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涪陵区柑桔果品质量的对策
2019-01-05党江波宋明华
文/李 彩,党江波,郭 翔,宋明华
重庆市涪陵区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属三峡库区腹地,境内海拔高低起伏较大,呈立体气候,适宜多种果树生长,其中沿江以及较低海拔区域是柑桔的适种区域。20世纪70年代,涪陵区柑桔产业已有所发展。较早有红桔和普通甜橙,后续有锦橙、温州蜜柑、脐橙、柚类等,都未形成较大规模[1]。2006年起,涪陵区先后在“重庆市百万吨柑桔产业化项目”“绿化长江经果林项目”“沿江高速公路涪陵段晚熟柑桔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发展柑桔产业。涪陵区69.2%的乡镇(街道)均有柑桔种植,栽培面积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3%。因此,提升柑桔果品质量对涪陵区农业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目前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具有突出意义。
一、涪陵区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柑桔大产业已见雏形。涪陵区的柑桔种植涉及18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海拔450 m以下的沿(长)江河谷丘陵区域的10个乡镇(街道)。截至2017年底,涪陵柑桔种植面积已达1.34万hm2,年总产量达 11.04万t(其中 2009—2012年利用长江两岸森林工程项目发展的0.79万hm2,部分果园已进入盛产期;2015—2017年利用沿江高速公路涪陵段晚熟柑桔基地建设项目新建果园866.67 hm2未投产),年总产值2.16亿元。在全区各类果品中,柑桔的面积、产量、产值等均占50%以上。柑桔品种多达20个,以琯溪蜜柚、温州蜜柑等为主的早熟品种约0.14万hm2,占总面积的10.6%;以锦橙、脐橙等为主的中熟品种约0.71万hm2,占53.0%;以血橙、杂柑(清见、W·默科特、沃柑等)为主的晚熟品种约0.49万hm2,占总面积的36.4%。柑桔已成为涪陵区第一大水果产业,并以晚熟柑桔为特色。
果品质量问题突出。涪陵区柑桔存在平均产值较低、平均单价不高等问题。从2017年果品销售情况来看,涪陵柑桔果品质量不均一,价格两极分化。个头较小、果面不净的晚熟杂柑(W·默科特)仅为 1~1.6元/kg;个头较大、果面干净、内在品质较好的脐橙 (如纽荷尔)8~12元/kg,类似外观和品质的W·默科特3~4元/kg。随着目前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农产品市场也逐步完善,低品质的农产品已经没有生存空间[2]。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格(60~120元/天)普遍上涨,低价格的果品不能弥补劳动力等成本,果园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影响[3]。
二、涪陵区柑桔品质低的主要原因
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松懈。涪陵区农业以粮食作物、烤烟、榨菜等传统大田作物种植为主,果品产业长期被视为副业。果农存在“慢慢来”和“吃露水长大”的思想,“要我栽”的被动思想尤其突出。许多果园处于半野生状态,部分稍加管理的果园在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落实也不到位,果树徒长或树势衰弱,红蜘蛛、蚧类、煤烟病等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果品质量无法保证。政府行为中也存在重栽轻管的现象。柑桔产业启动时,政府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和精力。近年来,大量新建果园处于初步投产的关键时期,管理技术、资金支持等需要及时跟上,但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却在减少,特别是资金和政策方面,造成这些果园成为低产、劣质果园,甚至出现抛荒现象。
技术水平低,管理不科学。柑桔建园、定植、苗期管理、成年树管理等环节均需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涪陵区柑桔面积增加较快,种植人员多为传统种植业的从业者,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技术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导致较多果园处于低产劣质状态。此外,技术服务队伍也没有得到扩充,负担重、任务多是目前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部分乡镇的柑桔面积达数万亩,而熟悉生产技术的人员仅1~2名。生产一线交通状况差、待遇低和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难以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
小规模、分散生产。涪陵区柑桔产业发展至今依然以小规模、分散生产为主,生产团队也以家庭为主,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单位较少。80%的果园为农户分散经营,按自己的生产方式,没有统一的品种规划和生产技术规范。优良的生产技术较难推广实施,造成果品质量参差不齐。
