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优化院前急救转运分析
2019-01-04韦延军
韦延军
(山西省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山西 阳泉 045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表现出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硝酸酯类药物并不能完全缓解,常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进行性心电图改变,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者休克等病症,危及患者生命[1]。大量资料表明,我国这些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每年新发病例至少50万。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容易猝死,因此,院前急救、转运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笔者为了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转运,选择7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2017年9月—2018年11月内接诊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占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包括25例男性和10例女性,最小3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4.92±5.17)岁。研究组35例患者中包括22例男性和13例女性,最小3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3.29±5.8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院前急救转运流程指导工作,研究组按照优化院前急救转运流程开展工作,具体如下:(1)院前急救。第一,快速出诊,接到“120”电话后,初步诊断急性心血管疾病,立即派救护车,急救医护人员以电话中的病情描述为准,做好准备工作,如除颤器、心电图机、急救药等,2min内出诊。第二,院前指导,医护人员尚未到达现场时,给予适当院前指导,指导病人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平卧位,稳定情绪,减少噪音,保持环境安静状态,若是有硝酸甘油,立即舌下含服(0.5~1mg),或者舌下含服5-10mg消心痛,若是有地西泮片,口服2.5~5mg,安心等待医护人员救援。第三,现场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分工合作,评估病人,对症干预,护士指导病人保持平卧位,进行心电图检测,观察生命体征,医生负责询问病情、病史以及查体,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采取抢救措施。(2)院前转运。第一,转运前,做好解释工作,获取家属与患者配合,部分病人病情危重,家人与患者存在恐慌和焦虑,部分病人经初步处理后疼痛缓解,自认为病情并无大碍,可自己行走,无需担架。面对不同情况,医护人员需详细交代病情严重程度与后果,得到家人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便于开展工作。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应用车载电话,联系医院急诊科与胸痛中心,说明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告知院内需要准备的仪器与设备,估计到达时间,做好接诊工作,开设绿色通道,缩短抢救时间。第二,转运途中,注意安全,担架放平,稳妥安置病人,防止过多搬动,病人不得用力,安全带固定好,松紧适宜,搬运过程中,步调尽量一致,保持平衡、稳定状态,以免病人出现不良心理。转运中,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面色、意识、血氧饱和度以及心律等,警惕严重并发症,若是出现异样,立即抢救。另外,各路管道保持通畅,如静脉输液管道、吸氧管、气管插管等,监测呼吸参数,包括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院前死亡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其中,例(n)、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予以χ2值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数据显示,研究组院前0例死亡,对照组院前4例死亡,死亡率11.43%(4/3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发病基础,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大量饮酒、吸烟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3]。一般情况下,起病前1~2d或者1~2周,患者会出现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原有心绞痛加重,部分患者并无前驱症状,突然出现持续心绞痛症状,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急症之一,发病率高,且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具有早期死亡率高的特点。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对患者至关重要,做好院前急救及转运,可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院前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优化院前急救转运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及转运,要求急救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如气管插管、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能够在现场迅速开展治疗工作,尽早诊断,尽早对症治疗,护士则能够熟练操作各类抢救仪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除颤器等,紧密配合医生,具备应急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判断力等,做到有条不紊,应用非语言与语言方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获取患者及家属信任,建立良好关系,引导患者及家属配合院前抢救及转运,提高院前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