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须重视言语作品的应用

2019-01-05杨学成杨倩梨林云

广东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匾额楹联言语

杨学成 杨倩梨 林云

楹联匾额等言语作品的应用,是中国传统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类型园林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汉语的特殊性造就了楹联、匾额、格律诗词等特有的文学体裁,加上汉字书写的书法传统,将言语作品和书法作品应用于园林,不仅增加园林景观和空间的艺术内容,也使言语直抵人心,表达了深层次的观念和思想,使中国园林更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到达更高的艺术和精神层次。

当前国内园林设计和建设的思维模式及做法深受西方风景园林做法影响,重形式而轻内涵,对自己的优秀园林文化传统缺乏理解和思考,文化内涵和意境追求往往流于说法而缺少实质。另一方面则片面追求现代感和科技感,真正能传情达意实现写意山水园林目标的言语作品应用被长期冷落。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言语作品,但多数格调不高,甚至牵强附会,反而成了徒有其表的附庸风雅,失去了言语作品在园林景观和空间意象及意境营造中该发挥的作用,传统园林文化精髓几近消失[1]。在社会和业界普遍重视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要提高园林营造水平,弘扬优秀传统园林文化,既不能过分依赖引入国外其他园林营造的形式和方法,也不能停留于仅复制或转抄传统园林形式的做法,而必须深入研究、传承和发展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真正核心内容。其中之一便是楹联匾额等言语作品的应用传统。

1 言语作品释义

在谈及园林文字内容创作和应用时,人们习惯于按照古代园林的传统,用“楹联、匾额、题咏”等具体形式作为基本概念。这样做有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所指范围不完整,而且限制了扩展的可能性。第二,更重要的是,“楹联匾额”或“楹联、匾额、题咏”并非是一个已经具有确切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仅是因缺乏完善的概念而临时采用的不完整表述。这说明虽然楹联、匾额、题咏等文字内容在传统园林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但从园林营造的角度看,至今没有被当作园林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这是有问题的,值得深入探讨。

园林中的楹联匾额等文字内容是利用汉语的语词构成具有表意、状景、抒情等功能的篇幅较为短小的语句,大体属于文学作品的范围,所以也有人把这类文字内容直接冠以“园林文学”的概念[2]。但“园林文学”的概念对于园林营造的工作而言,太过于宽泛。在语言学领域有一个包含这类文字成果的术语—“言语作品”,或许是最适宜指称园林中楹联、匾额、题咏等文字内容的概念。在语言学领域,语言和言语不同,前者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人们沟通信息和思想的指令系统,可以理解为人们进行沟通的信息工具和信息准则。言语指处于具体语境中的含有实际表达意义、具有表述主体的“句子”,作品指言语构成的固定表达形式,典型者如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但不限于此,但凡一个口号、一组对话、一篇日记,甚至一个假条等,所有意义完整、表达独立的言语形式都属于言语作品[3]。园林中应用的楹联、匾额、题咏等显然属于言语作品。

本文所述园林中的言语作品就是指园林中的楹联、匾额、题咏等文字应用的内容,但不限于上述的几种形式,随着时代变化和园林建设的发展,不仅可能出现新的形式,还应该有意识地去创造新的形式。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园林中的言语作品,不包括如路牌、景物介绍等指示和说明性的文字,因为这类文字的设置纯粹出于物质性功能需要,与园林的精神功能(艺术功能)关系不大。

2 传统园林中言语作品的题材和形式

苏州的传统园林在中国园林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代表性,其中言语作品应用的题材和形式,大体上可以代表中国传统园林中言语作品应用的情况。

2.1 题材类型

诗歌是短小篇幅言语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园林中楹联、匾额、题咏等言语作品的题材范围基本不会超出历代诗歌题材的范围,可以参照诗歌题材类型认识和把握园林言语作品的题材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类型很多,不同题材形成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送别诗、爱情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行旅诗、山水诗、田园诗等等,还有一些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类型,例如游仙诗、宫体诗等。传统园林中言语作品的题材类型只是上述题材类型中的一部分。

