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五谷568 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9-01-05杨晓萍于水华杨万平李世程
杨晓萍 于水华 杨万平 李世程
(1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酒泉 735000;2 甘肃省酒泉市种子管理站,酒泉 735000;3 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 730070)
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经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玉米品种五谷568,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该品种的自主知识产权。五谷568 是粮饲兼用型玉米,2015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 015024;2014 年、2015 年经陕西、甘肃、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陕审玉2014014、甘审玉2015021、蒙审玉2015029 号。该品种籽粒品质好、产量高,是一个适应性好,种植范围较广的品种,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春播区,黄淮海夏播区种植。2018 年在全国种子协会组织的“寻找2018 玉米高产品种测产活动”中获西北灌区排行榜第1 名,每667m2平均产量1311.02kg,该品种在生产上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
1 育种目标及选育经过
针对目前玉米抗青枯病、抗倒伏、抗旱能力差,籽粒脱水慢、品质差等问题,提出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选育的目标。
五谷568 是以H9310 为母本、WG603 为父本,经甘肃和海南多世代、多环境选育,于2008 年组配杂交成功的玉米品种。2009 年在东北、黄淮海和西北试验基地开展多生态区多点鉴定试验,综合性状表现好,抗性突出,比对照郑单958 增产显著,暂定名五谷568;每667m2平均产量897kg,较对照郑单958 增产16.2%。2010 年开展了多点品比试验,比对照郑单958 增产显著,综合抗性突出,每667m2平均产量866.2kg,较对照郑单958 增产12.8%。2012年在甘肃省组织的全省玉米区域试验中,每667m2平均产量1181.8kg,较对照先玉335 增产10.5%,居参试12 个品种中第2 位。2015 年4 月13 日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玉2015021。2013 年起参加西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显著,每667m2平均产量1035.4kg,较组均值增产2.06%,平均生育期135.2d,比对照先玉335 早0.7d。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该品种有效积温2700℃以上,在西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3d,与郑单958 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9cm,穗位高120cm,成株叶片数19.3 片。果穗柱型,穗长19.3cm,穗行数16~18 行,行粒数36.5 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2g。
夏播区生育期94.5d 左右。成株叶片数20 片,叶片上冲,雄穗分枝数2~5 个,分枝长,花药红色,花粉量大,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9.5cm,穗粗5cm,粒行数14~16 行,穗轴红色,轴细粒深,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9g。
2.2 品质 2014 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进行品质分析:籽粒含粗蛋白8.89%,粗脂肪4.20%,粗淀粉74.10%,赖氨酸0.30%,容重752g/L。
2.3 抗性 抗青枯对比优势突出 2014 年黄淮海地区青枯病严重爆发,五谷568 没有受到影响,2016年西北青枯病流行并爆发,五谷568 对比明显,抗青枯能力突出。
抗倒伏能力强 穗位低,穗位占株高比例低,植株重心低,根部节间短,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支撑根发达,稳定性好。
抗旱能力强 五谷568 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表现突出。据2016-2017 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武威市黄羊育种试验站开展的甘肃西部抗旱型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及筛选试验。对参试五谷568、五谷704、陇单9 号、先玉335、武科8 号5 个品种进行水分胁迫试验,综合评价出五谷568 的抗旱性优于其他品种[1]。本研究为甘肃西部地区玉米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该地区抗旱型玉米品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3 产量表现
2013-2014 年参加国家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 年每667m2平均产量1056.3kg,比对照先玉335 增产5.5%;2014 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31.8kg,比对照先玉335 增产6.2%。2017 年参加甘肃省农技中心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在8 个参试玉米品种中,五谷568 无论是生物鲜重还是籽粒产量及单株生物干重都表现优良,居第1位。2018 年在全国种子协会组织的“寻找2018 玉米高产品种测产活动”中获西北灌区排行榜第1 名,每667m2平均产量1311.02kg。
4 栽培技术
4.1 选地播种 该品种选择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春播区在4 月中下旬至5 月初,土壤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开始播种。采取种肥分层同播或肥料侧播方式,肥料与种子相距8~12cm 为宜,严禁尿素与种子混合播种。夏播区在6 月上旬至中下旬播种。
4.2 合理密植 春播区适宜密度为5000~5500株/667m2,一般行距60cm,株距20~22cm。夏播区适宜密度4500 株/667m2,一般行距60cm,株距24.7cm。
4.3 肥水管理 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以有机肥为主,N、P、K 配合施用[2],做到磷肥深施、前氮后移、适当补钾。种肥占总施肥量30%,使用复合(混)肥或磷酸二铵,尿素和碳酸氢铵不宜作种肥;拔节至大喇叭口期追施壮秆攻穗肥,追肥占总施肥量60%,以追施速效氮尿素和碳酸氢铵为主,适当补施钾肥;扬花灌浆期酌情追施增粒肥,追肥占总施肥量10%,以追施速效氮尿素为主。肥料要深施,以提高肥效。苗期适当蹲苗有利于根系发育。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扬花吐丝期、灌浆期要及时浇水、追肥,确保水肥充足。
4.4 田间管理 播种后采取直接喷施封闭性除草剂进行除草,如果播种后没有打封闭性除草剂,在3~5 叶期及时喷施苗后除草剂防治杂草,5 叶期以后极易产生药害,不宜施药,喷药时避免药液打到玉米幼苗上,以防引起药害;出苗后选择广谱、高效、低毒阿维菌素、哒螨酮、虫螨克星等杀虫剂,防治苗期灰飞虱、蓟马、红蜘蛛等害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扬花灌浆期做好玉米红蜘蛛、玉米螟、棉铃虫、双斑萤叶甲等害虫防治。
4.5 及时收获 玉米雌穗苞叶全部发黄1 周后,籽粒乳线完全消失,黑色离层出现时开始收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晚收,促进玉米后熟,降低籽粒含水量,提高商品品质和产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