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河南省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思考

2019-01-04魏国强

种业导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

魏国强

(河南省农业厅,河南 郑州 450002)

1 河南省培育农业品牌的务实举措

近年来,河南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战略目标,着力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促进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有21个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名牌”,47个农业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56个,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207个。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显示,“思念”品牌价值135.66亿元,“三全”品牌价值129.12亿元;2018年4月10日,信阳毛尖以63.52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9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连续荣膺排行榜第二位。一大批河南“农”字号品牌知名度更高,市场影响力更大。

1.1 科学布局,建设优质基地

河南省坚持规划引领,积极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大力发展“四优(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推进“四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着力打造357.13万hm2高标准粮田,到2020年建成424.6万hm2高标准粮田,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3.33亿kg;着力打造70个县强筋弱筋小麦40.33万hm2,50个县优质花生113.33万hm2,优质饲草13.33万hm2,在40个蔬菜重点县和55个西甜瓜产业重点县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在37个母牛养殖大县、黄河滩区等“一带两片”加快建设优质肉牛、优质奶牛养殖基地,着力打造“双百万千亿级”肉牛奶牛产业化工程,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绿色、优质的原料来源。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3 59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 701个,绿色食品758个,有机农产品4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7个。创建4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1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46个省级“三品一标”示范基地。

1.2 培育集群,促进产业融合

按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理念,河南省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融合,重点打造面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果蔬、油脂、中药材、茶叶等12类“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 986家,实现营业收入2.36万亿元,同比增长8.6%。2018年1月,省政府公布调整后的25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名单,其中以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速冻食品产业链,以双汇、雏鹰、牧原为代表的生猪产业链,以花花牛、蒙牛、伊利、科迪为代表的奶业产业链,以恒都、科尔沁为代表的肉牛产业链,以华英、永达、大用、正大为代表的肉禽产业链,以灵宝苹果、好想你枣业为代表的特色食品产业链逐步完善,集群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的50%以上。

1.3 加强监管,做强餐桌经济

河南省强化源头治理,积极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施政府监管、企业自控,严防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在全省28个省辖市、直管县(市)和所有涉农县(市、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成1个省级综合检测中心、18个市级检测中心、140个县级检测机构,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链条、无缝隙、网格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农产品质检和品牌认证监管部门通过例行检测、监督检测、监督检查等手段,保持对获证企业和产品监管的常态化和持续性。目前,河南省小麦粉和挂面产量占全国的37%,每3包方便面有1包产自河南,每10个饺子、汤圆有7个产自河南,火腿肠占半壁江山,馒头1/4产自河南,华英鸭占领了东南亚70%以上的市场。全省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9 000万头、11.1亿只、124万头,生鲜乳年加工能力达300万 t。一大批“河南造”农产品摆上了国人餐桌。双汇猪肉、雏鹰农牧猪肉、好想你红枣、西峡香菇、三门峡苹果等已成为出口名牌产品;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30个,居全国第2位;重点培育出了1个10亿美元、3个2亿美元、5个1亿美元出口品类等9个核心品类,越来越多河南农产品正加速走上“世界餐桌”。

1.4 完善政策,推动品牌发展

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食品安全省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用地、用电、财政、金融、物流等方面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省本级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集群专项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主食产业化扶持资金1亿元;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股权、粮油发展基金15.2亿元,并申请央企扶贫基金5亿元,还成立了财政全资35.5亿元的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11亿元的中原农业保险公司等;全省各地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创品牌、创名牌,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农民合作社),给予0.5万~1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这些政策措施营造了农业品牌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品牌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2.1 引领产业升级

产业兴,百业兴。品牌代表着消费结构和供给体系的升级方向,推进品牌强农,有助于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河南永达食业有限公司是集肉种鸡繁育、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熟制品生产、冷藏运销、商业连锁为一体的综合性外向型企业,集聚产业链上关联龙头企业20家以及5家物流信息和技术研发平台,通过纵向产业链的发展,将肉鸡养殖产业打造为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带动了肉鸡养殖合作社6个、肉鸡养殖基地30个,肉鸡养殖规模6 000多万只,为农民增收近亿元;横向产业链做好辅助产业,共集聚了10多家配套企业,解决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万多人。

