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2019-01-05朱海洋

农业知识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浙江数字化数字

文/ 朱海洋

数字乡村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的?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今天,怎样利用数字进行赋能?又如何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自从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的概念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破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按下快进键,进一步细化了对数字乡村的扶持政策。

数字没有形状,但在浙江乡村,人们却有着直观感受:钢架大棚外观别无二致,可里头科技范儿十足,一部手机网罗各色数据,这叫智慧农业;在超市、专卖店,消费者扫描二维码,便会知晓农产品的“前世今生”,背后是全程追溯;老百姓足不出户,琳琅好货触手可及,一根网线还将品质农货卖全球,农村电商蔚然成风;办证件、开证明,农民“最多跑一次”,数据成了跑腿员,谁都拍手叫好……

不久前,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又专门提出,今年将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契机,继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动力、农村经济发展效率、乡村公共服务模式、乡村治理方式的数字化变革,夯实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支撑,加快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初春时节,记者专门深入基层,寻访数字化赋能下的浙江乡村新景象。

产业数字化:看不见的“操控工”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说起养蚕,古人只道是辛苦,如果时光可以穿越,一睹眼前的这座“蚕场”,恐怕不会再有此等感慨。

在地处嵊州市的巴贝集团,蚕宝宝不用吃新鲜桑叶,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科学配方的人工饲料,不仅成本更低廉,关键还实现了全年养殖。如今,这个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基地一期已投产,可谓颠覆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模式,受到世界瞩目。

工厂化养蚕之所以难度大,关键在于防病防疫,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蚕宝宝成批死亡。历经了数百次的研究,“巴贝”终于成功研制出一整套系统科学的防病体系,以及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饲养器皿,光专利就有几十项。

这就是数字带给传统农业的巨大变革。同样的,在金华市婺城区的美保龙种猪育种基地,最为人称道的,不是花园式的猪场,而是“喝着咖啡挑种猪”。底气就来自于这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比如,环境控制和空气净化采用智能化,供料、饮水、控温、生产性能的测定则全都实现了自动化,猪群就像生活在别墅里,不仅少生病、长得快,而且大大减少了人工,养殖效益自然明显。

这样的例子在浙江乡村不胜枚举。记者了解到,除了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变革,在管理环节,同样因为有了数字技术,实现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目前,全省85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共4.5万家规模主体纳入追溯平台管理,超过2.1万家农业生产主体实现了可追溯,全省存栏50头以上的5862个养猪场则全部安装养殖污染在线视频监控设施。

如果再细致观察,则会发现,如今浙江大农业中,数字化的用武之地愈发广阔:在农业智慧应急监管体系中,集结了视频接入、智能管控、产品追溯、监测分析等功能;在海上,有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小物标雷达系统等;就连植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同样向智能化迈进,还有农业物联网管理、数字牧场等相继落地。

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浙江将重点建好“一朵云”、画好“一张图”、治好“一张网”。具体来说,就是初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形成覆盖全省、上下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三农”大数据体系;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农业农村管理数据和空间数据上图入库,实现全省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网络化、空间化和可视化;同时运用现代遥感、北斗导航、远程监控、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作业方式数字化、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

治理数字化:看不见的“精算师”

萧山区浦阳镇是杭州的南大门,与之接壤的便是绍兴诸暨市,由于距离城区较远,过去,浦阳群众办事很不方便,但2018年6月过后,大伙儿都说省心不少。为啥?镇里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区首创镇街行政审批“一窗通”系统,33个事项家门口即可办成。

记者看到,这些行政审批事项中,有土地承包经营审批,有党组织关系迁移,有低收入农户证明,也有劳动合同鉴证等,基本囊括了日常所需。以往办个事,要拿哪些材料、具体找哪个部门,老百姓东跑西跑、一头雾水。现在,只需用手机扫下这些事项的二维码,办事指南、基本流程、所需资料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跑空趟的情况。

看到老百姓拍手叫好,今年,浦阳当地政府继续大胆创新,开通群众需求量最大的社保窗口,并将行政智慧服务审批点向行政村和社区一级延伸。首批4个村级服务网点,分别设立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站点日常工作,最大程度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从直观感受上说,大伙儿办事方便了、快捷了,政府行政效率提升了,而背后,说到底,浙江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升级中,一条最为核心的经验: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2016年,针对县乡断层、条块分割等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难题,浙江运用矩阵化管理理念,把乡镇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组建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形成覆盖县乡、功能集成、工作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

如此一来,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相应的功能模块划分、工作流程再造和工作机制完善,把原来分散的力量有机融合,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推进工作重心和力量下沉,既弥合了县与乡之间的“断层”,又解决了乡镇“看得见、管不着”和责大权小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浙江一方面注重发挥地方的能动性,允许各显神通,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的治理之道。另一方面,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定位,用信息化的手段,畅通群众反映诉求、参与治理、加强监督的渠道,从而实现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共治转变。

生活数字化:看不见的“大管家”

许多大公司,有刷脸打卡,但有听过刷脸看病么?2月20日上午,长兴县无卡就诊系统正式上线。无需手机、身份证和医保卡,患者只要对着摄像头“刷刷脸”,即可确认身份信息、关联社保账户,实现全流程无卡化就诊。

记者了解到,无卡就诊系统由长兴县四部门联合共建,其中,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打通数据、开发平台,公安局提供人脸信息库,医疗保障局实现医保脱卡结算,卫健局做好医疗终端服务。此外,该系统还推出了医后付和信用支付等功能,将多次付费优化为就医结束后一次性结清,并设置信用额度,让老百姓在紧急情况下也能看好病、拿到药。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看病难、看病烦是大伙儿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如今,随着医疗资源的下沉,浙江老百姓不仅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还因为有了数字化的嫁接,省了一大笔钱。长兴县太湖街道村民蒋建新就深有同感,不久前,他不慎骨折,拍完片子,没有胶片,只有一个二维码和一串文字报告,为此可节省40多元。

就医只是数字带给浙江乡村的一个变化。像购物,浙江有日趋成熟的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早些年,淘宝、京东、村邮乐购、丰收驿站等主体相继落地,电商火爆至今;像高速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浙江农村地区890万户,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2440万个;像农村文化礼堂,浙江已累计建成1.1万多家,成为百姓秀文化、晒家风、寻乡愁的大舞台;像交通,早在2017年,全省2.8万个建制村就全部通上客车。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士表示,浙江将继续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模式数字化变革。深化乡村“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覆盖。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和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智慧云建设,加快图书馆、文化馆、阅览室等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并接入基层文化服务站点。

当然,浙江乡村的数字化畅想仍在化茧成蝶,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因为有了数字化的翅膀,传统农业会更加高科技,传统乡村会更加智能化,乡村生活同样也会更趋于时尚与潮流,让我们共同驰骋在信息高速上,期待乡村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浙江数字化数字
Mother
Task 2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