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一周年,城镇与乡村如何两翼齐飞
2019-01-05冯奎
冯奎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年来,关于乡村振兴的话题一直被广泛讨论。“城归族”回乡创业、城里人“农村养老”等现象的出现,以及公共资源向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倾斜,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表现。
值此之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冯奎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现状,系统分析了未来城镇与乡村如何两翼齐飞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冯奎
如何理解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二者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和而不同”。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差异性,反映在空间形态与政策重点等方面。城镇化的空间形态主要讲城市群、都市圈、各类城市、城镇;乡村振兴的空间形态主要讲小城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城镇化推动资源要素流向城镇、留在城镇,乡村振兴政策主要推动资源要素流向乡村、留在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不同”的一面,说明一个政策并不能取代另一个政策,一个战略并不能取代另一个战略。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更有“和”的一面,二者在根本目标与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战略高度上讲,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都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根本目标上讲,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都强调以人为本,尤其是强调以农民为本;从实现路径上讲,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都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
如何处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不同”面?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既是全局性的问题,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不能够脱离具体地区的城乡关系来讨论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而是应该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地讨论与处理二者关系。
最近,上海大都市圈周边地区如金山、宝山等地的城市边界已经划定,核心城市要提高城市能级,同时通过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辐射带动,来促进整个都市圈的发展,实现城乡共生。
中部地区的一些省会都市圈,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地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做大做强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同时发展周边中小城市与小城镇。随着都市圈的培育与成长,农民变成市民,乡村变成郊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实现了振兴。
中部和西部有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这些地方人口流出,农民工到北上广深以及本省的省会城市打工,实现了脱贫。异地城镇化的路径帮助贫困地区培育了领路人才,留下了优美环境,这为将来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
所以,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组合模式,分清不同区域的主流与支流,找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
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振兴能借鉴哪些经验?
最重要的经验:改革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需要改革,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改革。最重要的不是概念与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改革。
中国经济的底座是县域经济。我们在总结浙江德清县、山东郓城县等地的改革经验。在这些县,城镇化重要还是乡村振兴重要?答案是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推进土地、户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让农民有自主权、选择权。如何让农民能够动起来、活起来、富起来,这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共同的考题。无论他们以后去城镇,还是坚守乡村,关键是要消除阻碍他们前进的制度障碍。
推动城乡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未来该如何发力?
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城乡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乡村。在具体工作中,要分级分类、分时分段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根据乡村不同发展水平与状态 ,采取切实有效的振兴举措。要统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关系,依据统一规划,合理调配各类资源。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高质量发展要真正以人为本。要继续落实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举家落户、安居乐业。对于生态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连片贫困地区,要创造条件让这些地方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脱贫。要确保户籍制度改革与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
构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形态。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共享、产业就业提质提效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机制。都市圈是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要提升核心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水平,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交通网络联结。积极培育一批中小城市。数以万计的小城镇是城乡要素交流、汇合之地,要发挥小城镇在乡村振兴中的平台作用。
以重点领域的突破推动城乡新一轮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两个“棋眼”。乡村改革的基础是农民土地资产确权、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及集体成员身份确认。要进一步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活力。加大政策配套,促进城市投资者、消费者下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凡是人员、土地、资金、科技等各类要素流动遇到障碍的地方,就是改革重点所在、难点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