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2019-01-05袁德平
袁德平
日前笔者就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官庄村三组泥鳅养殖户凌加才泥鳅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该户从2005年开始养殖,至今已有10年历史,养殖经验较丰富。现将该户泥鳅养殖情况总结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的建设
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建池。占地面积22亩,开挖后,每个养殖池塘的面积在5亩,南北向,坡比1∶2,水深要求在1~1.2m之间,池埂高1.2~1.5m,顶宽1.5m左右,不渗漏。池塘设置进排水系统,南边进水、北边出水,进水管为直径80mm的PVC管,由阀门控制。池塘另一端设排水管,埋在池底下1m处,以形成落差,利于排水。排水管通过套接弯头连接直径为160mm的PVC管,竖立水中,露出水面40cm,自动排水。池塘上方2m高处全部用16目聚乙烯网片遮盖,防治鸟类等敌害。
二、放养泥鳅
放养前20天,清整鳅池,清除过多淤泥,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因泥鳅适合在中性或偏酸性环境中生长,故不能用生石灰清塘,只用漂白粉按10kg/亩的剂量清塘。6月初放水药塘,放养前一周加注新水,施基肥,每亩施100~150kg。泥鳅放养时间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在6月15-20日,规格2000~2500尾/kg,亩放10万尾,泥鳅放养前用浓度为3%~4%的食盐水浸泡4~5分钟消毒。同池放养的泥鳅要求规格均匀、无病无伤。
三、水质调节
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通过施放有机肥,调节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为30cm左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保持微流水。若水质太瘦,透明度过高,要适当追施肥料。池水温度保持在25~28℃,当表层水温过高时马上加注井水降温,保持水位在60~70cm。
四、科学投喂
投放泥鳅种苗5天后开始少量投饵,饲料以专用颗粒饲料为主,逐步诱食、驯化,当泥鳅对投饵形成条件反射时加大投饵量,逐步增加到泥鳅体重的3%~4%。泥鳅性贪食,喜欢夜间觅食,经过驯化可改为白天摄食。每天投饵4次,时间为上午6时、11时,下午14时、18时,投饵量分别占日投饵量的30%、20%、15%、35%。
五、日常管理
主要是加强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泥鳅吃食情况、设施运转情况等,并做好记录。养殖全程投喂饲料49300kg(271150元)。
高温季节保持微流水,每天注入新水,日交换量达10%~15%。每天投饵时,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等。经常用地笼在网外捕捞,根据捕捞量的多少,大体判断漏洞所在位置,以便人工检查、修复。
六、病害预防
泥鳅的疾病应以防为主,只要水质清新,泥鳅一般没有病害。通过水质调控措施,形成良好的水域环境,泥鳅就会生长旺盛,抵抗力强。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避免有关的药物残留。养殖全程以底改调水为主,消毒为辅,没有使用杀虫药物。
七、泥鳅起捕
泥鳅出池的规格一般为35~40只/kg,19.6元/kg。从10月16日开始起捕到11月24日结束,共捕获泥鳅29850kg,亩均1990kg。
八、小结与讨论
1.泥鳅养殖最关注池塘水质的管理,注重养殖细节的摸索,从各个方面尽量去控制养殖成本,以便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2.当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
3.2018年养殖户凌加才15亩泥鳅养殖池共捕获泥鳅29850kg,亩均1990kg。出产值585060元,亩产值39004元;总投入393710元,其中苗种80000元、饲料271150元、塘租22000元、鱼药17600元、水电2960元;总利润191350元,亩利润达到12756.7元。
4.凌加才在当地养殖泥鳅已经十多年了,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总结,技术较成熟,经验较丰富。他介绍说目前泥鳅养殖风险很小,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是当地群众致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