生物测量参数较正常眼轴患者差异大,可能不能用一元、二元、三元等线性关系来解释,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眼生物测量参数有更为复杂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推导的理论依据为双平面屈光系统眼球光学模型,其中第一焦平面焦距为术前眼轴长度,第一焦平面的屈光度为术前角膜曲率,而实际应该用术后眼轴长度、术后角膜曲率来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如果手术前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发生变化,而仍然按照术前结果计算,则会造成推导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偏差,因此研究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变化对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超长眼轴组和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后3mo眼轴长度较术前显著缩短,这与国内外研究[7-8]一致,白内障术后眼轴缩短,原因可能为:术后眼压降低[9],眼球变小致眼轴变短;人工晶状体襻支撑,可能导致眼矢状轴变短;术中摘除晶状体,去除前囊膜,可使悬韧带松弛,导致晶状体变凸的能力减少, 同时睫状肌收缩致使眼轴变长的倾向不存在。因此,为校正术后眼轴长度变短,应在术前增加一定量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以使焦平面前移。一般正常眼轴患者眼轴长度变短1mm,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增加3D,本研究中正常眼轴对照组手术后眼轴长度平均变短0.09mm,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增加0.27D;而长眼轴眼轴长度变短1mm,一般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增加2~2.5D,本研究中超长眼轴组手术后眼轴长度平均变短0.15mm,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增加0.3~0.375D。
超长眼轴组术后3mo角膜曲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0,P=0.041),术后较术前增加0.31%。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后3mo角膜曲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3,P=0.189)。超长眼轴组术后角膜曲率较术前增加,其原因可能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较长,球壁较薄,前房较深,术中前房压力变化较正常眼轴患者大,前房压力的增大可使切口上下唇错开,角膜变平坦,与角膜切口相对应的轴向散光增大,因此造成术后角膜曲率增加[10]。一般角膜曲率变化1D,人工晶状体计算变化0.9D,本研究中超长眼轴组手术后角膜曲率增加0.14D,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减小0.126D,而正常眼轴对照组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综合两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手术前后变化,在正常眼轴对照组,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平均增加0.27D;在超长眼轴组,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平均增加0.174~0.249D。
超长眼轴组和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后3mo前房深度较术前显著增加,这与国内外研究[11-12]一致。前房深度加深原因主要有:以厚度不足1mm的人工晶状体替代厚度约5~6mm的人眼晶状体,解除了晶状体因素,缓解了原来由膨胀晶状体导致的虹膜推顶,虹膜后移,周边部虹膜不膨隆,虹膜隔变得平坦或产生轻度后移,导致房角增宽,后房容积明显减少,前房容积显著增加,术后中央及周边前房加深[13]。
本研究中,术前前房深度采用IOL Master测量,术后前房深度采用UBM测量,其主要原因:IOL Master在术前前房深度测量上较准确,故本研究中术前采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前房深度;而因白内障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IOL Master是应用光学原理测量前房深度,白内障术后IOL反射可能会干扰IOL Master识别人工晶状体前表面,造成前房深度测量不准确。而UBM采用超声法,对于眼前节结构可以清晰显示,对前房深度可精确定量测量[14],故本研究中采用UBM测量术后前房深度,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超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眼生物测量参数有更为复杂的关系,其预测具有复杂性与个体差异的不可预知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超长眼轴白内障患者术后眼轴长度缩短,角膜曲率增加,在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增加一定度数,以便获得更佳的术后视力。本研究样本量仍然较小,未来将进一步增加样本量,以便寻找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眼生物测量参数更多关系,从而减少术后屈光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