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市水产加工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9-01-05洪婧妮

渔业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泉州市加工业泉州

洪婧妮

(泉州市水产技术站,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市海域面积1.1×104km2,海岸线长达541 km[1],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使之成为福建省主要产鱼区之一。据统计,泉州市2018年水产品产量107.83 ×104t,其中海洋捕捞72.39×104t,海水养殖33.95×104t,淡水产品1.49×104t,丰富的水产资源为泉州的水产品加工提供很好的发展优势。泉州水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体系,发展方向丰富、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晋江紫菜、崇武鱼卷等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泉州市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工作的推进,如何进一步将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泉州市水产品加工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泉州市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1 泉州市水产加工业现状

水产加工业是泉州市传统产业,近年来产量和产值均有大幅度的提升,2018年,全市水产加工总量58.74×104t,产值117.74亿元,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57.2%、79.5%。水产加工品以海水产品为主,涉及冷冻品、冷冻加工品、鱼糜及干腌制品、罐装制品、藻类加工品等多个类别。水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2018年出口水产品5亿美元,出口市场逐步拓展,产品销往东南亚、欧盟、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1.1 产业多元发展,逐渐向精深加工延伸

除传统的冷冻加工以外,泉州水产品加工企业探索开展水产品深度加工,有效推动了水产加工业的转型提升。一是对海产品进行初级调理加工,主要制作鱼丸、鱼卷、鱼糜等制品,加热蒸煮即可食用,“深沪鱼丸”“崇武鱼卷”成为当地标志性产品。二是开拓休闲食品市场,制作罐头、鱼干、鱼松、海苔、鱼豆腐等即食食品,同时,利用泉州市食品饮料业的集群优势,鼓励食品企业加入水产加工行列,亲亲食品集团投资新建的虾条膨化食品生产线、蜡笔小新新增的4条鱼豆腐生产线均已投产。三是进军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开发含有海洋生物原料的药品,恒达制药生产的蚝贝钙片已上市销售;中益制药与海洋三所合作共建“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展海洋中药材配方颗粒研制;石狮华宝公司利用虾蟹壳等下脚料,提取制作氨基葡萄糖酸盐等产品,为国际知名企业提供原料,具有产品定价权;石狮海星公司也积极探索从鱼鳞鱼皮等材料提取胶原蛋白,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四是利用水产品开发新材料,泉州部分涉海企业利用海藻多糖研发可食用包装膜、保鲜膜;探索以贝壳为原料的海洋生物纺织涂层材料等,水产品加工涉足领域逐步扩大。

1.2 水产品加工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随着泉州市县域海洋经济优势和发展方向的不同,以园区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形成了差异化产业集群。石狮市建设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引进华宝、海星等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打造集上下游配套、水产品交易物流、海洋人才培训等较为完善的海洋生物产业链,海洋生物医药集群初步形成。晋江作为坛紫菜重要的加工生产地,“晋江紫菜”成为第一批“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聚集了阿一波、力绿、美味强等一批紫菜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在晋江、石狮,汇聚了以海百皇、明祥等为代表的调理食品加工产业群和以正源、闽南水产等为主的鱼糜加工产业群;惠安因其鱼卷加工的传统工艺,形成以瑞芳、曼玲等为代表的鱼卷加工集群。

1.3 创牌意识逐渐增强

近年来,水产加工企业、协会品牌意识有所提高,华宝明祥、金燕乘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涌现了瑞芳鱼卷、阿一波紫菜、闽水、莲岛、双骏等一批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古浮紫菜、深沪鱼丸、崇武鱼卷、深沪紫菜、深沪虾仁干、深沪巴浪脯、深沪鱿鱼干等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建省先后三次评选“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晋江紫菜”“崇武鱼卷”“安海土笋冻”等品牌榜上有名。

1.4 校企结合,加强水产加工业科技创新

一是泉州水产品加工企业近年来注重设备更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线和加工技术,以机械替代人工;建设GMP标准化车间,严把质量关,努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水产加工企业投建了鱼罐头、鱼糜、鱼豆腐、海苔等产品的先进生产线,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有效扩大产量,提升效益。二是泉州师院设立海洋与食品学院,壮大了本地高校水产品加工科研力量;泉州市海洋生物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泉州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先后成立,为泉州市水产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对接平台。三是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当前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国家海洋三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已与泉州水产加工企业建立合作渠道,以技术指导或项目合作的形式引进人才,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攻克核心技术难题,2012年以来,华宝、金燕、万弘、海星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实现水产品加工创新成果产业化,获得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区域示范资金的支持。

1.5 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泉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及《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八条措施》,全面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补助资金和特色现代渔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对水产加工生产线建设进行补助、鼓励建设万吨级冷库及专业水产品市场,并对水产加工省级以上品牌、三品一标、地理标志等予以奖励,同时,推动水产加工企业扩大电子网络平台建设运营。在海洋与渔业资金支持下,泉州水产品加工行业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鼓励和壮大。

2 泉州市水产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2.1 初加工产品占比较大,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在泉州市水产加工产品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传统的初级产品较多。2018年,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为58.74×104t,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54.5%,其中,水产冷冻品45.08×104t,占水产品加工总量超过76.0%,可见泉州市水产品加工多数仍处于简单的分类分规格冷冻处理;另有加工的鱼糜及干腌制品占水产品加工总量的13.0%,其他加工品的占比只有10.0%左右,精深加工产品十分稀少。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往往更愿意模仿销售状况好的产品,不愿花更多的投入进行研发,导致泉州市水产加工业特色产品较少,缺乏创新。如紫菜产业大多集中于即食紫菜和海苔产品,鱼类多用做冷冻、鱼糜制品和即食鱼干、罐头等,产品的差别多在外观,没有本质区别。

