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出版物中的术语亟待规范*
——生长因子、植物激素、生长素、生长调节剂、生长激素篇

2019-01-05袁瑞奇宋志波胡素娟韩玉娥贾身茂

中国食用菌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

袁瑞奇,刘 芹,宋志波,胡素娟,韩玉娥,贾身茂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科学技术术语(term),也称科学技术名词,这里的名词不是noun而是term。规范使用科学技术术语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受科技信息的传递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受国务院的委托,并邀请了中国科协等部门于1985年组建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30多年来,该机构卓有成效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已公布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上百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其中部分学科出版了海外版)100多册,还有不少学科的科学名词即将陆续公布出版。

国务院于1987年8月12日 [国函 (1987)142号]明确批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1]。

1990年6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在联合通知[2]中明确提出3点要求。

1)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

2)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

3)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

由于食用菌学科还未列入国家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还没有审定出版《食用菌学名词》,在食用菌出版物中常沿用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真菌学等学科已公布的科学术语。在引用时由于对其内涵理解不透,不能正确使用,常出现一些概念混淆的现象。如在一些食用菌出版物中,论及营养生理时,常使用“生长因子”“植物激素”、“生长素”、“生长调节剂”、“生长激素”等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术语,但其论述的概念有时往往与原词所指称的不符。科学术语是特定专业领域中科技概念的词语指称,即科学技术概念在语言中的名称。而且要求一个概念仅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名称。上述列举的几个术语有些属于微生物学领域,如生长因子;有些属于植物生理学领域,如植物激素、生长素、生长调节剂;有些则属于生理学领域,如生长激素。在食用菌学还未列入国家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还未审定《食用菌学名词》的条件下,而为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12723--2006《食用菌术语》,则偏重于产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对一些学科上使用的术语还欠完善。很多科学技术术语是从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真菌学等学科引用而来,这是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必然经过的过程。食用菌学是以真菌学理论为指导以微生物学无菌操作为核心技术的应用学科,在还未列入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还未系统审定学科术语的条件下,使用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真菌学的术语时,一定要准确了解其所指概念,否则极易出现张冠李戴,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误。通过列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种食用菌出版物上经常出现的一些概念混淆的术语,以引起同行重视,共襄建立食用菌学科及其术语规范化的重任。不当之处,敬请学者及专家指正。

1 食用菌出版物中常引用的几个科技术语之学科及释义

1.1 生长因子

《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的释义:“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亦称‘生长因素’。对某些微生物虽供给它们以合适的水分、碳素、氮源和无机盐,但仍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必需加入少量的有机物(如酵母粉或动物肝的浸出液等)才能生长良好。这些有机物是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的特殊营养物,一般称为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根据其化学结构及代谢功能可分为三类,即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3]。

《微生物学词典》(1990) 的释义:“生长因子微生物维持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需要量又不大的特殊有机营养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及代谢功能,可分为3类:即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还有一些其他生长因素,如有些微生物需要卟啉或其衍生物,有些瘤胃的细菌则需要四碳到六碳的脂肪酸”[4]。

1.2 维生素

《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 的释义:“维生素(vitamin),旧称‘维他命’。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已知的二十余种维生素,大致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前者能溶于脂肪,包括维生素A、D、E、K等;后者能溶于水,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烟酸、叶酸、泛酸、生物素、胆碱等,它们大多是某些辅酶的组成部分。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称维生素缺乏症。避免维生素缺乏的合理方法为膳食多样化,并注意减少失误烹调加工中的损失。病人、特殊工种劳动者、儿童和孕妇等的需要量较常人为高。许多维生素现在已可提纯或人工合成,这些纯品和一些富含维生素的制剂(如鱼肝油和干酵母),均可供防治维生素缺乏症之用”[3]。

