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真教授从脾胃论治心血管疾病举隅

2019-01-0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中焦舌质三焦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及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近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估计,我国心血管疾病病人数已达2.9亿人。在医疗水平迅猛发展的今天,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刘真教授是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在继承路老“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调理脾胃学术思想基础上,依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理论观点,在临床中以脾胃为中心,辨证论治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代表性病案3则总结如下。

1 从脾胃论治心律失常

病人,女,65岁。因“反复心悸、气短5年,加重1天”于2018年1月16日就诊。诊断为“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既往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131I治疗后并发甲状腺机能减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病史。病人近年来因“心房颤动”反复发作,多次于省、市级中西医专科医院就诊,曾口服比索洛尔、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药物维持窦性心律,预防心房颤动发作,自诉普罗帕酮效果较好,但口服普罗帕酮后胃痛、胃胀等不良反应明显而不能坚持服药。病人患有甲状腺疾病,平素应用左甲状腺素片,他院告知不能应用胺碘酮,建议其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病人拒绝,来我院就诊,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98次/min,多导联T波低平。刻下:心悸、胸闷,善太息,口干口苦,胃脘胀满、胃痛,时有呃逆,纳寐差,小便调,大便不成形、黏滞不爽,日一行。舌质紫暗,苔白,脉沉滑不齐。诊断:心悸。辨证:肝胃不和,瘀血阻络。治则:舒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处方:半夏泻心汤、瓦橘散加减。首诊处方:清半夏6 g,黄连9 g,黄芩9 g,高良姜6 g,党参6 g,甘草6 g,醋莪术10 g,瓦楞子15 g,化橘红10 g,芦根30 g,浙贝母10 g,炒谷芽30 g,厚朴花10 g,枳壳10 g,炒莱菔子15 g,海螵蛸30 g,炒紫苏子15 g,柴胡10 g,百合30 g,7剂。二诊:服药后病人心悸、胸闷症状均改善,胃脘部不舒、口干口苦亦明显减轻,自述胸前区时有刺痛,偶有呃逆,纳食增多,睡眠改善,二便调。舌质紫暗,苔白,脉沉滑。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52次/min, T波低平。二诊处方:原方加旋覆花12 g、茜草20 g,7剂。再服7剂后诸症均明显改善,后门诊坚持复诊,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个月后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为“窦性心律,偶发室上性期前收缩”,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

按:该病人“心房颤动”诊断明确,因胃病等诸多因素导致其不能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故病情反复发作多年,病人多次住院。结合该病人四诊所见,辨证为“肝胃不和,瘀血阻络”,病人为老年女性,平素多恼怒忧思,肝气郁滞,木不疏土,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胃失和降,故见胃痛、胃胀、呃逆、善太息;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而生瘀,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加之肝火扰动心神,故见心悸、不寐、胸闷、胸痛;肝郁脾虚,故见大便不成形、黏滞;肝气郁久化热,肝胃之热循经上扰、迫灼津液,故见口干口苦;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不齐皆为肝胃不和、瘀血阻络之像。本证属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胃多个脏腑,证属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肝脾、平衡寒热;瓦橘散理气和胃止痛,配以炒谷芽、芦根、厚朴花、柴胡、枳壳、莪术等健脾导滞、益胃生津、清热活血之品,共奏调和肝脾、平衡寒热、理气活血、清心安神之效。

心房颤动多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但临床报道继发于胃肠道疾病的“孤立性房颤”也并非偶见[1]。本案病人虽以心悸为首诊,但刘真教授并未拘泥于此,通过发挥中医整体观念以及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理念,充分分析病因病机,强调“治心之病、非独治心”,从调和脾胃入手反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学习、思考、借鉴。

