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评价
2019-01-04李璇
李璇
(阆中市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 637400)
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明显上升,该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病变部位局限于大肠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大多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该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往往表现出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其他胃肠道反应。该疾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20~30岁年轻人群中。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程度轻重不一,而且难以治愈,因此被临床上认为难治病症之一[1]。目前,西医方面主要是采用氨基酸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是存在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不良反应较多等缺点。中医学将溃疡性结肠炎归纳与“滞下”、“肠癖”等范畴,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或由内生邪,或饮食不节等原因伤及脾胃,应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治疗原则。相关研究证实,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此在本文中,针对本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进行研究,以下为详细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选择本院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的抽选出80例,并采用计算机序列法将这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观察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美沙拉嗪+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80例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中有关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②患者近2周内未服用影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药物。排除标准:①慢性血吸虫、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肠炎;②缺血性结肠炎或放射性结肠炎;③合并患有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④妊娠、哺乳期患者;⑤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2~43岁,平均(34.6±3.1)岁,病程1~12年,平均(2.5±0.3)年,根据结肠镜黏膜病变分级:Ⅰ级18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
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3~44岁,平均(34.7±3.0)岁,病程1~13年,平均(2.4±0.4)年,病变分级:Ⅰ、Ⅱ、Ⅲ级患者分别为:17例、14例、9例。
上述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信息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饮食指导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等,并戒除研究,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所有患者均坚持少食多餐,并降低纤维性食物食用量。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生产厂家为: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19980148。对于急性发作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每天4次,每次4片;对于维持性溃疡结肠炎患者每天3次,每次2片。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进行治疗,生产厂家: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座间工厂,国药准字:J20130071。取60ml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用药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上述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
临床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评分,其中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治愈(中医症候积分降低95.00%以上)、显效(治疗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降低程度大于70.00%,小于95.00%)、有效(治疗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降低程度大于30.00%,低于70.00%)、无效(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降低程度小于30.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血清炎症因子:在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抽取5ml静脉血,离心分离后取上清液进行检验,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患的TNF-α、IL-10、IL-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计数资料以(%)表示,两两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治愈例数15例、显效例数10例、有效例数7例、无效例数8例,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37.50%、25.00%、17.50%、20.00%,总有效率为80.00%。
观察组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4例、13例、11例、2例,治愈率为:35.00%、显效率为:32.50%、有效率为:27.50%、无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5.00%。组间数据与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χ2=4.4113,P=0.0425。
2.2 对比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1例腹胀、2例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后出现3例恶心、3例腹胀、4例疼痛,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组间数据对比:χ2=4.5006,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0例,复发率0.00%,对照组复发率3例,复发率为7.50%,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χ2=3.1169,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观察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TNF-α、IL-10、IL-8指标分别为:34.50±3.76(mg/ml)、33.87±3.49(pg/ml)、31.40±3.65(pg/ml),对照组TNF-α、IL-10、IL-8指标分别为:34.53±3.78(ng/ml)、33.42±3.62(pg/ml)、31.36±3.71(pg/ml),组间差异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TNF-α、IL-10、IL-8指标分别为:21.01±3.10(ng/ml)、65.02±5.31(pg/ml)、18.49±3.19(pg/ml),对照组患者的TNF-α、IL-10、IL-8分别为25.30±2.81(ng/ml)、43.50±4.20(pg/ml)、22.31±3.10(pg/ml),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IL-8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滞下、肠癖”范畴,是由于机体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疲劳内伤、饮食不节所致,而西医则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由于患者免疫异常、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异常有关。诸多研究认为免疫异常是导致该疾病反复发生、病情迁延难愈的主要因素,而且有关研究指出,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发生免疫异常过程,在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均起到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4]。其中,TNF-α作为一种促炎症因子,当患者机体出现炎症反应或炎症创伤后,该因子水平会急剧增加,并同时增加IL-8水平,因此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后,TNF-α、IL-8均高于健康人群。而IL-10作为抗炎因子,可以抑制IL-8产生、释放,能够降低促炎症因子向炎症部位聚集,在改善炎症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氨基酸水杨酸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嗪作为氨基酸水杨酸类代表药物,具有阻断白三烯、前列腺素生成、抑制B细胞分泌等作用,具有确切疗效,但是长期应用效果显示该药物容易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
而复方甘草酸苷含有甘草酸、甘氨酸、半胱氨酸复合物,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甘草具有益气健脾、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营卫等功效[5]。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等作用,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与美沙拉嗪联合应用后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P<0.05)。而且观察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治疗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明美沙拉嗪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后,有助于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患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与美沙拉嗪对慢性溃疡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降低患者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