《微生物学词典》(1990)的释义:“维生素是一类(相互无关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少数的)这类化合物的某些或全部是微生物正常代谢和生长所必需的作为辅酶或辅酶的组分起作用。大部分微生物能合成它们所需的维生素,那些不能合成的特殊维生素必须从环境(如培养基)中获得(在有些情况下,维生素的前体可以代替维生素本身,例如对氨基苯甲酸有时可满足微生物对叶酸的需要)。微生物是某些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例如维生素B12显然只能由某些微生物合成。需要外源供以特定维生素才能生长的微生物可用于测定这种维生素”[4]。

1.3 生物素

《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 的释义:“生物素(biotin)B族维生素之一。肝、肾、酵母、牛乳中含量较多。是生物体固定二氧化碳的重要因素。易同家禽卵中的一种蛋白质结合,大量食用生蛋白可阻碍生物素的吸收而导致生物素缺乏症,如脱毛、体重减轻、皮肤发炎,甚至死亡。人类很少发生生物素缺乏症”[3]。

《微生物学词典》(1990) 的释义:“生物素(维生素H,辅酶R)参与转羧基反应和(非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固定反应中的一种辅因子,通过它的羧基结合到脱辅基酶蛋白的赖氨酸的ε氨基上。结构式略。许多真菌,特别是酵母,如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大多数假丝酵母和某些藻类以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和梭菌属(Clostridium),都需要生物素作生长因子。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微生物可以合成生物素。他的前体推测是脱硫生物素 (dethiobiotin) (不存在有硫原子的生物素)”[4]。

1.4 环腺苷酸

《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 的释义:“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 ‘腺苷-3,5-环化一磷酸’的简称,亦称‘环腺一磷’。一种环状核苷酸。以微量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中。体内多种激素作用于细胞时,可促使细胞内生成此物,转而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与物质代谢,故有人将其称为‘第二信使’,而称激素为‘第一信使’”[3]。

《微生物学词典》(1990)的释义:“环腺苷酸(环腺一磷) cAMP 3,5-环腺苷-磷酸 [结构见附录Ⅴ (3)]。在代谢的调节控制中起重要作用”[4]。

1.5 植物激素

《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的释义:“植物自身产生的调节物质,它以低浓度来调节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激素 (plant growth hormone,plant hor-mone,phytohormone)通常从它产生的地方运到它起作用的部分。已发现的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5类。习惯上常把人工合成的类似植物激素作用的物质同植物激素相混淆,实际上前者是‘生长调节物质’”[3]。

1.6 生长素

《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的释义:“生长素(aux in)一种植物激素。即β-吲哚乙酸,简称IAA。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已能人工合成。他的发现,推动了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及其在农业实践上的广泛应用”[3]。

1.7 生长调节物质

《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的释义:“生长调节物质(growth regulating substance,plant growth regulator)亦称“生长刺激剂”、“生长调节剂。一些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相似的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只要很微量就能促进、抑制或改变植物的某些生理过程。随植物种类、器官和生理状态,药剂的浓度和用量,可产生促进生长、抑制生长或杀死植物的作用。常用的有萘乙酸、2,4-D等。应用在促进插枝生根,防止器官脱落,抑制芽的萌发,提早植物成熟,诱导无子果实,刺激花芽形成及杀死田间杂草等方面”[3]。

1.8 生长激素

《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 的释义:“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之一。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保留体内蛋白质储存,使骨骼迅速增长等功能”[3]。

以上列举的术语,按学科可区分为3个领域。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属于微生物生理生化领域的术语,序码03.118。生长因子根据其化学结构及代谢功能可分为3类,即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

植物激素(phytohormone)和生长调节剂(growth regulator) 属于植物生理学领域的术语,其序码分别是09.323和 09.309。

已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五类。而生长素(auxin)是一种植物激素,即 β-吲哚乙酸 (indole-3-acetic acid;β-indoleacetic acid),简称IAA。