2.2 企业规模不大,扩大生产受到制约

2018年,泉州市有水产加工企业145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7家,占企业总数不足一半,中小企业仍为泉州水产加工的主体。现有水产加工企业多数仍保留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经营理念,无法跟上产业现代化进程,创牌意识较薄弱,没有系统的品牌形象设计和营销策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近海渔业资源减少,养殖面积缩减,且泉州现有养殖规模不大,缺少适合深加工的新品种,导致可利用的本地原材料减少,难以满足水产加工业生产需要,企业只能向外省市甚至国外购买原材料,其成本势必增加,而原材料成本的提升压缩了产品利润,也就降低了企业扩大生产的热情。另一方面,用地紧张问题也限制了水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泉州可供扩建厂房的土地紧缺,部分需要扩大规模、增加产能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没有办法如愿申请到新土地扩建厂房,只能将分厂开设到外地。

2.3 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有待提高

泉州许多水产加工企业仍停留于应用传统工艺制作,缺乏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近年来,部分水产加工企业对科研投入逐渐加大,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开展和省内外的科研院校的合作,探索关键技术研发,但这部分科研力量对于泉州市水产加工业乃至海洋经济的发展来说仍远远不足。泉州本地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当前只有泉州师院、华侨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开展与水产加工相关的研究,成熟可转化的科研成果较少,对泉州市水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贡献有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停留在实验阶段,得不到产业化、规模化的应用,而企业无法及时获取前沿科技信息,缺乏先进的科研力量,难以推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

3 泉州市水产加工业发展建议

泉州水产加工业起步早,发展时间长,已成为泉州海洋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其优势与短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推动水产加工业挖掘潜力、跨越发展,应充分发挥泉州市渔业资源优势,建立健全现代水产品加工体系,构建集原材料供给、仓储运输、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各环节产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有序推进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3.1 鼓励发展多元化水产品精深加工

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丰富水产品为原料的即食食品、调味品种类。突破产业屏障,拓展水产加工业的涉足领域,鼓励水产加工业与其他产业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继续推动非海洋食品企业进军水产品加工领域,充分利用大型食品企业的研发、管理、销售能力和品牌效应,扩宽水产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为食品企业提供丰富的原料,将更为丰富的海洋元素添加到食品中。开发、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鼓励水产品加工向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发展。推动水产品与文化、旅游等相结合,设计、生产蕴含海洋文化、海丝文化等具有泉州特色的产品,提高产品内涵。

3.2 保障水产品原料供给

要推动泉州水产加工业不断壮大,原材料的供给不可缺少。水产品的主要来源为捕捞和养殖,应加大水域环境保护,养护水产资源,鼓励捕捞业实行可持续发展作业,严格遵守伏季休渔制度,禁止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同时,鼓励发展远洋渔业,支持远洋企业与泉州水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将远洋渔获物作为水产加工业原料来源。针对捕捞水产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将水产加工原材料来源由捕捞向养殖倾斜。提高泉州市现有牡蛎、鲍、海带、紫菜、对虾等优势养殖水产种类的深加工水平,鼓励养殖适合用于水产品加工的优质新品种,鼓励水产加工企业自建或和养殖户合作建设水产养殖基地,保证养殖水产品长期满足水产加工的需求[2]。

3.3 提升水产加工品牌价值

着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知名水产加工品牌,推动更多企业建设省内、国内具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扩大地域特色产品“晋江紫菜”“崇武鱼卷”“深沪鱼丸”“安海土笋冻”等品牌的影响力。结合文化创品牌,赋予水产加工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利用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文化活动,抓牢“海”的元素,推出与之相对应的特色产品,为水产加工产品打上文化烙印,让乡愁增厚品牌,引导消费。

3.4 拓展水产加工产品销售渠道

首先,寻求国内市场商机,鼓励水产加工企业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利用泉州市食品行业的优势,借助渔业博览会、食品展销会等平台,扩大泉州水产加工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推动支持建立一批专业性强、设施完善的水产品市场,鼓励已有的新华洲水产批发市场等做大做强,提高市场拉动力。其次,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鼓励水产品企业加大出口贸易份额,申报获取国外的出口资质注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远洋捕捞产品原产地加工和销售,将成品直接投放国际市场,减少销售周期,提高利润空间;抢抓海丝机遇,合理利用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利地位和海外华侨优势,加快泉州水产品加工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3]。此外,鼓励建立专业的水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推动泉州水产加工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拓展市场营销的新模式、新领域。

3.5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水产品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推动水产品“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在水产品原料产出、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4];加大水产品非法使用或滥用药物、添加剂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全面保障食品安全;基于水产品运输的特殊性,鼓励水产企业购置建设冷藏车、冷库、冷藏集装箱等设备,整合现有冷库资源,建立健全覆盖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冷链物流信息化监控平台,鼓励培育一批冷链物流企业,完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确保水产品在存储运输过程中全程低温,保持新鲜度。

3.6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强化本地水产品科研力量,推动在泉高校深化水产品加工研究,利用现有加工创新联盟发挥组织、媒介作用,加强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交流;鼓励水产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行加工生产线更新改造;鼓励企业引进海洋类、水产类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投产水产加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5]。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入了解和合作,鼓励共建生产研发基地,共同开展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在海洋休闲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保健品、化妆品、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可转化、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猜你喜欢

泉州市加工业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工业4.0背景下的机械加工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