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综合防控
2019-01-05王昌海
王昌海
(辽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辽阳 111200)
坦布苏病毒(TMUV)感染是危害我国蛋鸭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采食量和产蛋率急剧下降,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由5%~30%不等。剖检病变主要见于卵巢,表现为卵巢萎缩、充血和出血。该病自2010年发生以来已迅速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养殖地区,给我国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1 病原
TMUV属于黄病毒属中蚊传虫媒病毒中恩塔亚病毒群,最早于1955年在马来西亚的蚊子体内分离得到。从2010年开始,我国大部分蛋鸭养殖地区爆发了以产蛋量和采食量急剧下降的疾病,经证实是由TMUV引起。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40~50纳米,有囊膜,5%氯仿即可灭活。对温度敏感,56℃15分钟亦可灭活。病毒可通过鸡胚和鸭胚进行分离,但不同毒株引起细胞病变的能力有差异,有些毒株在VERO细胞上和DF-1细胞上只生长而不引起细胞病变。
TMUV具有典型的黄病毒基因组结构,基因组全长均为10990米,仅含有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其两侧分别为5′和3′非编码区(UTR),5′UTR由94个核苷酸组成,含有一个保守的二核苷酸序列AG。3′UTR的长度为618米,其末端存在一个保守的二核苷酸序列CU。ORF编码长度为3425个氨基酸的聚蛋白,该聚蛋白在病毒和宿主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裂解为10个蛋白,其中包括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
2 流行病学
TMUV自2010年爆发以来已蔓延至我国多个省份,包括浙江、广东、广西、山东、江苏、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安徽、福建、广西和湖北等地,现已在我国养鸭业广泛发生和流行,给我国蛋鸭和种鸭生产带来严重危害。TMUV除感染蛋鸭、种鸭、肉鸭外,还可感染鹅、鸡、鸽子、麻雀,具有广范的宿主。目前关于此病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并不明确。带毒的麻雀、病鸭的泄殖腔拭子和粪便样品中,污染的饲料、水和器具均可检测到TMUV,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此外,由于该病在2010年的秋冬仍然大范围流行,所以关于蚊虫是否为坦布苏病毒的传播媒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临诊症状
发病蛋鸭群采食量在1周内可减少50%,产蛋率下降至10%以下;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由5%~30%不等。病鸭表现为发热,精神欠佳,草绿色下痢,站立不稳,少数病例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表现为瘫痪、共济失调。TMUV除导致产蛋鸭发病外,还可以感染雏鸭。
眼观病变主要见于卵巢,表现为卵巢严重出血和萎缩,卵泡变性、变形,卵泡膜充血、出血。部分患鸭出现脾脏肿大和卵黄性腹膜炎。组织病变主要为卵巢出血并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和增生,卵泡发育停止、闭锁或崩解,已崩解的卵泡或间质充满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或颗粒状红染小体,多脏器浆膜面可见与卵巢所见相同的红染小体。少数鸭出现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浸润灶,脑蛛网膜下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脾脏肿大、局灶性脑脊髓炎、胶质结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鸭的脑组织出现血管炎、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节细胞层内神经细胞染色质溶解。
4 临床诊断
坦布苏病毒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采食量和产蛋量急剧下降,病鸭表现为发热,站立不稳,精神萎顿,拉绿色稀便,少数病例出现瘫痪症状。剖检病变主要见于卵巢,表现为卵巢萎缩,卵泡膜充血、出血,卵泡变形、变性。若病鸭出现以上临床症状和病变可怀疑为坦布苏病毒感染。随着TMUV全基因组测定工作的完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多种针对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RT-PCR、套式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荧光定量RT-PCR。这些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为TMU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TMUV的诊断还可依据血清学方法。最为经典的血清学方法为中和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5 防治措施
坦布苏病毒病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用于预防。研究者通过将TMUV在鸡胚上传至90代而完全致弱,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目前,对于TMUV的预防可从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应做好鸭舍的消毒,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做好驱蚊灭蚊工作。合理配比饲料,增强鸭群抵抗力。另外,我国现阶段采用开放和半开放的饲养模式,使得鸭群可以接触到麻雀、候鸟水生动物等,为病原在家鸭和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所以改变落后的养鸭模式和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