主要客观因素。一是品种多而杂,品种多达20个,未形成特色品种或类群,不利于全区柑桔栽培技术的集成和统一。二是气候特殊,高温、高湿和寡日照气候,柑桔病害发生较为严重,修剪、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较高。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适用于丘陵地区、山区的肥水一体化、机械化及智能化技术,园区道路未全覆盖。四是采后商品化处理率极低,全区仅有3条集清洗、分级、打蜡、包装于一体的生产线,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不到1%。
三、对策
提高生产者对柑桔产业的重视程度。大力宣传农业转型的优点和柑桔生产的价值与潜力,并以典型实例辅助说明,争取在短期内转变生产者观念,使其重视柑桔生产。
政府要稳定柑桔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持续的政策导向,才能在当地形成产业发展氛围,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才能集中。政策多变会给产业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4-5]。根据涪陵区柑桔产业发展的情况,政府在柑桔产业发展初期,应保持其优先发展地位,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持续补助措施至少3年以上,使种植者安全度过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强生产者的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以种植大户为培训点,对其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并带动周边区域;通过以柑桔生产较为集中的乡镇为培训点,要求所有生产管理者参与,实现区域带动;通过发放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醒从业人员在柑桔的关键生长时期,加强管理,不误农时;通过对培训的成效进行检查,对实施不到位或未实施的单位或个人提出警告,对多次警告后仍未落实的给予惩罚。
加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增加乡镇、村社技术人员的数量。建议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报酬,不必拘泥于技术等级,按实际的工作量来核定待遇和福利;建议制定适宜一线人员的技术职称评价体系,使干出成绩的人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
尝试实行柑桔行业准入制度。为保证产品质量和市场规范,较多行业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即制定相关标准,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让有资质的人员进入该行业从事专业生产和销售[6-9]。为了保证柑桔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对拟进入柑桔生产的人员进行考试或考核,通过者方可发放从业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从而争取更多有专业知识背景、有专业技术的人员从事柑桔生产;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生产管理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不能通过者,限期整改,仍不合格者取消从业资格。
加大整合力度,集成发展。改变现有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的现状。促进地域相邻、规模较小的生产单位优势联合,集成发展;鼓励有实力、优质高产的生产单位对低产劣质果园进行兼并,实现资源整合,发挥专业化的优势。在最适管理下,带动低产劣质果园向高产优质果园转变。
淘汰表现不佳的品种。对一些不适宜的品种坚决进行更换淘汰。目前,纽荷尔脐橙(南沱镇)、琯溪蜜柚(义和镇、百胜镇、白涛街道)、W·默科特(义和镇、石沱镇)、血橙、沃柑等品种表现较优,可以适度规模发展;而不知火杂柑树势较弱且易受冻害,天草杂柑易受日灼,应当控制发展。
应用或研发特色栽培技术。高温、高湿和寡日照易造成病害和低糖度,需完善肥水设施,可起垄栽培、矮化栽培,铺设反光膜,定干时减少主干以增加光照。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研发具有更强针对性的特色栽培技术。
注重商品化处理,严格保证入市质量。商品化处理包括采收、洗果、预贮、涂蜡、分级、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是柑桔生产的最后阶段,直接影响柑桔品质[10]。首先应做好果实商品化处理,增加果品的外观质量,减少次果的产生。此外,果实按大小、外观质量、内在品质等进行分级,既能使果品经营标准化,做到按质论价,又便于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以应对不同的市场。其次是终端控制[11]。农业主管部门可对市场上流通的涪陵柑桔果品进行抽查,对以次充优的产品,督促生产者整改。对未在限定时间内整改或多次不达标的,在媒体上公布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