2 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

病人,男,45岁。主诉“发现血压升高4年”于2018年1月26日就诊。病人于4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自述血压最高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曾口服“清肝火”中药汤剂治疗,自诉降压效果不佳,未口服常规降压药物。近半年逐渐出现头晕、头沉、乏力,1周前体检测血压160/90 mmHg,同时发现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刻下:头晕、头沉,胸闷,周身乏力,咽部有黏痰难咳,口干、口苦,纳少,烧心,时有心悸,烦躁易怒,寐差、多梦,小便调,大便不成形。舌暗淡有齿痕,苔黄腻,脉弦小细数。诊断:眩晕。 辨证:脾不升清、痰浊中阻。治则: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升清降浊。首诊处方:异功散、平胃散加减。党参10 g,茯苓30 g,炒白术20 g,炒薏苡仁20 g,陈皮6 g,车前子30 g(另包),玉米须30 g,黄连6 g,百合30 g,海螵蛸30 g,合欢花20 g,石菖蒲10 g,远志15 g,炒苍术6 g,厚朴花6 g,甘草6 g,7剂。嘱其口服左旋氨氯地平1.25 mg,每日1次,并嘱其忌辛辣油腻刺激之品、戒烟酒。二诊:自述血压波动在140/80 mmHg左右,头晕、头沉明显减轻,烧心、口干、口苦症状消失,乏力改善,偶有心悸,睡眠好转,小便调,大便成形。舌质暗淡,苔薄黄,脉弦细。二诊处方:原方去海螵蛸,加白芍20 g,7剂。三诊:头晕、头沉基本消失,心悸、乏力明显改善,纳寐可,舌脉基本同前,血压波动在125/80 mmHg左右,左旋氨氯地平片减至1.25 mg,隔日1次,再服10剂后停服降压药物,并改汤剂为健脾化浊降压茶口服,随访3个月血压稳定,复查血脂、尿酸亦恢复正常。

按: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高血压病中医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虽侧重不同,但大多从肝论治,此病人曾服用类似功效中药汤剂,但效果欠佳。本案结合四诊所见,辨证为“脾不升清、痰浊中阻”,该病人为中年男性,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加之平素多食肥甘厚味、嗜烟酒,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头晕、头沉;痰浊阻于中焦气机不展,故见胸闷、乏力;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至肝失条达,土壅木郁,故可见烦躁易怒;痰浊久郁化火,上扰心神,故见心悸、不寐;痰火劫津,故见口干、口苦;舌暗淡有齿痕,苔黄腻,脉弦小细数皆为脾虚失运、痰浊中阻、郁久化火之像。本证属本虚标实,治应标本兼治,治则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升清降浊。异功散益气补中、理气健脾;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玉米须、车前子利小便而清湿热,是刘真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药对,有研究认为玉米须有利尿作用,可促进氯化物的排泄且作用较利尿剂持久[2],减少血容量;薏苡仁、石菖蒲、远志、合欢皮皆为化浊祛痰散结之品,且有健脾疏肝、安神宁心功效。诸药合用,使脾得运化、肝得疏泻,中焦气机升降有序则周身气机调畅,清阳可升、浊阴自降,诸症即愈。

通过总结刘真教授临床治疗经验,认为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基础为: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司一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肝喜条达,气机不畅必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引动风阳,上扰头目而发眩晕。②脾胃为痰湿之源,《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脾虚则痰湿水饮内停,湿性重浊,遏郁清阳,清阳不升则发为眩晕。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头目,致清窍失养而发眩晕。临床辨治高血压病应四诊合参、谨守病机,从而方能辨证施治而获良效。

