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9-01-05贺元
贺元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
骨折为日常生活中较易发生的骨组织断裂,不同骨折部位,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中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为严重,且治疗难度较大[1]。此类患者由于其脊柱稳定性丢失,易出现神经压迫,继而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治疗的术式较多,效果不一,如何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在此病治疗中尚存争议。本次为完善相关治疗方案,特选患者130例行对比实验,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应用于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65例中,男34例,女31例,平均年龄46.28±5.97岁,后路固定组65例中,男33例,女32例,平均年龄46.38±5.4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均为知情参与,本院伦理委员会已同意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前路内固定术,具体操作为:对患者实施麻醉后取仰卧位,从左侧入路,将其骨折椎体及附近椎体完全暴露,清除患椎2/3段骨质,对其椎间盘受压迫组织详细清除,再对其椎管前侧实施减压术,行骨折复位固定,冲洗完毕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后路固定组使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方法为:患者仰卧手术台,麻醉后以其椎体中心为入路,逐层切开后充分暴露其骨折脊柱及附近椎体,通过螺钉固定其骨折脊柱,夹出患者参与椎碎骨,进行植骨融合术,随后充分清洗,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评级:显效、有效、无效,评级标准:术后临床不适症状恢复,椎体功能基本恢复,检查发现其压缩椎体高度超过90%;有效: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椎体功能尚未恢复但已有改善,60%≤压缩椎体高度<9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椎体功能有效,无法正常活动,脊柱依然畸形。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后路固定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35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24例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对比可知后路固定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χ2=9.290,P=0.002)。后路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腰痛1例),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8%(脑脊液渗漏3例,腰痛2例,内固定针断或变形4例),对比可知后路固定组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χ2=10.707,P=0.001)。
3.讨论
目前我国的机动车辆随经济发展越来越多,交通事故增加,各类机械设备增加,机械事故增加,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脊柱胸腰段骨折发生率也有上升趋势[3]。人的神经集中于脊柱,脊柱胸腰段骨折后,易造成神经压迫,导致多种并发症出现,如患者出现排尿障碍、排便障碍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中,主要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常见如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此手术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手术时间长、操作较为复杂、对施术医师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局限性较大,且术后并发症控制不理想[4]。
为进一步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完善有关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学者即提出后入路内固定融合术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后入路固定术与前入路固定术相比,利用后柱植骨融合可减少弓根钉应力,继而有效避免出现断钉或变形情况出现[5]。开窗减压可使患者的脊柱后柱损伤减少,椎弓根钉可提高患者脊柱稳定性,利于其植骨融合的骨性融合。本次应用后入路内固定融合术的后入路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较实施前入路固定术的常规组更优,差异显著(P<0.05),与此前相关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后入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