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

2019-01-05陈礼刚张圆圆

河南水产 2019年6期
关键词:种养河南省贫困户

陈礼刚, 张圆圆

(1 河南省水产局,郑州450002;2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44)

稻渔综合种养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土空间和养分,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发挥水稻和水产动物之间的生态互惠作用,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双赢,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近年来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经过不断技术革新、模式探索和品种优化,我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在全国上下形成新一轮发展热潮。

按照党的十九大和2016~2018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积极落实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产业扶贫等总体部署,切实加强产业优化工作力度,适时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稻区乡村振兴、产业扶贫、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重点推广(稻虾、稻蟹、稻鳖、稻鳅、稻鱼等)共生、轮作等种养结合技术模式,为全省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渔业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注入新的动力。

一、产业现状

河南省共有水稻种植面积61.3亿ha,适宜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约26.7亿ha。近年来,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猛,由2016年的1733 ha发展到2018年底的2.8万ha,由以粗放型种养为主向集约化养殖转变,由主要集中在信阳、濮阳、新乡等地发展到信阳、南阳、驻马店、郑州、新乡、开封、商丘、濮阳等10个省辖市的20个县区。

截止2019年6月统计数据,河南省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增幅达90%。据示范区测产结果,稻渔综合种养每667 m2可产优质水稻400 kg以上,小龙虾(鳅、鳖)50 kg、或鲫鱼25 kg、或蟹(鳝)30 kg,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40%以上,每667 m2平均增收15000~3000元/hm2,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提高了稻谷和水产品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017~2018年,农业农村部连续两年开展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河南省积极响应,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家,同时结合各省辖市发展实际,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5家。河南省20个开展规模化稻鱼综合种养的县区,初步形成3家生产、加工、营销、餐饮等融合发展区域,发展势头良好。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扶贫产业的重要抓手,对推动河南省全面脱贫攻坚意义重大。示范县依据发展现状和自身优势不同,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带贫。如范县采取“创建公司+贫困户”、“公司+村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进行带贫;正阳县、商城县、罗山县、光山县采取贫困户通过土地参与专业种养合作社股份进行分红,并对有意向的贫困户开展技术帮扶等模式进行带贫;平桥区、息县等通过安置贫困户就近就业等模式进行带贫;潢川县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参与+农户和贫困户入股”的模式,逐步辐射带动农户及贫困户脱贫致富;光山县采取示范带动,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以及贫困户通过土地参与专业种养合作社股份等模式进行带贫,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覆盖带动贫困农(渔)民15000户,40000多人。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政策引领

2018年1月,原河南省农业厅与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豫农渔业〔2018〕1号),并制定下发了《2018-2020稻渔综合种养扶贫专项行动方案》,目的是引导稻区贫困县最大限度将扶贫资金用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同时鼓励相关县(市)积极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带动全省迅速发展。

2.整合资金、专项支持

河南省根据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发展要求,推进探索绿色生产方式,在全省稻区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2017-2019年河南省利用省本级资金共2600万元,对种养规模在200 ha以上的20个县(市、区)进行专项支持,尤其是对建有国家级、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县(市、区)给予重点倾斜。其中涉及潢川县、光山县、固始县、罗山县、淮滨县、范县、息县、商城县、正阳县、民权县、原阳县、淅川县、桐柏县等13个贫困县,占比91%。

3.开展培训、技术指导

2017年至今,河南省多次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开展扶贫调研,并组织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以及相关高校成立专家服务团定期、定点前往有关县(市)开展技术服务,三次在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较好的信阳市潢川县、罗山县召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会,通过现场参观国家级、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水产品加工厂等方式,技术培训3万人以上,有效提升了稻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优势,针对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中关键问题,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服务队伍,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引导产业规范发展,促进传统稻区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渔)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主要模式

1.稻—虾共作模式

目前,河南省开展的稻渔综合种养,80%面积采用的是该种模式,主要分布在信阳、南阳、驻马店、邓州、固始等地。同时培育出一批稻虾、虾稻米品牌,如潢川县“绅诚禾渔”、“澳嘉”、“稻虾共作有机米”品牌,固始县“蓼之农”、“楚云坊”、“九冲碑”、“豫牧富”品牌,光山县“青龙禾虾”、“正礼”大米、淮滨县“淮源香”、“楚相故里”、“陆稻米”等,推动了产业融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2.稻—蟹共作模式

主要分布在信阳市淮滨县、罗山县、光山县等,面积约667 ha,以河蟹为主,亩产约30 kg,亩增值1000元左右。

3.稻—鳅共作模式

主要集中在濮阳范县,面积约667 ha,形成豫北特色泥鳅产业。

4.稻—鳖共作模式

主要分布在固始县、商城县,以中华鳖为主,面积约500 ha。

5.稻—鱼共作模式

该种模式在河南省分布较少,主要集中在巩义市,面积约500 ha。

四、存在问题

1.配套设施不完善

养殖基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多数渠、涵、闸、电等不配套;大部分乡村提灌站、灌溉渠等水利设施老化,稻田保水、进排水闸口及防逃等基础建设不完善。

2.种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迅猛,但水产种苗繁育能力较弱,苗种繁育规模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河南省开展的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需求。养殖户多从湖北、四川等地外购苗种,成本高、成活率低,严重影响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缺少适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优质专用水稻品种,常规水稻品种因种植环境发生变化,容易发生倒伏、穗小等现象,影响水稻稳产、高产。

3.产业发展不规范

部分地区未制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农户跟风发展,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田间工程建设不规范,土地不平整,沟渠不配套,不便于供排水;在农田规划、技术推广、病虫防治等方面服务跟不上;部分田块沟坑占比超标,重水产轻水稻,缺乏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难以保证综合效益,偏离稳粮增收、以渔促稻、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向,不符合标准化发展趋势。

4.产业链条不完善

目前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中80%以上面积开展稻虾共作模式。同时稻渔种养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流通等第二、三产业发展较缓,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小龙虾集中上市季节,因销售、物流、加工等环节不完备,造成小龙虾集中积压,市场风险较大,规避风险余地小,严重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建议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既是促进乡村振兴、富裕渔民的有效手段,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还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方向。河南省将继续坚持以粮为本、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示范带动、产业融合的工作思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稳量增收、提质增效、生态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

1.加强政策引领。

科学编制各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合理布局,适度支持种养发展、苗种场和加工厂等建设,延长产业链,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提供强大动力。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适度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种养产业发展以及苗种场、加工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开展技术指导

协调各方面资源和技术力量,充分发挥产、学、研、推等机构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让农渔民切实掌握稻渔综合种养先进技术。优化产业布局,开展示范创建,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形成“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社”全方位产业服务平台,推动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健康可持续发展。

3.加快信息化建设

发挥信息服务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精准实施的技术、销售等服务。以互联网+农业信息化为平台,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的生产、管理、售销的信息化,逐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

4.注重品牌打造

培育以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生产的优质稻米为依托的稻米和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利用农交会、渔博会等各种博览会,展示推介贫困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优质产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叫得响、过得硬的区域公共品牌。

5.促进三产融合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创品牌、拓市场,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在生态、优质、安全、高效上努力实现升级。扶持水产品加工业、鼓励加工出口,拉长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领扶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信贷优惠政策,扶持水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加工出口规模。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以加工业带动生态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努力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加强宣传

营造多方面共同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氛围。各地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系统总结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的效果,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数据,还要有实际案例,既要向主要领导汇报,也要向社会公众宣传报道。宣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利用农交会、渔博会等各种博览会,展示推介贫困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优质产品。加强品牌建设,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猜你喜欢

种养河南省贫困户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