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种业市场现状与发展思考
2019-01-05于海飞王令涛
于海飞 王令涛
(1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周口 466000;2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郑州 450000)
我国小麦的产量和消费量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25%。根据国家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河南麦区正处于黄淮优势种植区范围,既是全国最大的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小麦种业市场最为活跃区域[1]。河南小麦种业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制种数量和市场化程度均居于全国前列,如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保持良性发展,推进小麦种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牵涉全省农业发展,关乎粮食核心区生产安全。
1 河南小麦种业市场发展现状
1.1 小麦新品种选育成果显著河南是全国育种大省,依托得天独厚的生产和区域优势,在小麦品种选育上更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2015-2019 年上半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172 个,国审小麦品种69 个,其中近3 年的审定品种数量保持在平均50%以上的新增速度。种业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院企合作、科企合作有效助推了河南小麦商业化育种进程。
1.2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提高2016 年新《种子法》施行以来,河南种业市场对品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型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不再仅看重作物产量,对品种的综合抗性、专用品质有了更高要求。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团队率先响应市场,通过人才流动、合作交流、定向选育等形式,迅速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利用联合体试验、绿色通道、引种备案等途径推陈出新,育、繁、推一体化进程明显提速。从近3 年河南省品种审定数量分析,企业自主选育的品种比例达到57.5%,并保持逐年递增的势头。
1.3 市场监管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一是强化法律宣传。通过服务引导、讲法学法,不仅增强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治种的意识,更提高了种子生产经营者和使用者守法经营、依法维权的能力。二是不断健全机构,强化种子质量监管。目前全省共有188 个种子执法机构,在岗执法人员1906 人,建设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项目9 个,市、县种子质监站26 个,初步形成了全省种子质量检验监控体系。三是执法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省、市、县(区)3 级严格按照“属地管理、检打联动、部门协调、标本兼治”的原则,抓好源头控制和市场监管,全年开展春秋两季种子市场检查专项行动,采取县级自查、市级互查、省级督查的形式对种子市场进行服务监管。
1.4 小麦种子销售渠道呈现多元化近几年随着种子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小麦种子的销售渠道、推广模式、经营主体等都呈现多元化态势。就河南小麦种子市场调研,联繁联销共赢模式、销售外包合营模式、新媒体网销直营模式、土地托管互作模式等创新运营方式得到很好的践行。各种子企业、渠道经销商不再把单纯的种子零售作为销售的核心,通过田间观摩、科技服务、会议预定、大型路演、抽奖促销、新媒体直播等多形式销售渠道参与市场终端竞争,经营单位也已经由传统代理商外延至合作社组织、种粮大户联盟、土地托管单位、种粮订单企业、农资新媒体等涉农新型主体。
1.5 种子企业综合实力逐步提升从2010 年开始,河南种业就已经步入了行业整合的快速道,秉承着“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扶持一批”的政策引导原则,遵循着“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市场化竞争规则,截止到2018 年全省共计备案种子生产经营单位24533 个,其中分支机构备案15 个,委托生产备案273 个,委托代销备案2584 个,经营不分装种子备案21661 个。全省持证种子企业有398 家,其中省级办证121 家,市、县级办证277 家;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6 家,有9 家种子企业被评为全国AAA 级,6 家被评为AA 级企业。种子企业已经成为新品种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的主导力量,企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1.6 政策引导助推小麦种业良性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扩大优质小麦生产是近几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提出的涉农改革重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出台了鼓励优质专用小麦种植的相关政策,通过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推荐、惠农补贴等措施提高了河南小麦综合生产和竞争能力,助推了河南小麦种业多元化经营的良性发展[2]。
1.7 种子基地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以打造省级核心小麦繁育基地为目标,全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的小麦种子繁育基地,从近几年的小麦种子生产数据分析,全省种子生产进一步向焦作、新乡等优势区域集中,基地的生产条件、种子检验、物流管理等得到显著提高,种子的生产质量和数量得到有效保障,小麦种子核心基地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种子供需基本平衡成为新常态,种子基地科学化管理成效显著,各级农业部门开展的统防统治工作为种子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3]。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小麦新品种同质化严重种业发展,品种先行。近年来河南小麦新品种如雨后春笋般涌向市场,但是,小麦品种数量的递增速度与品种质量的提升并不平衡,小麦新品种之间同质化严重,真正抗性强、品质优的综合型品种依然不能满足基层农民对优质高产的需求。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上亲本材料选择过于集中单一,不能有效提升品种抗性、产量、品质在大田生产上的综合表现,市场缺乏区域性、专用型品种。
