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戈壁农业“点石成金”

2019-01-04

甘肃农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河西点石成金戈壁

河西走廊干旱少雨,大面积土地砂石遍布,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但戈壁滩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它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如果用好了,就是聚宝盆,就能做到“点石成金”。2017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河西戈壁农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按照坚持科技支撑、生态优先,坚持适度规模、整体推进,坚持市场导向、突出效益,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的基本原则,到2022年,我省将在河西地区沙漠戈壁新建3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

当前,我省的戈壁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希望种在石头上

戈壁农业是指在戈壁上以温室大棚为载体,发展设施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新型农业发展业态,戈壁非良性土地具有不占耕地、规划易行、光照充足、无污染的特点。

在荒芜的戈壁上发展农业绝对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情,可以说是让人望而却步。农业需要用水,而这里严重干旱,到处是石头,还有其他条件也在制约着作物生长,除了这些,戈壁生态也是脆弱的,矛盾接踵而至,需要逐个克服。

1995年,张掖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他叫宋有年,是位有抱负的企业家,这位被称为“敢把希望种在石头上的人”,凭着勇气与执着,通过拉土垫土、植树种草、打井建棚,竟然出人意料地在戈壁上种出了高品质的人参果、圣女果。他当年高价从以色列全套引进的微机控制“十连棚”,成为河西一景。

此后,宋有年便立志要改造这片荒滩,并建立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想让荒漠变良田,首当其冲的便是绿化。石岗墩滩属砾石沙滩,在这里造林种草,要比在绿洲内部自然条件好的地段成本高8倍以上,而成活率要低40%。

宋有年说,每改造一片戈壁都需要换近一米深的垫土,仅此一项,每亩成本高达8000元。为造林绿化,他先后投入180多万元配套资金,硬是在这片沙滩上绿化土地1万余亩,培植出30余万株速生林木。

在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后,他又瞄准了工业。投资2.5亿元,先后引进了荷兰汤马斯机械公司的技术设备和芬兰斯达泰克机械公司最先进的马铃薯颗粒粉生产线。

在宋有年的带动下,张掖市积累形成了一批戈壁荒滩开发利用经验、技术和模式,戈壁农业遍地开花。

由于引进温室、借土种植、打井抽水在戈壁种瓜菜投资太大、收益率较低,率先发展起来的并非果菜,而是对水、土要求相对较低、效益较好的戈壁温室食用菌栽培。

在河西地区,戈壁种蘑菇成熟后,有人就想尝试通过无土栽培,把蔬菜种植搬到戈壁滩上。万事开头难,但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科研专家带来新技术,设备、原料企业落户,项目投资增加,营销物流建设,问题越减越少,成本越降越低,效果越变越好。

从土方法的改造,到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从政府鼓励引导、农民和本地农业工作者自发探索,到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加入。倾注了河西农人的巧思和智慧,聚合了多方力量和资源,一套有特色、技术高、成本低、效益好的农业新模式、新业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017年,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于一体的戈壁农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规模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收入水平亦创新高。

伴随规模扩大、产能提升、产业配套成熟,过去与大型商超对接实力不足、出口国外条件不具备的难题逐渐解决,戈壁农产品绿色有机、口感好等优势开始凸显,价格上去了,效益大幅提高。

一直以来,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仅关乎甘肃未来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家安全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今,戈壁农业承担起河西生态美、生活富和乡村振兴的使命,并非偶然,而是汲取了河西人不懈探索与创新的成果。

一场具有革命性的创新

戈壁农业的探索与创造,不仅给荒芜的戈壁带来了一抹亮丽的绿色,还燃起了河西地区生态美、生活富的希望火光,开辟了一条乡村产业兴旺的新“走廊”。

河西走廊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可供农耕的绿洲面积仅占7.1%,90%以上是戈壁荒漠,是典型的地大物“薄”地区。

水土资源条件的严重“先天不足”,将河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天花板”压得很低。如何在保护好祁连山国家生态屏障的大前提下,按照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另辟蹊径,构建优势产业格局,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基础,成为摆在新一届甘肃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7年4月,唐仁健省长在酒泉等地调研中,发现了一种源自基层的农业创新模式,不禁眼前为之一亮、思路为之一振!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把荒滩戈壁与光伏、祁连山冰雪融水等资源结合起来,与有机质栽培、设施种植、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组合起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经过充分研究论证,甘肃省委高度肯定了这一具有革命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当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戈壁农业建设,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布局。随后,甘肃省政府印发《关于河西戈壁农业的发展意见》,目标是5年内建成30万亩。