根据对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和艺圃6 个苏州传统名园的详细调查和概括,结合扬州、上海等地园林的资料查阅,言语作品题材类型主要集中在述事、状景、抒情、言志、议论等。述事题材类型如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联“百代集冠裳,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4]”。状景题材类型如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山花野鸟之间”匾。抒情类题材类型如扬州个园中的楹联“春从何处归来?恰楚尾吴头,尽留连永昼茶香,斜阳酒暖;花比去年好否?正千金一刻,最珍重绿杨城廓,红芍当阶[3]”。言志题材类型如拙政园“玉壶冰”匾。议论题材类型如拙政园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2.2 应用形式

这里所说的应用形式,既指言语作品的文体形式,也指言语作品的载体形式。有些情况文体形式与载体形式一致,例如楹联,文体本身就叫楹联,但楹联一词又指制作出来的物质载体。有些情况文体形式和载体形式不一致,如景石镌字,上面的文字既可能是像匾额一样的短句,也可能是对联,甚至可能是一首诗或一篇散文。从上文所说6个苏州园林的实际调查情况看,传统园林中言语作品的主要应用形式为楹联、匾额、景石镌字和书画题咏4 种,另有一些特殊形式,例如屏板题记、井栏铭文等,但很罕见。

3 园林中言语作品的作用和意义

3.1 言语作品在园林中的作用

分析苏州园林中言语作品与其所在空间的相关性,可以发现言语作品所描绘景观意象完全吻合园林现实物理空间景象的情况并不多见,极端的情况是完全没有关联,多数则处于是与不是的中间状态。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互作用和结合产生的人头脑中的形象,本质上是“心象”,是精神活动产物,只是这种心象需要客观物象刺激和诱导才能生成。对于园林景观和空间的意象,以及进一步因主体的精神世界加工而获得的意境而言,感觉和知觉只是起点,更主要的是基于过往经验的想象以及基于理想的心理建构。物质环境的刺激和精神领域的活动,构成人的心理内容和心理表象[5]。精神领域活动包含了心境、情绪以及因环境信息刺激而引发的所忆和所思。园林中言语作品的作用,是通过其中蕴含的意象和观念影响园林空间中游赏者的精神世界,诱导并引导其思维方向,进而影响意境生成。

3.1.1 诱导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

从心理过程看,审美发生始于审美注意,而审美注意发生需要日常知觉意识中断,即需要有审美对象作用于主体,使其从日常的功利性目的中解脱出来[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大多处于“熄灭”状态,审美注意的作用相当于为人的情感注入“新燃料(来自审美对象)”,产生某种新期望,因此也可以说审美对象首先引起主体关注,然后激发审美期望,并由此生成审美态度[7]。

园林中的言语作品,或是精妙地概括典型意象,或是陈述某种环境体验,或是阐述某种观念或思想,当环境中的人处于日常直觉意识的散漫状态时,言语作品内蕴的含义能提醒、诱导人进入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的状态。以拙政园松风水阁的2 个言语作品为例,亭内有匾“一亭秋月啸松风”,亭外面水一侧有匾“松风水阁”。如果没有这2 个匾,游人至此只是穿行于临水的游廊之中,由于空间较小,视距不开展,甚至很多时候都注意不到这里有黑松Pinus thunbergii。但这2 个匾的文字会使人注意审视整个空间,从而生发空间意象。

3.1.2 以付诸文字的景观意象丰富环境体验

审美是人的心理活动,有心理学家把人接受的环境刺激分成“具体事物刺激”和“言语刺激”两类[8]。言语能指向“具体景象”,这种具体景象不一定是环境空间中的实际景象,但同样能激发与实际景象刺激近似的心理效应,言语作品之所以能补充和丰富象外之象,正是这个道理。园林中运用言语作品能够有效补充空间中所无的景象。沧浪亭中有一处园林建筑闲吟亭,上面有一副楹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但身处于此其实不能直接感受到其中描绘的景象,联语的作用令人从心理把握此处的大环境,从而生成莲花Nelumbo nucifera盛开、明月清风的空间意象。