2.2 小麦种子经营手段有待规范河南小麦种子市场近20 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种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随着近几年更多的小麦新品种上市,市场销售压力不断突显,新型的经营手段层出不穷,但仍有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存在法规风险。虚假广告宣传、订单回收欺诈、假劣套餐销售等坑农害农新发案件增多,各级种子管理部门需针对市场新形势,加强综合执法力度,做好基层农民法律法规培训,逐步规范各类经营行为。
2.3 小麦种子价格波动较大合理的品种利润决定着公司的成长速度,对于开展商业化育种的种子企业,科研经费更需要品种盈利作为支撑。近几年河南小麦种子的销售价格一直回落,导致利润空间压缩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基层农民购买力下降;其二,由于小麦新品种井喷上市,部分基地型、生产型单位开始购买品种权参与市场经营,受销售渠道不健全制约,此类单位基本上把产品优势集中在种子价格上,恶性价格竞争影响种业的良性发展。
2.4 种子侵权形式另辟新径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治理,假冒伪劣种子的侵权销售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销售渠道和经营主体的不断变化,新型的侵权违规行为快速滋生。部分以土地托管单位、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联盟为主体的生产服务型组织打着内部供应的幌子销售侵权未包装种子;一些号称“新农资人”的基层经销商通过微信群、直播平台等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假劣农资众筹、侵权种子直销。这些新型的种子侵权行为基本上不经过传统零售渠道开展销售,市场不易发现,查处难度较大。
2.5 依法治种水平亟待提高当前,随着各级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种子专业执法队伍逐渐壮大,但是基层综合执法水平与行业发展需求仍存在差距,提高依法治种水平、“放、管、服”同步推进必将成为执法队伍的建设重点。结合现状,应结合新《种子法》对种子质量追溯和生产经营备案的具体要求,做到管理前移,一手抓服务引导,一手抓市场监管,尽最大可能地消除违法违规行为的滋生空间。
2.6 种子生产避险机制不健全河南省常年小麦种子生产量在8 亿kg 左右,其中本省需求量在5 亿kg左右,其余的种子外调到周边其他几个省份。经过10 几年的基地沉淀,河南省的种子生产已经逐步向优势繁育区域集中,但是部分基地仍存在分布较为分散、“四化”水平不高的问题,种子生产数量难以汇总分析,生产成本控制难度大,风险规避机制和保险机制不健全。
3 河南小麦种业市场发展思考
3.1 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研发能力将提升种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作为助推行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撬杠,加强方向引导,出台激励措施,从市场需求、人才交流、种质创新等诸方面提供全方位政策和平台支持。一方面坚持市场导向,利用大数据细分需求市场,开展精准推广,加快优质抗逆型、绿色专用型、区域高适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合作,促进人才流动,通过种质资源共享、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打通商业化育种的快速道。
3.2 弥补发展短板,提升竞争实力从河南种业的综合实力分析,虽然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但并不全面。在依托自身努力弥补发展短板外,推进资源整合、强化优势合作势在必行。下一阶段,河南种业应从创新发展理念、渠道布局规划、品种定向选育、市场推广手段等方面拓宽发展空间,坚定地向高效率、精准型、产业链、高品质等为核心的新型种子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实力,着眼综合发展,资源深度融合是河南种业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
3.3 强化质量管理,提高推广水平近年来,河南省为了加大种子质量控制,充分发挥了种子质量检验机构3 级联动的监管作用,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种子监督服务体系。在做好种子质量监管的同时,种子企业本身更应将产品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无论市场面临何种困境,坚持不懈地强化质量管理仍然是企业发展之根本[4]。在保障种子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推广手段。少一些攀比性的宣传内耗,多一些基层科技服务;少一些短视的“套路”手段,多一些迎合市场的运营革新,在产品、质量、渠道等重点环节下狠功夫、施大举措。
3.4 推进兼并重组,扶持优势种业利用政策引导、资本介入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行业兼并重组,摒弃大、全、空式的泡沫联姻,以资源融合为重组宗旨,以弥补短板为兼并目的,推动河南种业快速发展[5]。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深化科企合作,促进企业间种质材料、试验网点、分子检测、示范鉴定等育种资源的交流共享。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经营环境,依法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强对优势种业、主导品种的护航力度。
3.5 加强种业监管,发挥行业自律首先严格执行品种审定、备案、引种流程,按照各项条例要求批证办证,坚决把好品种、企业的入门关。其次依托质量追溯、经营备案等控制手段,利用省、市、县3 级监管网络,加大检查力度,通过法规条例培训、典型案例分析、基层服务引导开展疏导型、前置化管理。最后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自律作用,对本行业产品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重点曝光违法、违规行为。
3.6 政府主导打造交易服务平台一是打造育种数据服务平台,快速助推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精准化育种[6];二是打造种质材料交流平台,实现亲本材料、远缘材料、组合世代、提存优系等育种材料的多形式交流;三是打造品种权交易服务平台,利用政府的公信力搭建信息桥梁,既有利于实现品种权价值的最大化,保障科研资金支撑,又有利于提高河南省种业自主育种创新能力,增加品种定价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