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wee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9-01-04郭涛程晓蕾张秀君李隽李红张理涛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中性

郭涛 ,程晓蕾 ,张秀君 ,李隽 ,李红 ,张理涛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2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300121)

Sweet医生在1964年首先报道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又称为 Sweet综合征(Sweet syndrome,SS)是以面、颈和四肢突发疼痛性红斑、紫红色斑块或结节,伴发热为特征;也可影响皮肤之外的系统,如骨骼、中枢神经系统、耳、眼、肾、肝、心、肺,口腔黏膜、肌肉和脾脏等[2]。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皮肤中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偶尔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存在,无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Sweet综合征与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和吸毒等有关[3],也有多类药物诱发的报道。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相互作用,很可能发病,一部分病例已被证实与恶性肿瘤有关,尤其是血液病[4]。Swee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3、IL-6和IL-8[5]。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活动受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影响。也有研究认为Swee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由T辅助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的产生来驱动的,而细胞因子在Sweet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6]。

2 临床分类

国际上将Sweet综合征分为3类:特发性Sweet综合征、副肿瘤性Sweet综合征、药物诱发的Sweet综合征[7]。除常见类型外,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几种特殊的类型。

特发性Sweet综合征:通常出现在30~50岁的女性中,通常由于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也可能与炎症性肠病或怀孕有关[8],这些患者中约有1/3出现复发。

副肿瘤性Sweet综合征:占所有病例的20%,其中85%伴有血液病(主要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实性肿瘤多源于乳腺、泌尿生殖道和肠道上的腺癌[9]。

药物诱发Sweet综合征:最常见于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10],其是一种糖蛋白可诱导中性粒细胞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从而导致Sweet综合征的其他药物有避孕药、硼替佐米、替卡格雷、肼苯哒嗪、硫唑嘌呤、加巴喷丁、阿扎胞苷和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等[11-18]。

坏死性Sweet综合征:2012年坏死性Sweet综合征作为Sweet变种首次报道,在迄今为止在文献中仅有少数病例报告,这些病例与的血液病患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潜在关系。坏死性Sweet综合征可能很容易被误解用于坏死性筋膜炎[19]。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外科急症,需要连续清创,广谱抗生素和支持治疗。坏死性Sweet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坏死性中性粒细胞皮病,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类似于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组织活检通常显示多核细胞浸润,真皮内包括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参与更深层次的结构导致脂肪坏死和肌坏死,病理学发现直到晚期才出现坏死性筋膜炎[19]。意识到这种特殊形式的Sweet综合征,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避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不必要的有创性处理,可以改善其预后[20]。

大疱性Sweet综合征:临床中十分罕见,其临床表现类似急性接触性皮炎,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大疱性固定药疹,大疱性蜂窝织炎,急性卟啉症等。然而组织病理学类似于传统情况,显示真皮乳头水肿,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21]。

组织细胞性Sweet综合征:是Sweet综合征的一种罕见的组织病理学变种,组织细胞样浸润的性质在文献中有相当大的争议。目前研究表明,大多数浸润HSS皮肤的细胞属于髓系,主要是未成熟的非弹性细胞,即早幼粒细胞和髓细胞[22]。有学者比较76例组织细胞性Sweet综合征患者与大量病例数Sweet综合征患者的特征,发现了异同。Sweet综合征和组织细胞性Sweet综合征在发病年龄、皮损、复发率、相关因素类型特别相似;相比之下,组织细胞性Sweet综合征没有经典Sweet综合征的表现出女性高发(女性分别为56.2%和80%),同样恶性肿瘤相关Sweet综合征(女性50%~59%)。此外,尽管在Sweet综合征中,中性粒细胞浸润可以发生在几乎每个体内部位,组织细胞性Sweet综合征中从未报道过皮肤受累,除外皮下组织。组织细胞性Sweet综合征与经典Sweet综合征有许多临床相似之处,浸润主要由M2样巨噬细胞和很少有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而经典的SS显示相反。因此对于类似刺激,组织细胞性Sweet综合征和经典Sweet综合征可能代表2个不同(但是连续)反应模式[23]。Victoria等[24]认为见到极少数分散且占主导地位周围巨噬细胞为伴随的炎症细胞,永远不是主要的细胞。

皮下型Sweet综合征:是急性嗜中性皮病罕见亚型,其中浸润主要位于皮下组织中,引起小叶或间隔性脂膜炎,本病通常见于潜在血液病或由药物引起的患者,但患者中患有炎症性肠病十分罕见,特别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Fernández等[25]报告了1例患有克罗恩病的少年出现皮下组织细胞样Sweet综合征,儿科收治1例14岁的男孩,有克罗恩病史1年,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和硫唑嘌呤治疗,入院前15 d出现腹痛、血性腹泻,高热39℃,2 d后皮肤出现腿部散在分布红斑、丘疹,上肢结节。实验室检查显示,中性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皮肤活检显示在皮下组织的真皮深层和主要是脂肪间隔的炎性浸润,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外观的单核细胞组成。这些组织细胞染色阳性的骨髓过氧化物酶。

3 诊断

患者必须有2个主要标准和2个次要标准。主要标准:①突然发作的疼痛性红斑或紫癜性斑块或结节;②主要是皮肤中性粒细胞浸润,没有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次要标准:①发热或先前感染;②关节痛,结膜炎或恶性肿瘤;③白细胞增多;④对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敏感。鉴别诊断需要与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麻风病,坏疽性脓皮病,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面部肉芽肿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相鉴别[26]。

4 治疗

系统使用激素能快速改善Sweet综合征的症状,被认为是治疗Sweet综合征的“金标准”,皮损通常在3~9 d内消退。局部和(或)病灶内使用激素可以作为有效的单一疗法或辅助疗法。口服碘化钾或秋水仙碱可以诱导快速消退,作为潜在全身感染或禁用激素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激素治疗的其他替代方案包括氨苯砜,多西环素,氯法齐明和环孢菌素[27]。也有报道,多西环素利用抗炎作用成功治疗Sweet综合征[28]。这些药物都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功能[27]。皮疹通常不留疤痕,即使未经治疗,也可在2~4周自愈,通常30%~50%的病例复发,取决于病因[26]。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Sweet综合征常会出现减药、停药即可复发,有学者采用中医辩证口服中药治疗1例Sweet综合征[29]。提示在治疗Sweet综合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西医互补可以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组织细胞坏死性中性
北京协和医院首次揭示中国成年LCH患者病变组织基因突变谱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谷氨酰胺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物质进出组织细胞演示模型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中西医结合治疗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