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降低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2019-01-05亓丽琴刘虹郝慧慧
亓丽琴 刘虹 郝慧慧
(上海中冶医院普内科 上海 200941)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问题,达到业绩改善的目标[1]。通过品管圈活动,在工作场所营造愉快的氛围,使团队更融合,还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2]。胰岛素注射是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何使患者安全、规范、有效地注射胰岛素,减少注射部位皮下硬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月在我科住院的100例胰岛素注射超过1年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4~81岁,平均56岁,所有患者均属于Ⅱ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值均在7.8mmol/L,确诊患有糖尿病的时间为2~15年,平均9年。入院当天进行调查,50名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发生率为50%;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干预前后自身对照研究设计,患者干预前后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1.2.1 QCC小组的成立 小组由1名圈长、1名辅导员、9名圈员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7名。辅导员由护士长担任。圈名为“糖心圈”,意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用我们的爱心、细心、耐心指导患者规范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操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2 主题确定 通过头脑风暴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问题从领导重视程度、圈能力、重要性、本期达成性这四个方面进行打分,最终确定“降低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
1.2.3 现状把握 根据胰岛素注射标准流程图,收集2017年1-2月的住院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的原因进行评估与统计,结果显示皮下硬结患者50例,发生率50%。其中针头未一次性使用患者50例,未正确轮换注射部位患者47例,胰岛素注射前未消毒患者15例,胰岛素笔注射前未排气患者8例,胰岛素使用前未摇匀患者4例,胰岛素使用前未复温患者3例,胰岛素注射后未停留10~15秒患者2例,注射胰岛素时未垂直进针患者2例,注射胰岛素时皮肤有淤青患者1例,胰岛素注射后注射部位有出血患者1例。得出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的发生率是50%。
1.2.4 原因分析 全体圈员发挥头脑风暴,通过绘制鱼骨图经分析将针头未一次性使用、未正确轮换注射部位为主要改善的问题。
1.2.5 目标设定 根据目标值设定公式[3],计算出降低胰岛素主色部位硬结的发生率的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50%-(50%×74.7%×51.3)=30.8%,即目标设定为30.8%。
1.2.6 问题及改善措施
1.2.6.1 护士宣教单一、健康教育资料不全,护士仅是在为病人注射胰岛素时对病人进行讲解,并不了解患者自己操作的水平,患者对胰岛素在注射中出现硬结现象不予以重视。
1.2.6.1.1 建立糖尿病健康教育微信群,时刻掌握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情况及解答患者的疑难问题;制作了胰岛素注射流程图[4],每月开展一次糖尿病的相关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接受科学的糖尿病知识,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同时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6.2 患者认为专人使用不需要更换针头、不清楚上一次注射部位、3~7天更换一次针头、打完一支胰岛素更换一次针,不考虑注射部位的轮换。
1.2.6.2.1 制作了胰岛注射记录卡
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进行指导,每次患者注射胰岛素前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每一个环节的掌握情况,并对患者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记录卡,出院前对患者进行考核以确保患者完全掌握。
2.结果
2.1 效果确认
实施品管圈后对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效果确认,经统计,胰岛素注射皮下硬结的发生率是29%。
2.2 干预前后硬结发生率
实施前100例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50%,实施后硬结发生率29%,χ2=0.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讨论
皮下硬结是胰岛素注射的常见并发症,对于皮下硬结的治疗目前尚没有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皮下硬结的自行恢复需要数月至数年的时间[5],这会极大减少胰岛素注射的有效面积,因此预防皮下硬结的发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