生长调节剂(growth regulator),是一些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相似的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常用的有萘乙酸、2,4-D等。生长调节剂也称生长调节物质或生长刺激剂(growth stimulating substance)。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是属于生理学内分泌领域的术语,其序码是11.063。是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之一。心理学中也有这个术语。

由于 《微生物学名词》(1988)[5]、《植物学名词》(1991)[6]、《生理学名词》(1990)[7]中多数术语列举的只有术语和英语对应词,所以以上术语的释义均来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生物学词典》和199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词典》。

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名词》 (第二版,定义版)[8]一书中有“生长因子”等微生物学科中术语的定义,其语言更精炼,因时间在引用的几种食用菌出版的图书多年之后,故未抄录。

2 食用菌出版物中不规范使用科技术语举例

2.1 《食用菌生物学基础》(1981)中的“生长素”

该书的“第四章食用菌与生态环境”之“第一节食用菌对理化环境的要求”中之“五、营养”的“(四)生长素”[9]中,第一段中有:“有些食用菌还需要一定量维生素和核酸等有机物质,需求量虽然很少,但不可缺少”。第三段中有:“核苷和核苷酸是促进食用菌子实体发育的生长因子,特别是环腺苷酸(cAMP)它有生育激素的功效,能使原来不能生育的单核菌丝发育成子实体。”第四段中有:“此外,有些生长刺激素对食用菌菌丝体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如三十烷醇、α-萘乙酸等”。

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即β-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β-indoleacetic acid),显然不能包括“维生素和核酸”,也不能包括“核苷和核苷酸”,也不包括“生长刺激素对食用菌菌丝体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如三十烷醇、α-萘乙酸等”。这里的“生长刺激素”是一个不规范的术语,《简明生物学词典》(1983)中没有这个术语。

2.2 《自修食用菌学》(1987) 中的“生长素”

在该书的“第二部分基础篇”之“第三章食用菌的生理”之“第二节营养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的“三、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中“(四) 生长素”[10]中第一段叙述:“在适当的水分、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条件下,有些食用菌仍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这是由于培养基中缺少食用菌所必须的某些特殊物质,如维生素、核酸等的缘故。同碳源和氮源相比,在培养基成分中还包含着需要量很少,但对食用菌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又有显著的影响的有机化合物。我们把这些物质称为生长素。维生素和核酸就属于这一类。此外,还需要一些其他的生长调节的物质。”该部分第五段还有记述:“核苷和核苷酸是促进食用菌子实体发育的生长因子,特别是环一磷酸腺苷(cAMP)它是子实体形成的诱导物。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环一磷酸腺苷时,能促进菌丝形成子实体。”第七段中还有:“此外,还有些生长刺激素对菌丝体的生长发育也有促进作用,如三十烷醇、萘乙酸、吲哚乙酸、蘑菇健壮素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比久(N-二甲胺琥珀酸胺基) 等”。

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不能包括“维生素、核酸”。这里把“生长素”与“生长因子”两个概念混淆了。“核苷和核苷酸”不能包括在“生长素”内。“三十烷醇、萘乙酸、吲哚乙酸、蘑菇健壮素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比久(N-二甲胺琥珀酸胺基)等。”这些物质中,除了“吲哚乙酸”是生长素,其他都不能包括在“生长素”中。

2.3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1988)中的“生长因子”

该书“第五章食用菌的生理”之“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利用及代谢”之“四、生长因子”[11],一开始写到:“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和生长因子。二者是有区别的。对于维生素所需要的浓度一般是微摩尔或更少,它们主要起辅酶的作用。对于生长因子,所需浓度较高,可达100μmol·L-1,它们作为结构组分如嘌昤、嘧啶和氨基酸等”。以下分为2个小标题:“(一)维生素B1”和“(二)生长激素”。在“(二)生长激素”之下又分为2个标题叙述,如下。

萘乙酸(NAA)目前萘乙酸、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B)及赤霉素(GA)等生长激素在食用菌栽培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不同的生长激素对食用菌的生理效应有所不同(表5-26)。