2.2 挖掘资源优势

一个品牌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成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国家级贫困县淅川县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渠首丹江”,正在实现山区“土货”的华丽蝶变。目前,已有78家会员企业、600多个产品加盟,2018年前三季度销售额达2.3亿元。通过“节庆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这些原本隐匿于大山深处的特色农产品,在中国(渠首)石榴节、丹江柑橘节、西簧猕猴桃节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业节庆品牌上广受欢迎,随旅游的春风走向天南海北,走进千家万户。推进品牌强农,有助于将贫困地区的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市场优势,发挥品牌溢价功能,让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2.3 弘扬农耕文明

品牌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推进品牌强农,有助于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的茶文化、酒文化和饮食文化,为传承农耕文化、唤起文化自觉和彰显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固始县做好茶旅融合发展,实现茶叶种植、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培育出“九华山”、“仰天雪绿”2个中国驰名商标,“青峰云雾”获河南省著名商标,“皇菇山”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九华山茶厂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固始县及周边的10个乡镇、180个行政村、8万多户农户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及休闲旅游,年产值达30多亿元,茶农户均增收1 900多元。

2.4 提升竞争能力

推进品牌强农,有助于国内外2种资源、2个市场的有效利用和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走得出的农业品牌,提升河南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合作层次和开放水平。河南省小麦、水稻、棉花、花生、芝麻等主要农作物种植技术和良种研发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河南省与塔吉克斯坦的哈特隆州开展了多个农业合作项目。如经研银海黄泛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该州推广种植优良种子,建成粮食种子生产线和棉花种子生产线,成功实施了棉花种植项目,在此基础上又兴办棉花加工厂,为当地群众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种子在塔吉克斯坦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河南省完全可以凭借农业核心技术优势,以企业主体进行跨国农业投资合作,充分发挥河南农业竞争的比较优势,为经济转型升级增加助力。

3 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建议

3.1 紧紧抓住市场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一隅的小城晋江,拥有驰名商标42个、知名品牌超百个,是国内知名的“品牌之都”。品牌已成为晋江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晋江企业打造成功品牌的“秘诀”就是做品牌一定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河南省加快推进品牌强农,要看准市场,筛选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制定品牌建设规划,明确品牌发展路径。农业企业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增强品牌意识,集聚优势资源,培育品牌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积极与国内外的先进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学习工艺、引进设备、打造产品。对企业而言所有的创新都是紧跟市场,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3.2 保证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命脉所在。以“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题)”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把食品安全、人民健康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各道关口。强化全程管控,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和推行与品牌建设相匹配的生产技术、加工流通和质量安全标准,推进不同标准间衔接配套,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以标准促品牌,以品牌带产业。创新监管方式,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让守法者行走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健全社会共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重要作用,让保护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道德准则,让共同守护食品安全底线成为基本的社会共识。开展好“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政府有关部门下重拳、出狠招,企业、协会学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携手推进,织密食品安全谣言防控网,协同构建全链条、科学化、立体化的治理模式。

3.3 讲好品牌故事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将千禧一代定义为目前22岁至37岁的人群(即出生于20世纪,2000年以后开始步入成年),全球共有约20亿人。较有消费能力的千禧一代普遍成长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物质丰富,又恰逢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这些外部环境使得他们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和偏好与以前的人们有很大不同。“有机”“纯天然”、注重环保、崇尚自然是千禧一代的消费特点,更重要的是与品牌的共鸣。面对这样庞大、消费力强的群体,打造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故事,让品牌不仅代表一种产品,更代表一种生活态度。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和价值传播作用,积极推动媒体宣介与品牌建设联姻,在广而告之中让更多优秀品牌家喻户晓。挖掘品牌内涵,借地、借人、借事、借典、借情讲好品牌故事,引导消费者关注品牌、看重品牌、消费品牌、忠诚品牌。

3.4 畅通营销渠道

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互联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手段。及时抓住“互联网+”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起来,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6月25—26日,以“产品出村助力脱贫”为主题的2018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上,“互联网+农业”成果展示的亮点和重点就是确保农产品出村,出得来、出得好、出得好价钱。目前我国互联网食品年销售额已近10万亿元。要实施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宽带、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要利用信息化助推品牌,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众筹共享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品牌认知渠道,让品牌从单向传播转为互动传播,提高品牌传播速度和沟通能力。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