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效果分析
2019-01-04赵波刘旭东郑绍鑫杨作新宋佳男
赵波 刘旭东 郑绍鑫 杨作新 宋佳男
(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一般患者的外侧半月板与韧带等部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严重还可引发关节不稳、骨折移位以及关节炎等情况。对此类患者治疗目标就是调整骨折解剖部位,做好固定工作,尽早开展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而促进膝关节早日康复。在关节镜下应用螺钉、钢丝等固定效果理想,但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较为特殊,若处理不当会影响骨折愈合情况[1]。因此,本文针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患者应用关节镜缝线固定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患者。男3例,女性2例,患者平均年龄(26.43±0.52)岁。
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一系列检测,确诊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患者;②患者与家属均同意此次研究;
剔除标准:①精神系统疾病;②中途退出者;③不接受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④语言障碍;⑤严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1.3 方法
术前进行相关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骨折移位、交叉韧带与半月板损伤等情况。实施麻醉,调整患者体位,应用止血带并安装阻挡版,将患肢抬高,充气止血,当压力维持在34kPa,在股骨下放置软垫,患肢屈膝90°。入路后,在内侧入路后操作器械,在关节镜的监控下对关节腔的血凝块与积血进行清洗,对骨、软关节以及韧带进行观察。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胫骨踝间隆突骨折情况,将骨床面与骨折块嵌入的血凝块等彻底清除,完全暴露骨折部位与关节,应用探钩试着将骨折块复位,让其与骨床结合起来,再用缝合钩在前侧入路并绕过前交叉韧带,到达骨关节外侧间隙,应用一根2号爱惜班缝合线绕过交叉韧带,在内侧入路拉出,套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后备用,再用另一根2号爱惜班缝合线在外侧入路,绕过前交叉韧带套扎后备用。在胫骨关节前侧做一个小切口,前内侧入路到前交叉韧带胫骨隧道定位器,在骨折面前方11点定点,用克氏针钻骨隧道,并引入牵引线,用抓线器通过内侧拉出,和内侧的缝合线打结之后,在内侧胫骨隧道外口将缝合线引出。根据以上方法在骨折面前方13点定点,外侧缝线从胫骨结节前内下方距离内侧胫骨隧道外口10mm位置拉出,拿掉牵引线备用,在胫骨结节内侧15mm处做横穿胫骨隧道备用,关节镜直视下复位骨折端,骨折复位理想后,把缝线打结在胫骨上。将爱惜班缝合线穿过胫骨隧道后,牵引缝线保持张力用6×25羟基磷灰石螺钉固定。最后,冲洗关节腔,将止血带拿下,做好止血工作,若无活动性出血情况即可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对患肢应用弹力绷带。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患者机体是否有并发症发生,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应用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治疗后的关节功能进行评比。
2.结果
2.1 患者基本治疗情况
平均手术时间(45.87±3.45)分钟,平均住院时间(7.48±1.09)天,术后,患者机体无不适反应发生。
2.2 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
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66.76±5.54)分,术后5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90.76±7.43)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96.87±8.54)分。
3.讨论
不适当运动、屈膝外翻或者外旋伤等均可引发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因为膝关节保持屈曲位[2],一旦受到过度伸拉伤或者大腿旋转等情况会增加前交叉韧带损伤,使前交叉骨折胫骨止点负荷增加,从而引发骨折情况[3]。
临床中,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实施固定方式较多,应用空心螺钉优势为固定效果理想,安全可靠性高,但是对大骨折块或者小儿患者的骨骺会产生一定影响。锚钉优势为可在关节镜下进行操作,对机体损伤小,无需二次手术,而且固定效果理想,但是医疗费用较高,对操作医师要求非常高。而此次研究,在关节镜下应用爱惜班缝合线捆扎前叉韧带固定,不仅安全可靠性高,固定效果理想,还可达到双固定效果,利于患者早日实施康复训练。
关节镜治疗可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机体损伤小,有助于医师对关节进行清洗,减少术后出现关节僵硬等情况。虽然缝线单纯固定强度合适,一旦出现胫骨侧缝线切割、打结不牢靠等情况就会影响固定效果。结合羟基磷灰石螺钉双重固定,增加固定强度。
综上所述:在关节镜下进行缝线固定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效果理想,即控制对机体损伤程度,而且操作简单,固定效果理想,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提高膝关节功能,利于患者机体早日康复,保证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