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甜三门”浅海滩涂做文章

2019-01-05

农家书屋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三门县青蟹渔村

三门县,地处东部沿海浙江省台州市的三门湾畔,这里有80多万亩浅海滩涂,是浙江省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海水养殖第一大县。这里是中国小海鲜之乡,中国青蟹之乡,浙江对虾之乡、镒蛭之乡、牡之乡;这里是江南水乡,山海秀丽、物产丰饶,是中国最鲜甜的城市。

一只蟹,成就一座城

三门湾,港湾深嵌,咸淡水相生,盛产青蟹,素为“青蟹之乡”,旧时三门沿海渔民采用网捕。

上世纪80年代,因海涂围垦,青蟹自然资源减少,当地渔民渐渐开始围塘进行人工养殖。而真正促使青蟹养殖在三门全县铺开的契机,是一场台风带来的灾难危机。

1997年11号台风给三门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被海水浸泡过久的土地因盐碱过高,短期内无法再种植粮食、柑橘、棉花等传统农作物。

穷则思变,位于花鼓漫岛的涛头村率先想到了“在海靠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种改养,养殖青蟹,效益比耕种旱地高出5至8倍。尝到甜头的涛头村民迅速扩大了养殖面积,周边乡镇也纷纷效仿,在“涛头模式”的带动下,青蟹养殖产业迅速在三门县铺开。

一只青蟹带动了一方产业。从被动养殖到争相养殖,从零星养殖到跟风养殖,经济效益促进三门青蟹产业兴起,然而初时,青蟹养殖以粗放型混养为主,产量高,但产值不高,没有品牌,难以和其他产地青蟹拉开竞争差距。

面对青蟹产业的发展困境,三门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通过创新养殖模式,提高品牌价值,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品牌形象,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打造“三门青蟹”致富金品牌。

三门县政府带领养殖户,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校进行青蟹养殖技术攻关,探索出单养、混养、轮养、套养等多种养殖模式,推广健康养殖,青蟹产量和品质稳步上升。同时,还攻破青蟹越冬暂养这个传统难题,成功解决了春节前后市场供应问题。

货好也得勤吆喝,如何让三门青蟹真正“横行天下”,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金饭碗?

从2001年起,三门县注册三门青蟹商标,并连续举办多届“三门·中国青蟹节”,利用“节庆文化”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十多年持续不断的“组合拳”推动下,“三门青蟹”先后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渔业博览会等金奖。

“三门青蟹”的品牌打响提升了三门整体形象,带动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效益显著,也为那些围着青蟹忙碌的人们带来一份好收益。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青蟹销售旺季过去,三门大塘村的叶卫娥和家人才稍稍缓口气。“每年中秋前后几天都是青蟹销售旺季,每天都两三百单,我们一家从早上4~5点开始收蟹、打包、写单、包装、发货,忙到晚上8点左右。”叶卫娥介绍。随着三门青蟹名声响亮,今年国庆期间,一些来自杭州、温州的客人都说不用快递寄,选择上门自提,同时也把参观养殖塘,吃吃农家菜作为国庆行程的一部分。

截至2017年年底,三门全县共有青蟹养殖面积8.8万亩,青蟹养殖合作社有258家,从事有关产业达10万多人;总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总产值6亿多元,与青蟹相关养殖产业产值近23亿元,“三门青蟹”品牌价值达40多亿元。

三门青蟹丰收。

如今,“三门青蟹”俨然是三门的一张“金名片”,也是三门当地青蟹产业人端在手里的“金饭碗”。而“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好这张金名片”,已经成为三门当地共识。

对此,三门县青蟹行业协会会长丁明标说:“三门青蟹的品牌创立不易,需要三门人齐心协力共同经营和维护,特别需要我们青蟹养殖户和贩销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共同遵守行业自律公约,维护市场秩序,让三门青蟹‘爬’得更远。”

为推进青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三门制定了《三门青蟹产业发展规划》,继续深化资源保护和技术攻关,充分发挥资源、品牌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外青蟹市场,全面提升三门青蟹产业水平和品牌竞争力。

“三门县约有10万人从事渔业以及相关的行业,海水养殖面积为18.65万亩,去年产量达到24.88万吨,与往年持平,但产值却实现了近31亿元,比上年高出9.5%。去年收入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风调雨顺,再加上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构建‘三门青蟹’品牌建设长效机制,做强做优青蟹产业,持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让青蟹成为三门人长长久久的‘金饭碗’。”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这样说到。