环腺苷酸(cAMP)环腺苷酸是促进食用菌子实体发育的生长因子,具有生育激素的功能。

以上文字叙述中有几个术语的概念是混乱的。按照“生长因子根据其化学结构及代谢功能可分为三类,即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的释义,在“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和生长因子。”句中,把“维生素和生长因子”并列是不恰当的。把环腺苷酸(cAMP)归入生长激素标题之下也是不对的。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之一。因此“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也不能列入“生长因子”之中。

把“萘乙酸、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B) 及赤霉素(GA)”归入“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也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2.4 《中国菇业大典》 (2010) 中的“生长素类”

在该书上册“第一篇基础篇”之“第3章菌类的生物学特性”的“第六节菌类的生活条件”的“一、营养因子”中有“(四) 生长素类”[12]。“生长素类”标题之下其正文共14行分四段叙述。

第一段叙述中有:“生长素类不是菌类的营养物质,而是一类化学性质十分复杂,用量甚微,但对菌类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的有机物,这类化合物又被称为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或嘧啶)、卟啉及其衍生物、固醇及胺类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第二段叙述有:“硫胺素(维生素B1)是脱羧酶辅酶,而脱羧酶是菌类碳代谢不可缺少的酶类。菌类一般不能合成硫胺素,缺乏时使生长发育受阻,甚至不能出菇。外源加入浓度一般为0.01 mg L-1~0.1 mg L-1。有些菌类还须加人微量核黄素(维生素B2)、泛酸(维生素B5)、吡哆醇(维生素B6)、生物素(维生素H)、烟酸(维生素pp)、叶酸、尼克酰胺、β-氨基苯甲酸、氰钴氨素(维生素B12)等”。

第三段叙述有:“核酸和核苷酸是促进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生长因子,特别是环磷酸腺苷酸(c-AMP),具有生物激素的功用,能使某些原来不能出菇的单核菌丝产生单倍子实体。在培养基中加入10 mg L-1~5 mo1·L-1的c-AMP和茶碱,能诱导美味牛肝菌子实体形成。此类生长素在马铃薯、麦芽、豆芽、酵母、米糠、麦麸等植物性材料中含量很丰富。”

第四段叙述有:“目前,在菌类生产已广泛使用的生长激素有萘乙酸(NAA)、激动素(KT)、赤霉素(GA),吲哚乙酸(IBA) (按:应为IAA) 和三十烷醇等,可单一或混合使用,对菌丝生长和原基分化有促进作用,但在使用浓度不当时,则不产生刺激效应或起抑制作用”。

上文第一段中把“生长素类”与“生长因子”混同为同一外延的概念。第二段中的B族维生素,不应属于“生长素类”。第三段中的“核酸和核苷酸”也不属于“生长素”;这一段中还出现“生物激素”的术语,在《简明生物学词典》中是没有“生物激素”这个术语的。第四段中的“萘乙酸(NAA)、激动素(KT)、赤霉素(GA),吲哚乙酸(IBA)和三十烷醇等”,不应属于“生长激素”。这些物质中只有“吲哚乙酸(IBA)”是生长素,“萘乙酸(NAA)”是生长调节剂,“激动素(KT)”是一种细胞分裂素,“赤霉素(GA)”是一种植物激素,“三十烷醇”也是一种生长调节剂。

该书2016年第2版第144页~145页之“四、生长素类”中,除把“菌类”改为“菇菌”外,其他文字未见改动,保留了“(四)生长素类”这一部分原文[13]。

《中国菇业大典》的作者之一陈士瑜先生,为《中国食用菌百科》撰写的条目“2-254食用菌生长发育的营养条件”中也有“生长素类”[14]的条目,其文字除第一段没有“生长因子”外,其余文字基本上与《中国菇业大典》初版中的上述文字相同。

