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 度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局部冲洗治疗 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分析

2019-01-05张利群冯雅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氟康唑上颌鼻腔

张利群 冯雅江

有研究指出[1-3], 近年来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鼻窦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其中大部分是以曲霉菌感染为主, 且患病部位以上颌窦最为常见。目前, 该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患病部位窦内的全部真菌团块, 临床上可通过70 度鼻内镜手术治疗实现, 即将上颌窦口扩大开放后, 于70 度鼻内镜下用上颌窦探针及弯吸引头将上颌窦真菌清除冲洗干净[1]。但术后患者病窦内可能会有残留的真菌, 局部阻塞病变、低氧等环境易导致真菌再次大量繁殖, 因此术后常需要配合鼻腔冲洗[2], 以保证病变部位的清洁、通畅及抗菌。本研究将观察70 度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局部冲洗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 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6 月~2018 年5 月本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93 例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 例)和观察组 (47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2 例, 女24 例;年龄24~71 岁, 平均年龄(43.1±9.3)岁;病程1~3 年, 平均病程(2.1±0.4)年;均为单侧发病, 右侧上窦25 例, 左侧上窦21 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5 例, 女22 例;年龄22~73 岁, 平均年龄(44.5± 9.5)岁;病程1.5~4.0 年, 平均病程(2.2±0.6)年;均为单侧发病, 右侧上窦23 例, 左侧上窦2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首先接受70 度鼻内镜手术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于全身麻醉下行鼻内窥镜手术, 术中清除鼻腔息肉, 切除钩突, 开放上颌窦窦口;先采用0 度鼻内镜扩大、开放患侧上颌窦口, 并使用弯头吸引器将窦内的分泌物、真菌团块和类似钙化组织等清除;于清除完毕后, 换用70 度鼻内镜对患者上颌窦内残留物进行观察, 辅用可弯曲探针触动窦腔内所残余的霉菌块, 在使之松动、移位及变成碎块后采用弯头吸引器将碎块吸出。术腔采用膨胀海绵进行常规填塞, 于术后48 h 后取出。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等常规治疗, 于术后7 d 在鼻内镜下进行术腔清理, 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用量均为100 ml/次。并指导患者出院后在鼻腔无出血的情况下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50 ml/次, 2 次/d, 共持续治疗1~3 个月。

1. 2. 2 观察组 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常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出院后在鼻腔内无出血情况下采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880017)冲洗鼻腔, 50 ml/次, 2 次/d, 共持续治疗 1~3 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患者出院后1~6 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及随访1 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随访3 个月及6 个月的复发情况。疗效判定标准[1]: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感受自行填写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 根据VAS 评分评估治疗效果, VAS<3 分 为显效, 3≤VAS<5 分为有效, VAS≥5 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复发判定标准:通过 0 度及70 度鼻内镜检查结果进行评估, 内镜下见病窦窦口开放良好, 黏膜呈现出上皮化状态, 且窦腔冲洗未见异常为痊愈, 反之则有复发。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随访1 个月后, 观察组中显效34 例、有效13 例、无效0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47/47);对照组中显效25 例、有效16 例、无效5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41/4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愈时间及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随访期间均痊愈。观察组治愈时间为(25.12±4.23)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8.56±5.67)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75, P<0.01)。随访3、6 个月, 观察组分别复发1 例(2.13%)、1 例(2.13%), 对照组分别复发2 例(4.35%)、4 例(8.70%), 观察组复发率均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是真菌在鼻黏膜表面生长, 为黏膜外真菌感染, 通过鼻腔检查可发现此类患者局部鼻黏膜肿胀, 同时伴有黏稠分泌物、脓液或干酪块状物, 结合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患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 有不规则斑片状, 或点状钙化灶[4]。若病灶清除不彻底, 有真菌残留, 会导致病情反复,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临床上对于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病的治疗通常采取手术治疗方式[5]。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下行手术治疗逐渐在临床上推广、普及。本研究在70 度鼻内窥镜手术中利用可弯曲探针有效使霉菌块与上颌窦前臂脱离、松碎, 利于术中窦腔内霉菌块的清除。但单纯性鼻内镜治疗术后仍有部分患者病情会复发。

氟康唑是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 其作用机制是高度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 甾醇C-14-α-脱甲基, 发挥抗菌作用[6-8]。

本研究结果显示, 随访1 个月后, 观察组中显效34 例、有效13 例、无效0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47/47);对照组中显效25 例、有效16 例、无效5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41/4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痊愈。观察组治愈时间为(25.12±4.23)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8.56±5.67)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75, P<0.01)。随访3、6 个月, 观察组分别复发1 例(2.13%)、1 例(2.13%), 对照组分别复发2 例(4.35%)、4 例(8.70%), 观察组复发率均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相比于常规生理盐水冲洗, 在70 度鼻内镜手术后给予氟康唑注射液局部冲洗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给予氟康唑注射液冲洗后, 基于其强大的抗菌作用可彻底改变真菌菌落生存的微环境, 同时本研究采用局部给药, 保障了病灶处有效的药物浓度, 故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 70 度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局部冲洗对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治疗效果良好, 和常规生理盐水冲洗治疗对比, 氟康唑局部冲洗能显著缩短治愈时间, 降低患者疼痛不适感, 疗效更显著。

猜你喜欢

氟康唑上颌鼻腔
CBCT分析上颌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
HPLC法测定福司氟康唑含量及有关物质
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鼻腔需要冲洗吗?
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
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氟康唑对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IL-6、TNF-α、IL-8的影响
氟康唑胶囊联合乌鸡白凤丸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疗效
清洗鼻腔治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