3.1.3 引导和扩展观赏者对景观的审美效果

个体的想象力有差别,美感的敏感度也不同,即个体的审美能力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导致环境审美体验产生差别。实际上一般人进入园林空间面对园林景观时,很多时候可能只停留在感觉和感知状态,不一定能产生丰富、深入的审美体验。言语作品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对环境的审美体验。拙政园松风水阁前的廊桥内挂着“小飞虹”匾(同时也是景点名),以言语比喻的形式描绘小巧廊桥的形态,游人在这种比喻的引导下,再去审视廊桥的样子,不仅会强化审美效果,而且易于留下深刻印象。“一梯云”“饱云”“朵云”“梯云室”等文字的应用,也能激发审美主体的想象,使主体从单纯的视觉感知状态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

3.1.4 景观状态的设定和补充

从设计创作角度而言,景观的“形象”,在只是“构想”时,虽然会有较明确的倾向和特征(否则会无法表述),但它仍会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只有到已经做出设计结果(设计的本质是造型计划的视觉化),它的形象才明确。衡量一个园林设计方案成果是不是做到位,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的形象是否明确。但还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已经“视觉化”的造型计划即使是景观的形象明确了,但它却是静态的,或者说它是“死”的。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中,它才是“活”的或者说是生动的。例如,表达清楚了在白粉墙前种植竹丛营造景观,这形象是大体明确的,但却不具备生动效果。如果加入了时空中其他因素与主要景物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例如白昼轻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而且枝摇叶动,夜晚明月悬空,月光投竹影于白墙,仿佛写意墨竹画。把这些信息加入表述中,白墙竹丛的景观便生动起来。而后面的这些竹丛和环境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景观的“状态”。“形象”和“状态”在造景设计表达中缺一不可。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园林景观和空间已经落成,形象和状态也并非随时具备。人在园林空间中游览,多数情况下时空节点有单一性,所体验的景观及其状态是瞬时的片段,运用言语作品引导,可以补充其他时空节点和状态的景观意象或空间意象。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说明。

1)补全动物参与的园林景观意象

园林能给人“观生意”的体验,这种“生意”即生机的产生,是由于园林中有生命的存在—植物和动物。植物会长时间较稳定地存在,但不同的时候会有较大的变化,即不同时空节点园林景观由于植物的不断变化会有不同的景观状态。动物参与形成的景观状态更有高度偶然性。实际上人们处于园林空间时,往往所感知的并非景观的最佳状态或最理想状态。言语作品的运用能以文字形式叙说景观的理想状态,让人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留园揖峰轩挂着一副对联“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读此联语,结合实际空间景物,即能使人产生蝶舞莺啼于林花中的意象,而不一定必须看到蝴蝶、听到鸟声。

2)补全天文气象要素参与的园林景观意象

与前面所述动物参与的园林景观意象的情况类似,天文气象要素参与的园林景观的形成也具有时间限制和偶然性,使用言语作品也能描绘和补充特定天文气象要素参与的理想景观状态。网师园殿春簃的联语“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可以作为例子,如果没有联语所述意象,置身此处,仅靠窗外的竹丛和芭蕉Musa basjoo等景物,很难让人产生联语所描绘的景观意象。由此,应注意到言语作品实际上经过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创作,把某些美妙的景观时刻“固定”在空间中。

3)季相景观意象的构成和表达

植物景观都有或多或少的季相性变化,产生不同的季相景观效果。言语作品可以特别描绘和突出某些季相特征,糅融多个景观状态于同一时空节点。拙政园“雪香云蔚”就既暗示了冬天梅花Armeniaca mume开放的景观,也暗示了夏天林木葳蕤的景观。

4)历史事件或活动情境的置入空间

言语作品有直接叙事的功能,一方面可以讲述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可以描述某些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为游赏者提供相应的空间意象。网师园中有“琴室”,空间中虽无置琴,但设有琴砖,引人想象园主在此处抚琴的风雅情境[1]。

3.1.5 激发深层次的思想活动

传统苏州园林被称为写意山水园,这已经说明造园不能仅满足于美观和舒适环境的营造,而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即“写意”。写意就要传达象外之意,它可能是某种人格追求、价值观念,甚至是深刻的哲学思想。园林景物和景观以及它们的构成格局,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写意”,但如果仅靠物象本身,这“写意”的效果恐怕很难保证。所以传统园林中才会有那么多言语作品的应用,因为只有言语才能确切传达概念和思想。拙政园梧竹幽居亭的联语“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表达了一种自然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如此深刻的思想不大可能仅借山水景物有效传达。同样,“濠濮间想”“小山丛桂”“香远益清”等等这类带有深刻哲学思考的观念,一般人很难在没有言语作品引导情况下领会到。

