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精准扶贫审计实施路径解析
2019-01-05牛立燕
牛立燕
(建平县审计局,辽宁 建平 122400)
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从原有的解决温饱问题转到巩固温饱、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发展差距上来。为了提高精准扶贫的落实效率,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精准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搭建相应的扶贫互动平台,进而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让贫困人口步入小康。
1 大数据审计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1.1 大数据审计
20世纪末我国金融、税务、电力等行业受到了大数据的冲击,为此这些行业开始加大了网络、数据库等建设力度,不断强化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的良好发展。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显著提升,很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渐将其应用到各领域的发展中来,以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数据形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信息平台,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在逐渐增多,这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手工查账的审计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原有的审计手段进行调整和优化,融入信息化技术,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促进其功效的发挥。基于此,审计署推出了金审工程,这是审计领域的一场大数据革命。
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通过我国各种扶贫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对扶贫部门相应职责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随着我国对扶贫工作重视力度的加大,扶贫工作的开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扶贫成果也越来越显著,为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提供助力。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对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落实情况予以严格监督和审查,从而更好的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帮助。
1.2 大数据引入精准扶贫审计领域的重要意义
传统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只能通过事后审计的方式,对现有的数据信息实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确定被审计部门工作开展是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工作性能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来,这为审计工作的变革带来了重大突破。将大数据引入精准扶贫审计领域中,可以为脱贫工作提供更多助力。
1.3 实现了全过程审计
通过大数据的映入,将传统事后审计的模式转变成全过程审计模式,将审计融入到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及时收集和处理,这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多支持,并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强化了扶贫工作的效果,避免了资金成本的浪费。
1.4 精准扶贫数据的共享
精准扶贫审计中,对于精确性的要求相对较高。不过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但是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全面监理贫困人口数据库以及扶贫项目信息库,便于信息的及时调取和传输,达到了信息共享目的,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的了解扶贫项目的情况,增强审计的精准性。同时在交叉审核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及其相应数据库的应用,能够实现相关信息的整合,避免了舞弊现象的产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5 扩展了精准扶贫审计的覆盖范围
将大数据引入到精准扶贫审计中来,实现了全过程审计和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为实现审计全覆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大数据下,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对扶贫资金进行严格控制,还可对扶贫项目落实过程中的相关管理制度予以有效掌控,如管理机制、长效机制、考核机制等,从而准确评价扶贫工作,为后续作业的开展以及扶贫模式的调整贡献力量。
2 大数据技术在精准扶贫审计中存在的应用风险
2.1 审计思路清晰度风险
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数据变化速度快、多样性等特征,将其应用在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中,会由于数据的增多而导致其与精准定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虽然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实现了数据之间的有效连接,但同时也会让审计人员由于数据信息量大而无从下手,而且如果不能对这些数据实行主次的划分,很容易影响分析效果,导致审计工作出现问题。
2.2 审计证据无人性风险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削弱了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人性化。在大数据环境下,一切事物都被量化成表面数据,隐藏在数据后面的信息却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这使得扶贫工作中,经常会存在收入较高人群享受扶贫待遇的情况,如果按照原有的思想,应将这些人员剔除在外,但是殊不知,这些人的家中也许还存在患有重大疾病或者严重事故的人群,他们实际的生活状态是入不敷出的。审计人员如果不注意这一点,难免会掉进大数据的“圈套”,使审计结论失去公正。
2.3 审计数据真实性风险
大数据审计需要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持方能实现,一旦数据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在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所需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的数量是较为庞大的,在收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格式混乱或不精确的情况,进而导致数据失真,破坏审计工作效果,严重时还会激发人民的矛盾,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而造成这些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输入或者存储过程中存在错误。
2.4 审计瓶体存储、保密风险
一方面由于大数据自身特征的制约,再加上审计系统对复杂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较为薄弱,使得现有的审计数据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需求,导致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审计数据存储平台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不高,在在恶意攻击后,存在数据泄露或丢失的情况,影响审计效果。
3 大数据环境下应对新风险的审计对策
3.1 建立依法思维
依法思维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开展中,先要明确审计工作的目标,掌握相关法律条文和制度内容。然后,在审前调查中,应对所需的法律条文有着详细掌握,在后续的分析中,按照政策规定思路开展相应的作业,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社会性和数据化思维的有效结合
在数据分析时,应将大数据与人性思维有效结合起来,深入了解事物背后的真实情况,以此来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利用大数据对扶贫信息中存在的疑点进行审查时,应当结合社会环境特征、人的状态和意图予以综合分析,保证审计的可靠性、准确性,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另外,审计人员可以将审计思路、审计结果总结归纳,在下次审计时,可以根据上次的思路及结果来确定审计内容及重点,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3.3 加大审计数据监管力度
通过审计数据管控和云计算的综合运用,构建较为完善的审计平台,创建数据监控服务中心,且建立审计数据监管系统,加大数据管理力度。还可以通过安全监测机制的设置,避免数据受到恶意软件的袭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再者,构建完善的分析审核体系,加大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力度,为审计监督机制的完善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业务协同平台的作用下,提高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改进信息数据的质量,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精准扶贫工作是国家提出的重要战略,将大数据应用其中,能够确保精准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挖掘出影响工作质量的深层次原因,防范建设风险,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审计工作的免疫功能,达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