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消毒供应室护士实行不同管理模式对其防护意识的影响
2019-01-04高川
高川
(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 雅安 625500)
消毒供应室属于院内重要科室,基本功能是确保其他科室医疗设备物品与器材消毒达标。消毒质量会对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以及预后恢复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1]。其中,消毒供应室护士是工作主体,在医院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其运行规律与工作方式合理制定计划,以科学分配医疗资源,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消毒供应室护士管理中,引入集中管理模式效果明显。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消毒供应室护士实行不同管理模式对其防护意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20名护士知情后开展研究,随机将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院内消毒供应室的20名护士分为实验组(10名)、对照组(10名)。
实验组10名护士年龄为25~49(34.75±6.73)岁,男女分别为1(10%)、9(90%)名。
对照组10名护士年龄为27~51(34.80±6.69)岁,男女分别为2(20%)、8(80%)名。
纳入依据: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依据:临床资料不完善。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士的资料,如年龄、性别,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分散管理,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手术室内清洗并包装医疗器械,向供应室直接转运,随后开展灭菌操作与消毒操作。完成消毒后,向院内各指定科室运送医疗器械。
实验组接受集中管理,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医疗器材回收的过程中,应采用密闭式回收箱实施处理,对器械进行清点、类别划分、仔细清洗、包装和灭菌消毒处理,向院内各科室发放经灭菌消毒的医疗器械。集中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强化集中管理模式宣传力度,对集中管理内容进行学习,组织供应室、手术室与其他科室工作人员参与培训。其中,组织学习的部门主要包括医院感染控制科室与护理科室。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当前管理工作问题进行探讨,科学合理地提出应对的策略[2]。不同科室的护士长与业务骨干等要适当加大宣传的力度,保证不同科室内部工作人员可以正确且系统认知集中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②消毒供应室应科学规范工作流程,与医院具体状况相互结合,对具体工作流程加以制定,主要内容有手术室器械、病房、医技科室器械接受的具体流程、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等等。同时,要加大考核力度,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开展考核工作,对科室内部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并结合考核的结果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③注重人员配置与物力配置作用。实施集中管理的过程中,要求以供应室内部工作人员为基础,适当增加人员数量,可以在手术室抽调部分工作人员负责相应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回收、清洗手术器械,并进行消毒和保养,最终完成包装工作。主要的考核人员就是主管护师。在集中管理工作开展期间,要求合理配置超声清洗机、含酶洗涤剂、烘干箱以及干热灭菌器等等。
④针对参与培训工作人员实施考核。在集中管理模式下,要求系统培训工作人员,使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集中管理模式的目的与临床意义加以阐释,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活动,以保证科室内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考核达标后才能够上岗[3]。
1.3 评价指标
对实验组、对照组自我防护意识、不良事件发生率、管理内容评分、管理模式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其中自我防护意识评价标准选择院内消毒供应室内部设计防护意识考评量表,总分数为100分,优秀分数超过90分,良好的分数在80~89分之间,合格的分数在70~79分之间,不合格的分数即低于70分。总分数越高,代表护士的防护意识越强。管理内容与管理模式评价指标均采用院内自行设计量表,总分数均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效果越明显。对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良事件发生率、管理内容评分、管理模式评分进行检验,当计数、计量资料行χ2检验和t检验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评分
通过对两组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评分的比较,实验组的自我防护意识评分是(92.26±2.56)分,对照组的自我防护意识评分是(76.57±1.27)分,t=17.3622,P=0.0000,实验组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根据两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结果分析,实验组发生不良事件有1名,发生率为10%,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有6名,发生率为60%,χ2=5.4945,P=0.0190,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内容评分、管理模式评分
经比较,实验组管理内容评分为(90.15±2.01)分,对照组管理内容评分为(78.36±2.89)分,t=10.5910,P=0.000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管理模式评分(87.69±1.16)分,对照组管理模式评分(67.34±2.08)分,t=27.0206,P=0.0000,实验组比对照组高,临床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根据既有研究成果显示,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医疗器械消毒的重要场所,但因工作环境相对特殊,所以很容易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与生理状态。长期以来,常规分散管理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并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思想,使得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并未重视个人防护的重要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直接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而对集中管理模式的合理运用,科学合理地引入新型管理思想,实际效果明显。由于院内消毒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且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发放、消毒、清理并回收各科室医疗器械,工作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工作的效果[4]。若采用常规管理方式,很容易出现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达标的问题,但集中管理模式则不同,能够规避常规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强化管理模式的规范性与精细化特征。在集中管理工作中,需强化培训护理人员,并在培训的基础上,保证护理人员可以正确认知自身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了解潜在安全隐患,进一步优化护理工作的质量,规避盲目操作所带来的伤害。所以说,在集中管理模式的作用下,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明显提高,且工作流程更加规范,能够实现统一化管理目标,不断增强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水平。除此之外,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可以有效完善消毒供应室内部规章制度,并在护士长抽查监督的作用下,实现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对病原菌滋生、高温或者是机械设备噪音等诸多危险因素加以预防,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得以增强,也使消毒供应室的危险因素得以消除,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
总体来讲,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密闭式收集箱统一回收不同科室的医疗器械,并根据器械材质与污染的程度科学清点登记并分类,消毒回收医疗器械后为后期使用提供保障。通过对集中管理模式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护理人员接触器械用品的频率减少,缩短医疗器械在外停留的时间。与此同时,还能够针对消毒供应室内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地专业培训,进一步优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所以,集中管理模式也逐渐发展成临床消毒供应室的最佳管理模式[5]。
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接受集中管理,经管理后,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良事件发生率、管理内容评分、管理模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证实,与分散管理模式相比,集中管理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室护士管理工作中,可以不断提高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水平,使安全事故发生率不断降低。但由于此次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多,为不断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仍需适当扩大样本研究规模。
综上所述,通过对集中管理模式的合理应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明显提高,且远远超过分散管理模式下的自我防护意识水平。与此同时,集中管理模式的运用也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所以说,消毒供应室引入集中管理模式在优化护理人员防护意识的同时,也能够不断优化科室的工作质量,对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