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须『善读』方有益
2019-01-05李伟明
●李伟明
爱读书的人对书总有特殊的感情。古往今来,热爱读书的人不计其数,对读书的说法也有种种,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陈寿说“一日无书,万事荒废”,孟子则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但是,也有一些读书人没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自己没长进,反而厌恨书籍坑害了自己。南北朝时,梁朝的梁元帝就是这么一个。
梁元帝萧绎是个爱读书的人,常常让身边的人昼夜不停地为他读书,即使睡着了,他手里也还拿着书卷。而如果为他读书的人读错了或者故意漏读欺骗他,他就会马上惊醒——可以说,此人的确是个超级书迷了。
公元554年(梁元帝承圣三年),北方的西魏军队进攻江陵(梁元帝即位后,不肯回都城建康,江陵成为事实上的都城)。江陵眼看难保了,梁元帝命令舍人高善宝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全部烧毁,又把宝剑折断,叹道:“文武之道,今晚全完!”有人问元帝为什么要烧毁书籍,元帝说:“我读书万卷,还落个今日亡国的下场,所以烧了它们!”(见《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五卷)
梁元帝读书这么勤奋,缘何会落得如此下场,甚至产生“书籍误我”的感觉?分析起来,梁元帝读书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读书方法不对头,要么读错了书。
读书方法不对头,读得再多也是消化不良,无以致用。书或许是好书,可惜读书的人只带了眼睛没带上大脑(或者大脑容量不足),再好的书也是耳边风一般,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这种情况在所谓的“读书人”当中并不鲜见。比如,当年高考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不乏这样的学生:每天起早摸黑苦读狠读教科书,拿起书本可以倒背如流,答起试卷却无从下手或离题万里。众多的事实表明,读书是讲究方法的,没有好的方法,书籍中的营养不会自动跑进你的大脑。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需要的是“善读”。陶行知也说过:“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而没有方法的“死读书,读死书”,只会把人读成毫无实际能力的书呆子。
读错了书的情况,也是不鲜见的。比如,梁元帝是个政治人物,应该饱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经典,然而,他可能只把读书当作娱乐休闲,也许看的只是大量的风花雪月或者玄谈之类,根本就无益于施政。如此,你不可否认梁元帝是读了万卷书,然而,这些书又的确没有使他改变什么。历史上有些亡国君主,诗文写得特别好,治国却一塌糊涂(比如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你能说他不读书吗?这样的读书,其实已沦落到“不务正业”之列,哪里值得提倡?这就好比现代某个高中生,读了万卷武侠、言情,却在高考中失利,你能怪罪书籍都是无用的吗?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干哪一行就该认真读好哪一行的书(其他只能当业余爱好处理),这样才能让书籍有个“致用”的机会。
书须“善读”方有益。读书多不等于知识多,更不等于各方面能力都很强。一个人能力的提高,一部分得益于书籍,一部分得益于实践,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方法不对头,思维没跟上,日日与书为伍又何益?以为多读了几本书就可以包打天下,成为“万能之士”,那可真是冤枉了书籍。那种以为读了几本书就必须达到某种效果,万一不如意就迁怒于书籍的人,我看还不如别去读书——书可担当不起这个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