渔乐体验让人流连忘返

体验捕鱼之乐、品味海鲜之美、感受渔乡之趣……自2017年12月花桥镇下岙方村的方家渔村正式开张以来,前来观光旅游、感受渔风民俗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这,只是三门县开启“渔业+旅游”现代渔业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三门县充分利用现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渔业为基、特色文化为魂,借力政府和市场两大“轮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在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衔接的同时,提升了旅游的品质、提高了渔民的收益、促进了渔业的增效,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独特的渔家风光令人叹息不已、垂钓的闲暇风情让人悠然忘返、海鲜的诱人香气使人垂涎三尺。在方家渔村,一种渔业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休闲渔业模式正在逐步兴起,不仅为渔业和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吸引着诸多省外游客的到来。

经朋友介绍,来自上海的张一凡趁着周末首次来到方家渔村游玩,独特的渔家风情令他备感新鲜:“以往出去旅游都只是走走看看,再拍些照片留念,不像这里,既能体验自己垂钓捕捞的喜悦,又能感受到亲海的快乐,感觉十分有趣。”

在三门县,与方家渔村相似的渔业休闲地不在少数。近年来,为延伸渔业产业链条,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三门县加速资源整合,打造休闲渔业产业,在休闲、食用、科普、观赏等功能上进行挖掘,打破传统一、二、三产业界限,进行不同渔业休闲形式与内容的组合,既满足了人们对海洋性游憩休闲的需求,又强化了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保育,海润的“三特渔村”“南汐园”、蛇蟠的“在水一方”等正是“渔业+旅游”模式的成功典范。

与此同时,一批如蛇蟠黄泥洞、沙柳大周、海润涛头、浦坝港洞港等“产业有特色、多产业融合、渔文化有传承、渔民生活富裕”的新渔村也正在逐步崛起,融入渔家文化与特色,成为三门县休闲渔业旅游的又一大亮点。

“之前的枇杷节,不仅打响了我们枇杷和小海鲜的名气,也让我们看到旅游带来的商机,提高了我们的收益。”说起2015年沙柳街道举办的首届枇杷节,来自大周村的周德官很是肯定,虽然枇杷节早已结束,但小海鲜订单仍是不断,前来咨询的电话也有不少。

周德官自己有18亩养殖塘,混养青蟹、小白虾、蛏子等多种水产品,自枇杷节后,订单增多,年收入也有不少提高,目前每年都有十余万元收入。“现在大周村正在谋划建设特色渔村,希望渔村建设好后,我们能实现收入翻番。”周德官期待道。

热闹的当地渔市。

“渔业+旅游”模式带动的不只是渔民的收入,更是增强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小长假、周末期间,位于蛇蟠岛的在水一方渔家乐园备受人们欢迎。据负责人王真真介绍,随着岛上旅游不断开发,在水一方着眼休闲渔业,从2011年起陆续修建了别墅、宾馆、餐饮包厢、垂钓台等设施,吸引了长三角一带的大量游客。

不断涌入的游客,带来的是经济效益的提高。据统计,截至目前,三门县共创建省级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3家,其中省“五星级”农家乐有2家;组织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现有休闲渔业经营主体15个,从业人员500余人,经营规模8000余亩,经营地大多分布沙柳、蛇蟠、健跳、浦坝港、花桥等沿海乡镇;总投资逾1亿元,年接待能力约200多万人次。预计2020年,三门县休闲渔业产值有望达到5亿元,同比增长500%。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三门县作为传统渔业乡镇,也面临着渔业资源枯竭、渔业经济效益低下、渔民转产转业困难等问题。如何突破传统渔业发展瓶颈,加快推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成为关键所在。

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介绍说,下一步,三门县将继续积极引导涉渔休闲旅游,举办海钓赛事,营造休闲渔文化氛围,鼓励在水一方、三特渔村、蛇蟠岛等创建休闲知名品牌,力争下栏塘休闲垂钓基地、大冲秋满园荷文化园成为国家级渔业休闲精品基地;鼓励发展集海鲜美食、渔事体验、地方民俗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综合体,大力培育一批沿海渔业特色小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渔业成为渔区群众充分就业和有效增收的重要渠道。

猜你喜欢

三门县青蟹渔村
小渔村的变迁
意大利五渔村
千舟竞发
夏日小渔村
两只螃蟹
三门县“五老” 引领文明用餐新风尚
膨化配合饲料和天然饵料对拟穴青蟹育肥的影响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以三门县为例探讨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田林网建设
浙江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考核组赴三门考核河道保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