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通气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2019-01-05李培英
李培英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肺心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该病不仅会对患者肺功能造成损害,还会影响其消化和心血管系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酸碱或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1]。患者临床特征是长期咳嗽、呼吸困难等,病情发展至晚期,易出现呼吸衰竭,是肺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2]。伴随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我国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临床常采取机械通气治疗肺心病合并呼衰患者,虽然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但有创通气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以及下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导致其病情反复,撤机困难和上机时间延长[3]。伴随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序贯通气疗法开始被逐渐应用于肺心病合并呼衰的临床治疗中,且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对肺心病合并呼衰患者采取序贯通气治疗,观察其治疗的具体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肺心病合并呼衰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9例,年龄62~83岁,平均(70.12±5.6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63~80岁,平均(70.24±5.5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具体包括平喘、祛痰、吸氧以及抗感染等,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2h后,将通气模式调整为控制加辅助,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后改成压力支持,将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作为呼吸参数。
观察组:出现PIC窗后,将气管插管拔出,并给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将通气方式改为S/T模式,逐渐增大吸气压力至19 cm H2O,使患者感觉舒适,将潮气量维持于8~12 ml/kg,呼吸末正压维持于5~8 cm H2O,氧浓度维持于30%~50%,将患者呼吸频率维持于13~18次/min,使患者血气分析等相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对照组:出现PIC窗后,不立即拔出气管插管,在有效治疗的前提下,经PSV模式过渡,待PSV下降至5~7 cm H2O,且稳定时间超过8 h即可撤离呼吸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各项指征情况
观察组机械通气总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各项指征情况对比(x±s,d)
2.2 并发症
观察组中有1例VAP ,1例气胸,2例二重感染,并发症发生率13.79%;对照组中有5例VAP ,3例气胸,2例二重感染,并发症发生率37.04%。观察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58,P<0.05)。
3 讨 论
肺心病合并呼衰患者通常伴有酸碱平衡紊乱以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病情发展至晚期可能出现心肌损害,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周围循环障碍等,其中缺氧是根本问题,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注重氧疗,但氧疗效果通常较差,需要辅助机械通气才能改善其缺氧症状[4]。
有研究提出[5],在患者伴有呼吸道感染和通气功能障碍时,改善其通气功能和引流痰液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此时采取有创机械通气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当其痰液引流完毕且通气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后,呼吸机疲劳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此时转变为无创机械通气能改善其肺泡有效通气量,缓解其呼吸肌疲劳。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对肺心病合并呼衰患者采取序贯通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机械通气总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早期有创机械通气虽能达到维持有效呼吸的目的,但易出现VAP、气胸以及双重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确保通气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气管插管时间,能减少呼吸机依赖和并发症出现,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正确掌握有创和无创通气的切换是序贯通气治疗的核心所在,本研究将PIC窗作为有创和无创通气的切换点,能准确判断早期拔管时机,安全性和特异性较高。患者出现PIC窗时,虽疲劳明显且呼吸机张力过大,仍需高水平通气支持,但经过抗感染治疗后,其肺部感染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恢复了自主咳嗽和排痰能力,气道中分泌物明显减少,此时将有创机械通气撤离而改为BIPAP无创通气,能防止出现VAP等并发症,改善其通气功能以及预后。
综上所述,对肺心病合并呼衰患者采取序贯通气治疗具有明显效果,能减少并发症出现,促进其健康恢复,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