《意见》明确,按照坚持科技支撑、生态优先,坚持适度规模、整体推进,坚持市场导向、突出效益,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的基本原则,到2022年,我省将在河西地区沙漠戈壁新建3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其中: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25万亩,新建全钢架高标准塑料大棚5万亩,新建智能连栋温室150亩。项目建成后,新增优质高效园艺作物产品250万吨,年实现产值120亿元。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河西戈壁农业产业带,把河西地区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意见》提出,我省将建设标准化产业园,以市为单位制定戈壁农业发展规划,在河西地区建设一批规划面积不少于1000亩的标准化产业园区。建设工厂化种苗场,加快新品种引进培育,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支持建立一批果品、花卉种子、种苗繁育场。同时依托最新生物工程技术,建设标准化基质厂,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此外,在加强科技研发支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戈壁农业品牌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戈壁农业发展工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鼓励引导国有和民营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以多种模式参与河西戈壁农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在农业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河西戈壁农业开发利用道路。

科技是戈壁农业的“引擎”

有专家指出,戈壁农业要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跳出戈壁农业就是在戈壁滩上建几个设施温室,生产一些瓜果蔬菜的狭义概念。应该瞄准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改变中低产田,将农业产业园、农机装备建造基地、农业物流园和农业企业等拓展到戈壁农业的概念中。

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戈壁农业不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方式,而是以农业科技为基础,集约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戈壁缺水少土,环境脆弱,光热丰富但“桀骜不驯”,要营造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还不影响戈壁生态,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具体实践,就会发现戈壁农业模式所具有的革命性特征,最主要在于,以技术集成创新破解瓶颈、趋利避害,在“不新打一口井、不新增用水总量、不改变地表结构”的坚守下,营造出适宜农业生产的水土光热条件,在利用与改造戈壁的同时保护了脆弱的生态,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而其中的真谛可以归纳为“节”“造”“创”三字诀。

水是“节”出来的——

水是河西走廊的生态命脉,在河西走廊有限的水资源基本饱和利用的情况下,要保证生态不恶化,就不能新打井、不许新增用水量,这是底线也是红线。

严格约束下,戈壁农业用水只能从“节”字作文章。一方面,通过开展农田灌溉节约用水、建设水利调蓄设施拦蓄洪水与河水、实施农业水价改革严控地下水等措施,将大田节省下来的水,就近输送至戈壁设施农业大棚;另一方面,戈壁农业自身苦练节水“内功”。

戈壁农业节水做得好,但发展规模达到30万亩后,需水量也会非常大,经测算,30万亩戈壁农业年需水量为2.1亿立方米。对此,甘肃省在《甘肃省“十三五”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河西地区年新增节水量为4.1亿立方米,可以在保持用水总量平衡的“硬约束”下,满足戈壁生态农业生产用水需求。

土是“造”出来的——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是各种营养元素,并非无土不可,无土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完全可以跳出土壤造“土壤”。在一些专家的指导下,河西农业工作者开始配置土壤的替代品——有机基质。

2015年,一种有机基质枕被成功研制,河西戈壁农业“缺土”难题才迎刃而解。

据介绍,戈壁无土基质栽培的推广使戈壁农业建立了“三元双向循环”的生产模式,每亩温室一年可转化、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40余立方米,不仅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难题,而且实现了农果蔬结合、农牧互补和资源再利用的绿色循环发展。

高效能戈壁温室是“创”出来的——

河西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多数地区全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及干物质积累且病虫害少。

为了使戈壁“任性”的光热资源为“棚”所用,在深入把握气候规律的基础上,戈壁农业工作者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在日光温室技术上取得了诸多突破。

酒泉市肃州区戈壁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09年启动,在9年的时间里,从50座温室发展到了由银达、总寨、西洞3个子园区构成的1.5万亩的规模。

据了解,2009年的第一批温室大棚是红砖砌墙、围上砂石、焊接拱架,长度只有50米、跨度仅8米、高3米;在不断改进中,近两年使用的主打建设方案,是就地取石、加上水泥堆砌出墙体,使用装配式钢拱架,长度有80-100米,跨度达10-13米,高度5米。

温室还在不断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投入的减少、建设速度的加快、结构强度的提高,而且是种植面积与空间、抗风和保暖性能、采光与通风条件的持续改善。

创新永远在路上。目前,戈壁农业工作者正与太阳能光伏技术专家,联合研究、攻关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利用太阳能,低能耗、甚至零能耗解决冬季夜晚基质枕加热保温的难题。

“节、造、创”三字诀不仅展现出河西人“逢山开路”的精神,更体现了基层群众无限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河西点石成金戈壁
命题小品——点石成金
戈壁里的水波
创意条形码
锲而不舍 点石成金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更正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戈壁深处“战味浓”
点石成金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