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对小麦生长期的影响及对策
2019-01-05
柘城县位于商丘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15°06′~115°32′,北纬 34°~34°15′,总面积1 027.41 km2。柘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4.6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986.5 h,日照百分率为44.9%,全年≥0 ℃的平均积温为5 344.10 ℃,全年≥100 ℃的活动积温为4 778.60 ℃,能够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一年多熟对积温的需要。近几年,柘城县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18 d,最长年份达250 d,最短年份199 d,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温、降雨季节变化明显,自然资源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柘城县20年年平均降水量799.02 mm,多雨年份年降水量达1 225.5 mm,少雨年份平均降水量531.8 mm,同时,全县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6.91%,以利作物幼苗的生长和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分析
柘城县小麦生产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努力。从气象因素看,全县小麦生产总体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近10年,柘城县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的灾害主要有干旱、冻害和夏秋内涝。
(一)干旱
柘城县最为典型的是2014年的冬春季节连续干旱,其中严重干旱面积0.14万hm2。2015年全县干旱面积0.058万hm2;2017年全县小麦受旱面积达0.104万hm2,其中严重干旱面积0.035万hm2。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抗旱浇麦工作高度重视,柘城县有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干旱年份小麦实现了增产。
(二)冻害
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柘城县小麦冻害连年发生,但面积不大,对小麦生产的整体影响不大,但对区域或农户造成的损失较大。柘城县小麦2005年、2006年、2008年越冬期遭遇冻害,2007年3月、2009年3月和2012年4月全县发生“倒春寒”,2011年、2018年冬季全县小麦遭遇冻害,2011年4月中旬“春寒”发生,对个别品种为害较重。
(三)夏秋内涝
2017年秋季内涝造成全县0.058万hm2农田积水,造成小麦播种严重推迟。气象灾害频繁的原因除天气因素外,耕作栽培因素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主要是耕地质量较差,耕作比较粗放,大部分采取旋耕,耕层较浅,耕后没有耙实;表层土壤疏松,土壤孔隙度大,保水保肥及保温性能差,土壤失墒较快,易干旱,土热容量变小,对冷空气的抵抗能力弱,旱冷叠加,加重麦苗冻害;秸秆还田质量差,掩埋较浅、粉碎不细、土壤不实容易形成空悬苗;播种量加大及肥料施用不合理导致冬前弱苗或徒长苗,抗逆能力下降。
二、对策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农业灾害多发生,农民群众对小麦栽培技术的简化,给今后小麦的生产带来新的课题。我们必须立足于防灾减灾,走一条农机农艺相结合、相配套及栽培技术简化高效的栽培技术新途径。
(一)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柘城县适宜种植半冬性小麦,主要品种有众麦1号、矮抗58、周麦22、周麦27等。
(二)大力推广小麦规范化技术
把提高耕地质量与播种质量作为小麦防灾减灾夺取丰产丰收的保障和基础。
1.科学秸秆还田。还田质量要做到茎秆全部粉碎深埋,最好采取深耕,耕层深度在25 cm以上。旋耕必须耙实,切实提高整地质量。
2.必须坚持足墒下种。根据“宁可稍晚播几天,也要保证足墒播种”的原则及时浇灌增底水。
3.坚持适期播种。当前小麦生长管理的主攻目标仍然是争取足够的成穗数,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光温资源培育壮苗,奠定小麦高产的基础。
4.合理密植。当前小麦主导品种的主茎穗和分蘖穗在穗粒数和粒质量上差别明显,应根据播种期、整地质量、品种特性合理确定小麦播种量,确保足够的基本苗,促进成产三要素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农艺农机相结合
在促进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过程中,要认真解决当前耕作中存在的旋耕不实和秸秆还田后的播种质量差等问题,研究推广适合夏秋双高产并适宜机械化种植管理的新模式,提高秋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
(四)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的灾害预防措施
沙土地冻害是土壤特性,黏土地冻害是由于耕作粗放和冬前灌溉后土壤龟裂造成的。前者预防的重点是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施肥等,后者预防的重点是提高整地质量、播种质量、足墒下种、足量播种、科学灌溉等。因此,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质麦田灾害发生的原因,从播种环节着手,制定不同的避灾减灾措施,以提高小麦抗灾减灾能力,达到小麦丰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