以上列举的4种食用菌专著中,在叙述“营养”的部分时,作为食用菌的营养之四,其标题就分别使用了生长素、生长因子和生长素类3个术语。

植物激素研究从“生长素”开始,是1934年在研究燕麦胚鞘向光性中发现的,即吲哚乙酸(IAA)。20纪50年代又确定了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为植物内生激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乙烯和脱落酸又被列入植物激素的名单中。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作为标题列为食用菌营养之四是不妥的。“生长素类”和前述一样也是不妥的。

“生长因子”是一个大概念,生长因子根据其化学结构及代谢功能可分为3类,即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生长因子”是否可以列为食用菌四大营养之一,还需要细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3 结语与讨论

3.1 几个术语的学科和释义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在《微生物学名词》中,属于微生物生理生化领域的术语,序码03.118。生长因子根据其化学结构及代谢功能可分为3类,即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

植物激素(phytohormone)和生长调节剂(growth regulator),在《植物学名词》中,属于植物生理学领域的术语,其序码分别是09.323和09.309。

已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5类。而生长素(auxin)是一种植物激素。即 β-吲哚乙酸 (indole-3-acetic acid;β-indoleacetic acid),简称IAA。

生长调节剂(growth regulator),是一些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相似的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常用的有萘乙酸、2,4-D等。生长调节剂也称生长调节物质或生长刺激剂(growth stimulating substance)。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在《生理学名词》中,是属于生理学内分泌领域的一个术语,其序码是11.063。是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之一。心理学中也有这个术语。

3.2 关于术语的单一性原则

“一个概念仅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中文名称”,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中规定的一个原则。我国各学科使用的绝大多数术语都是通过对大量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引进而确定的汉语对应词。食用菌学也不例外,食用菌学作为一个在建设中的新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沿用植物学、微生物学、真菌学的术语是正常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术语不规范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沿用植物学、微生物学、真菌学的术语一定要符合这个术语所指称的概念。上述第2章中的举例大多是不符合这个原则的。

3.3 完善食用菌学科术语

为促进食用菌学科的建设和尽快发展,急需进一步重视术语的规范与标准化工作,建议在国家标准《食用菌术语》,(GB/T 12723-2006) 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一些常用的学科和行业术语。

3.4 加强食用菌生理生化领域的研究

食用菌科研滞后于生产,特别是我国驯化的一些食用菌的生理生化领域的研究十分薄弱,对一些基本生理过程缺乏了解,建议查阅梳理国内外有关食用菌生理领域的文献,进一步开展研究,尽快填补这一空白。

3.5 食用菌营养的内容

张树庭教授、P.G.Miles著,杨国良、张金霞等翻译的《食用蕈菌及其栽培》[15]一书,在“第三章真菌生物学基础”之“第七节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一、营养需要”中,讲了“(一) 碳”、“(二) 氮”、“(三) 矿物质”、“(四)维生素”。在“第六章环境、营养及化学因素对蕈菌结实的影响”之“第四节营养因素对结实的影响”中,讲了“一、养分浓度”、“二、碳源性质”、“三、氮源”、“四、矿物营养”、“五、维生素”。而另有一节“第五节化学因素对结实的影响”中介绍了“环状AMP的影响”。张教授的书的写法与编排是很严谨的,是符合科学的。

食用菌除以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作营养物质外,生长因子、植物激素、生长素、生长调节剂等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究竟有什么作用,有多大作用,那一阶段有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梳理现有成果并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在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建立我国的科学的结合实际的食用菌营养物质的体系。

3.6 重视现有科学术语的正确使用

加强对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科技名词的宣传工作,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正确使用规范的科学术语,是我们食用菌全行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
小知识:什么是生长激素?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用生长因子美容险毁容
中国农业大学揭示黄瓜局部生长素分布和花器官发生的调控机制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德朗热综合征1例
为什么向日葵能够不停地向着太阳转
矮小儿童可以打生长激素吗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浅谈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
生长激素释放肽-6对大鼠心率昼夜节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