3 从脾胃论治心力衰竭

病人,男,74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气短10年余,动则喘息伴下肢水肿1年,加重3 d”于2017年11月2日入院。病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10年余,1年前出现下肢水肿、活动后喘息气短症状,于某省级医院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1年来反复多次住院治疗,院外间断口服利尿剂治疗。既往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刻下:咳嗽、咳痰,痰色白量多,身体肥胖,动则喘息、气短,夜间不能平卧,胸闷如窒,倦怠乏力,四肢沉重,脘腹胀满,纳少,寐差,小便量少,大便黏滞不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淡,苔白厚腻,脉沉滑。诊断:心衰病。辨证:脾肺气虚、痰浊壅盛。治则:健脾利水、宣肺祛痰、通利三焦。病人应用利尿剂后频繁发作小腿肌肉痉挛、痛苦不堪,给予补钙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遂停用利尿剂及液体输注,选方“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首诊处方:党参15 g,五爪龙15 g,知母6 g,茯苓15 g, 白术20 g,紫苏子10 g,前胡10 g,炒杏仁10 g,白芥子6 g,甘草6 g,陈皮10 g,半夏9 g,厚朴9 g,炒谷芽20 g,炒莱菔子15 g,葶苈子9 g,5剂。服5剂后,病人咳喘、气短较前减轻,脘腹胀满明显好转,夜间可高枕卧位入睡,进食增加,水肿改善,二便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厚腻,脉沉滑。二诊原方加猪苓15 g,泽泻10 g,川芎6 g,再服7剂后咳嗽、咳痰基本消失,倦怠乏力、水肿明显好转,可床旁活动,舌质淡,苔白,脉沉滑。上方去五爪龙、白芥子,加黄芪15 g,口服10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可独自室内活动,纳寐可,二便调。出院后门诊复诊,序贯口服膏方治疗,随诊半年病情稳定。

按:该病人为老年男性,肺气壅塞日久痹阻心脉,心失所养,心与脾属于“火生土”“母与子”的关系,心阳旺盛,则脾阳得助,心阳亏虚不能温运脾土,脾失运化,会影响脾的升清、充养四肢及胃的收纳腐熟、降浊功能,而见咳痰、乏力、胸闷、脘腹胀满等诸症,痰浊阻于中焦,三焦气机升降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故见水肿,水饮上凌心肺,故见喘息、气短;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淡,苔白厚腻,脉沉滑均为脾肺气虚、痰浊壅盛之像。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湿和中、培土生金;三子养亲汤降气祛痰、宣肺平喘;二方合用标本兼顾。本案通过健运中焦之法以通利三焦气机。《沈氏尊生书·三焦病源流》云:“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下不能出也”。中焦位于上焦及下焦之间,是气血生化之所,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调节阴阳平衡的中转站。本案病人年高体虚,脏腑机能减退,久病脾肺气虚,脾虚运化失司则痰湿内生,肺气虚水道不利而水饮聚集,临床可见倦怠、四肢沉重、脘痞纳差、水肿,痰饮上凌心肺,可见咳嗽、气短、喘息。本例以健脾益气、化痰平喘为治则,培土生金,补脾气的同时兼补肺气,脾气运而痰浊散、肺气宣则水道通,同时佐以化痰利水之品,标本兼顾,中焦气机升降如常则三焦通利,从而肿消气平,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临床疗效确凿。

近年来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为主,常兼有“阳虚”“阴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而在这一主流认识之外,很多医家对心衰病的病机及治则有着自身的理解,并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杨祥坤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已不完全在心,而是在三焦,涉及心肺、脾胃、肝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并以肺不宣降为病机关键,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应遵循“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以宣导三焦、泻肺豁痰、活血利水为法[3]。邓铁涛教授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并提出心衰从脾论治的著名学术观点[4]。刘真教授则认为心衰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为心气(阳)虚衰,而病机关键是三焦气机壅塞、水气运行不畅,而脾胃居中,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更是人气机升降之枢纽,心在上焦,君火易降,肾在下焦,元阳易升,三焦能够通彻上下、斡旋阴阳均依赖于中焦脾升胃降之功能,只有中焦通降有序、升发有时,方可水火既济、上下均衡,气血调和而濡养脏腑经脉及周身百骸。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脾胃既是气血生化之源,更是气机升降之枢纽,维持其功能正常是治愈诸多疾病的关键。刘真教授认为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发病为慢性过程,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即为气血阴阳不足,多表现为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及血的滋润濡养作用下降;标实为“因虚致实”,多是气机运行不畅而出现瘀血、痰浊、水饮等邪实产物,而邪实会进一步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重新转化为致病因素促进疾病的进展,无论其“本虚”还是“标实”均与脾胃的升降运化息息相关。故在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应十分重视脾胃功能的顾护,始终把“健运脾胃、调畅气机”牢记心中,在此基础上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方有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中焦舌质三焦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