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暑夏中医顺时摄养法
2019-01-04顾庆梅
顾庆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二科 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养生可使身体处于和谐健康的状态。中医提出顺时摄养的方法,顺应自然界规律调养身心,夏季,万物茂盛,阳气旺盛,需要养阳,此季热暑,湿邪居多,避暑除湿,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起居有常,宜晚卧早起,中午热盛,应午睡,饮食清淡易消化,运动锻炼适度,防止损伤津液。现在人们最普遍的避暑工具是空调,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里各种病毒、细菌滋生,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疾病[1]运用顺时摄养的方法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顺时摄养的概念
顺时摄养是指人体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从精神、生活起居、日常饮食、运动锻炼诸方面综合进行调养的养生方法[2]。黄帝内经·素问指出夏三月,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阳气得以疏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春夏养阳。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从阴阳则生[3]。现在人们对四季养生也是非常重视,中医的季节为五季,其中夏季可分为夏和长夏,可见夏季的重要性,夏五行归火,长夏五行归土,要养心护脾。
2.综合调养方法
2.1 精神调养
精神是一切原有生命力的外在表现,夏季暑热之邪易侵袭机体,扰乱心神,精神调养异常重要。人应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欢快舒畅,使人体的气机得到宣发通畅。炎炎夏日,多烦躁,烦闷,心情急躁,坐立不安,脉数,注意避暑,但,为了心气安定,长时间停留在空调间寻求安静、凉爽,不可取,精气生神,夏季适当汗出有意气机宣发,精神条达,人的心情才得以平静,精神爽朗,以静养心藏神。适当调节不良情绪,避免外界不良刺激,舒畅气机,安养心神。
2.2 生活起居
顺应气候变化,慎起居。黄帝内经·灵枢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候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所以夏长[4]。应晚睡早起,中午暑热最盛,应午睡。忌不午睡,熬夜等不良习惯。居室温度以时节气候相符。现在普遍高温时节,人们常以空调降温避暑,给人们带了不少疾病,即空调病,其主要是邪气入侵机体所致,病程从邪犯经络到邪入脏腑最后是正虚邪恋,病因均为此[5]。所以人们不宜长时间停留空调间,应选择时间段地开空调,如睡前可开空调降低室内温度,使身心舒适,易于安眠,薄棉被盖身或盖肚腹,不可敞衣光背,防寒凉之邪。空调的开放要设置合理的时间。睡起后应开窗通风,保持居室内空气清新无污秽之气。长夏湿邪偏重,身体易感受湿邪,适当的出汗是调节机体水液平衡的基础,长时间居于空调间,寒湿困于机体,不得外泄,易生病,夏季感冒者也多见,均是空调寒凉所致,所以应合理使用空调帮助降温而不是感受寒湿。
2.3 日常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贪生冷凉饮太过,注意保养阳气。夏季宜食瓜类,如哈密瓜、丝瓜、西瓜、冬瓜等。按时进餐,早餐清淡富含营养,适量饮水,祛暑热,午餐可加食凉拌菜,清热火,夏季暑湿重,应食除湿之品,如薏苡仁粥、玉米须熬汤、青鸭羮、炖鲶鱼等都有祛湿的作用。夏季暑热湿过盛,注意饮食合理,克服饮食偏嗜,恣食生冷寒凉,易损伤脾胃的阳气,勿贪凉太过。心阳不足者,时常有无力,手脚发凉,心慌怕冷,夏季应加强温补心阳的食物,如干姜、茯苓等,若心阴虚心火旺,时常失眠多梦,手脚心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则可用滋阴养心,降火安神的食物,如:苦瓜、酸枣仁、龙眼肉、百合等。夏季可备绿豆汤,绿豆味甘,寒,归心,胃经,清热解署之良品。现在市面上各类饮品应有俱有,广告也是五花八门的宣扬冰爽,切忌冰凉饮品不宜饮用太过。
2.4 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应在傍晚或清晨,热邪相对弱的时候,避免高温。运动不宜时间过长,适当出汗,不可强度锻炼迫使使机体汗出明显,防止耗津伤液。衣服易着吸汗的棉制品,不可穿过紧的不透汗的衣物,现在的多数女性为了达到塑形瘦身的效果,利用保鲜膜束裹身体,运动减肥,在夏季这样做很危险,热毒不能排除体外,易袭脏腑成疾。运动前后均应适当补充水分,用于运动消耗的津液。运动过汗出明显,不要立即进入空调间,此时肌肤毛孔大开,一进入空调间,肌肤毛孔闭合,热不可排,又遇寒凉,内热外寒易致病。夏季最适宜的运动方式为:散步。
3.结论
中医的顺时摄养法符合人们的身体需要,顺应四季的变化,调养身体。夏季是暑湿热之季,精神要保持畅快,饮食要清淡、温凉,多食瓜类,忌贪寒凉太过。要注意避暑,空调的使用,使身体舒适,但排汗减少,机体处于非正常状态,顺时摄养法要求夏季养阳,勿贪寒凉,寒凉损耗阳气,应控制使用空调的时间,防止邪气深入脏腑而得病,适当锻炼,排汗祛暑,机体邪不可干,正气居内,身体处于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