3.2 从不同环境体验层次理解言语作品的重要性

从人对环境的感知到思考的不同精神深度,可把人对环境体验分成下列5 个层次:

第一,最低为诸如冷-热、明-暗、闹-静此类刺激感觉层次。主要为感官体验。

第二,稍进为诸如简单-复杂、高大-微小、背阴-向阳、开敞-封闭此类意识把握认知层次。这时候人对环境会产生较清晰的意象。

第三,再进则为诸如清爽-温馨、热闹-静谧、灿烂-清纯此类交互体验层次。这已经进入初步的审美体验状态。

第四,更进则为诸如浪漫-简淡、幽远-恬静、疏旷-隐微此类意境体验层次。这已经是较高级的审美体验状态。

最后,如果主体具备较充分的人文素养,则会达到诸如自在-无为、“濠濮间想”“小山丛桂”此类深入思索层次。这已经是审美的超越状态,达到了哲学思考层次,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说法,这是“悟道”状态。

显然,以上不同层次涉及人和环境精神互动的不同深度,前面的以物为主导,人相对被动;后面的则逐渐过渡到人为主导,物退居相对次要的地位—所以才有“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这样的“环境体验”。

高层次的环境体验能否实现,既与主体(人)的精神世界本来的高度有关,也与环境中是否有适当的引导性(或暗示性)信息有关,而引导性或暗示性的信息最可靠、最确切的就是言语作品,也就是传统的楹联匾额等各种形式的文字内容。因为物象本身的精神含义(如果认为它有的话)通常都非常模糊而且歧义众多,只有言语才能直接传达观念性和思想性的内容。因此,言语作品在中国园林中具有构成元素的性质和地位,它们不仅是某种点缀和丰富,也不仅仅是某种观念或意图表述,事实上它们很多时候已经构成另外一种时空存在—在物质空间之外建构和形成主要指向精神世界的时空。

3.3 园林中言语作品的其他价值

前文所述园林中言语作品的作用是就言语本身的表意性而言,除此之外,它还有3 个方面的价值:第一,其本身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这极大丰富了园林的艺术内容;第二,其本身均为书法艺术品,也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第三,其载体均制作精良,是重要的景观造型要素。

4 言语作品应用现状中的困境和出路

目前,部分园林作品营造也采用言语作品,从国内历届园林博览会及公共园林和居住区园林的营建情况看,不难发现,不论是走“新中式园林”路线创作,还是“仿古式园林”路线创作,设计师们普遍重视以符号化形式构成为主的设计思路,虽然也不断强调“诗意”和“文化意象”,但能实际传达和营造诗意浓郁的园林建设成品实属罕见。这与言语作品在园林中应用的传统被中断有莫大关系,这一方面导致园林创作时本来就无诗意思维可言,或者简单地把景色赏心悦目错误理解为就是诗意,另一方面即使真有一些诗意感悟和思考,却无从表达。

概括起来,当前园林营造中言语作品应用的困境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第一,园林工作者普遍不具备进行言语作品创作能力,甚至理解和选用前人言语作品都难以做到;第二,言语作品内容和形式创新都极为欠缺,典型表现就是但凡说到言语作品的应用,就直接理解为传统的楹联、匾额和题咏,而且基本是古人内容。

要突破这种困境,笔者认为需要从3 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园林工作者,尤其作为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应当加强文化自信,认识到言语作品应用传统乃是中国园林文化精髓之一,而且是中国园林独特性保证之一。

其次,园林工作者在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尤应学习言语作品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很难想像连诗歌都没有读过几首的设计师,如何能真正理解诗意?又如何能保证做出有诗意的园林景观和空间?

第三,在学习传统的同时,应保持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也应从2个方面加强:1)言语作品的内涵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更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和诉求,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特点。2)言语作品的载体形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楹联、匾额和题咏,而应跟上时代生活方式和技术发展的脚步。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在线互动技术传达言语作品内容就是值得研究和尝试的思路。

猜你喜欢

匾额楹联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匾额下的刺猬
孔府的年节楹联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